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双

作品数:19 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沧州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变应性
  • 5篇原体
  • 5篇生殖
  • 5篇生殖支原体
  • 4篇鼻炎
  • 4篇变应性鼻炎
  • 3篇皮肤
  • 3篇免疫
  • 3篇变应原
  • 3篇常年性
  • 2篇性疾病
  • 2篇症状
  • 2篇肉芽
  • 2篇肉芽肿
  • 2篇生殖道
  • 2篇特异
  • 2篇特异性
  • 2篇特异性免疫
  • 2篇特异性免疫治...
  • 2篇尿道

机构

  • 17篇沧州市中心医...
  • 5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河北省人民医...

作者

  • 19篇王双
  • 6篇王强
  • 5篇王强
  • 5篇艾东方
  • 4篇刘全忠
  • 3篇李树林
  • 3篇李建
  • 2篇卢娜
  • 2篇刘全中
  • 2篇王洪琴
  • 2篇李平
  • 2篇胡金树
  • 1篇梁勇
  • 1篇刘春荣
  • 1篇李萍
  • 1篇纪岩文
  • 1篇季珊珊
  • 1篇左文娜
  • 1篇齐亚宾
  • 1篇代宝强

传媒

  • 6篇临床皮肤科杂...
  • 4篇中国麻风皮肤...
  • 2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河北医药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性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殖支原体的检测方法及其进展被引量:1
2006年
生殖支原体自首次被分离以来,其生物特性、致病性及其检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生殖支原体难以培养等特点,使得对其检测受到一定限制。20余年来,对生殖支原体的实验室及临床检测进行了很多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其中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生殖支原体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主要手段。
王双刘全中
关键词:生殖支原体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播散型环状肉芽肿2例被引量:5
2007年
1 病历摘要 例1.男,9岁.因躯干、四肢出现小丘疹和环状丘疹5个月,于2006年7月26日来我科就诊。患儿于5个月前双下肢出现小的淡红色米粒大丘疹,微痒。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丘疹性荨麻疹,给予抗组胺药口服。服药后自觉瘙痒减轻,但皮损逐渐增多,波及躯干和双上肢.且四肢皮损扩大基环状。
王双刘春荣李平王强
关键词:肉芽肿环状播散型
药物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评估伯克纳、氯雷他定、皿治林、孟鲁司特钠及氯雷他定与孟鲁司特钠联合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非盲法研究。100例AR患者随机分为A组(伯克纳2喷/鼻孔,2次/d)、B组(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1次/d)、C组(口服皿治林10 mg/次,1次/d)、D组(口服孟鲁司特钠片10 mg/次,1次/d)与BD组(同时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与孟鲁司特钠片10 mg/次,1次/d)。评定5组基线水平以及分别于治疗后第3天(访视1)、第7天(访视2)和第14天(访视3)由患者和观察者对鼻部症状进行评估计分,根据得分多少进行疗效评价和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鼻部各单项症状评分呈下降趋势,且后一次访视的评分比前一次访视下降;访视1时:BD组各项症状评分较其他各组较低(P<0.05),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访视2时:鼻塞症状评分B组、C组较其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鼻塞症状评分虽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症状评分BD组较其他4组低(P<0.05);访视3时:鼻塞症状评分B组较其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鼻塞症状评分虽高于其他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症状评分5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组胺药与抗白三烯药物相结合能起效更快、更有效地控制变应性鼻炎的各项症状。
王强王双李建王洪琴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常年性抗白三烯抗组胺
莱特尔综合征
2006年
王双骆仲智胡建中
增殖型坏疽性脓皮病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被引量:1
2013年
坏疽性脓皮病(PG)是一种以皮肤破坏性溃疡为特征的反心性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和免疫异常有关,常并发炎性肠病、关节炎、血液病等系统性疾病。PG的少见类型有脓疱犁、大疱型、增殖型等。笔者收治了并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增殖型PG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王双艾东方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后变应性鼻炎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变化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前、后变应性鼻炎(AR)患者鼻黏膜和血清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变化。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照组35例和SIT前、后AR患者30例鼻黏膜中ICAM-1含量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照组35例和AR组66例患者SIT前、后血清中ICAM-1含量变化。结果 SIT前AR患者鼻黏膜和血清中ICAM-1含量(28.20±7.92,406.32±199.47)明显高于对照组(11.12±5.76,219.12±109.48)和SIT 1年后AR患者(13.02±6.05,235.10±107.33)。结论 ICAM-1参与AR的发病机制,可作为AR发病、治疗及预后的监测指标;SIT是治疗AR的一种有效方法。
王强王双卢娜李建左文娜王俊阁
关键词:胞间黏附分子1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性病门诊患者生殖支原体的检测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建立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性病门诊患者的分泌物标本中的Mg-DNA,以了解生殖支原体感染在此性病门诊患者中的发病情况。方法:采用PCR法对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检测,并同时采用了两对不同的引物同时进行检测。结果:共有8例患者生殖支原体阳性,其阳性率为3.57%。结论:天津医科大学性病门诊患者中存在生殖支原体的感染,但阳性率较低。
王双刘全忠
关键词:生殖支原体聚合酶链反应
头皮巨大多发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1例
2005年
报告1例巨大多发性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患者女,22岁,怀孕7个半月。因头皮肿块半年余,迅速长大1个月而就诊。检查见头皮及右耳郭后可见豆粒至卵石大红色结节,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巨大多发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予以手术切除。
王双方洪元纪岩文刘全中
关键词:妊娠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变应性疾病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是目前惟一可以改变变态反应性疾病进程、对因治疗的方法,近年来引起专家及临床医生的关注,关于特异性免疫治疗的研究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对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作用机制、变应原疫苗、安全性及其在变应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王强王双
关键词:变应原免疫疗法变应性疾病
瘤型麻风
2018年
患者男,28岁。主诉:面部、双上肢出现红色斑块、结节2年。现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上肢及双手背出现红色斑片,无明显自觉症状,未予重视。红斑逐渐变大变厚,面部也出现类似皮损,并逐渐发展成结节状。
王双王强齐亚宾艾东方
关键词:麻风瘤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