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向阳

作品数:14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手术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瘤
  • 4篇显微手术
  • 3篇血管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疗效
  • 3篇颅脑
  • 3篇颅内
  • 3篇痉挛
  • 3篇开颅
  • 3篇骨瓣
  • 3篇大骨瓣
  • 2篇栓塞
  • 2篇天幕
  • 2篇天幕切开
  • 2篇切开
  • 2篇切开术
  • 2篇切开术治疗
  • 2篇外科

机构

  • 14篇新乡市中心医...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作者

  • 14篇田向阳
  • 7篇孙来广
  • 4篇薛艺红
  • 4篇张岭
  • 3篇邢振义
  • 1篇陈凤国
  • 1篇刘辉
  • 1篇李传友
  • 1篇王阳
  • 1篇胡红旗
  • 1篇王进忠
  • 1篇程振国
  • 1篇高俊红
  • 1篇于炎冰
  • 1篇张岭

传媒

  • 3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医学工程
  • 1篇医学信息(下...
  • 1篇北方药学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3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复杂颅咽管瘤8例
2006年
目的探讨鞍区5个间隙在巨大复杂颅咽管瘤全切手术中的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经翼点人路鞍区5个解剖间隙切除鞍区肿瘤8例,术中注意保护肿瘤周围的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发出的垂体上动脉。结果8例鞍区肿瘤,全切除7例(87.5%),大部切除1例,复发1例(12.5%)。结论翼点人路行鞍区肿瘤的显微手术中,熟练掌握鞍区5个解剖间隙及垂体血供的显微解剖,是提高全切率、降低死亡及复发率的关键。
田向阳孙来广张岭邢振义李传友
关键词:翼点入路鞍区肿瘤显微手术颅咽管瘤
脑胶质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内皮抑素的表达及对比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患者术前、术后血清内皮抑素(ES)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6月~2012年6月,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诊治的40例脑胶质瘤患者,通过ELISA方法,对术前、术后血清内皮抑素水平进行检测,另外选取1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作为正常对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相比,术前脑胶质瘤患者的内皮抑素平均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脑胶质瘤病理分级的增加,其血清内皮抑素水平也相应的增加,与术前相比,术后第5d血清内皮抑素平均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清内皮抑素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脑胶质瘤病灶的生长情况,并且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有关,同样也关系着患者的预后。
田向阳
关键词:脑胶质瘤血清内皮抑素
痉挛性脑瘫的外科手术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痉挛性脑瘫外科手术的治疗方式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4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了相应地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4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痉挛缓解率为95.0%(38/40),术后病理征消失,腱反射亢进状态得到了明显缓解,踝阵挛和髌阵挛也均消失,肌张力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术后随访期间,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结论对于痉挛性脑瘫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按照各种术式的适应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恰当的手术方式。
田向阳
关键词:痉挛性脑瘫手术治疗临床疗效
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观察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疗效。方法 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采用标准创伤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进行有效脑疝复位。结果 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术后1 d^2 d复查颅脑CT或者头颅MRI,22例环池及鞍上池区可以全部显示;4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区仍然显示不清;3例再次进行开颅手术;1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显示良好,但最终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经过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后,22例预后较好,2例植物状态生存,6例死亡,病死率为20.0%。结论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田向阳
关键词:创伤性脑疝大骨瓣开颅天幕切开预后
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评价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分析。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例脑胶质瘤患者,给予显微手术治疗,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 30例脑胶质瘤患者,经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后,12例显效,17例有效,1例无效,其总有效率为96.7%。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胶质瘤,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等诸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田向阳
关键词:显微手术脑胶质瘤临床疗效
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创伤性脑疝的疗效观察。方法 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有效脑疝复位,对其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术后1-2天复查颅脑CT或者头颅MRI,22例环池及鞍上池区可以全部显示;4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区,仍然显示不清;3例再次进行开颅手术;1例术后环池及鞍上池显示良好,但最终死于多脏器器官功能衰竭。30例创伤性脑疝患者,经过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治疗后,22例预后较好,2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其死亡率为20.0%。结论对于创伤性脑疝患者,大骨瓣开颅加天幕切开术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预后质量,降低了病死率、致残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田向阳
关键词:大骨瓣开颅天幕切开创伤性脑疝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脑代谢的影响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分析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对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和脑代谢的影响。方法 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43例采用小骨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甲组, 45例采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的患者为乙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因子及脑代谢指标水平。结果术前1 d,两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脑氧摄取率(CE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5 d两组患者IL-2显著下降, CEO_2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乙组血清IL-2(20.08±0.85)ng/ml显著低于甲组的(26.93±0.94)ng/ml, CEO_2(40.06±3.92)%显著高于甲组的(31.47±3.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更有助于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脑代谢,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田向阳张岭孙来广郭武军薛艺红
关键词:大骨瓣减压术重型颅脑损伤炎性因子脑代谢
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栓塞治疗
2004年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一组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的病人采用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结果:该组6例病人均获治愈。疗效满意。结论:可脱性球囊栓塞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
邢振义田向阳孙来广
关键词: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栓塞
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与全程显微血管减压术对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目的回顾性分析常规显微血管减压(MVD)术与全程MVD术对面肌痉挛(HFS)的疗效。方法将HFS患者124例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采用全程MVD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MVD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面神经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1年,观察比较两组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好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治疗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为(3.67±1.41)级,对照组为(3.59±1.53)级;术后治疗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为(1.58±0.92)级,对照组为(2.04±1.15)级。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House-Brach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均显著降低(t_(治疗组)=6.273,P=0.000;t_(对照组)=9.931,P=0.000),且治疗组面神经功能分级低于对照组(t=2.467,P=0.01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面肌瘫痪、听力障碍、脑脊液漏、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1例复发,经再次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结论全程MVD术后和常规MVD术后HFS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相当,但全程MVD术较常规MVD术更能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症状缓解率。
田向阳张岭孙来广郭武军薛艺红
关键词: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复发
神经内镜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肌痉挛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损伤后肢体肌痉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PR治疗的88例脑损伤后肢体肌痉挛患者。术后采用Russman-Gage标准、Ashworth标准评估肢体肌痉挛程度及肌张力。术后3周检测患肢表面肌电和感觉神经、运动神经的传导速度。术后3、8周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评估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量表评估步行能力,测量患者的步幅、跨距、步速及趾偏角距离参数。随访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88例患者术后肢体肌痉挛均缓解。术后3周,88例患者胫骨前肌的积分肌电值(iEMG)较术前升高[分别为(1.5±0.2)mV、(0.5±0.2)mV,P<0.001],腓肠肌较术前降低[分别为(0.7±0.3)mV、(1.2±0.2)mV,P<0.001]。头部[(39.7±3.1)ms]和L2后正中部[(18.5±3.5)ms]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均较术前[分别为(34.9±3.5)ms、(13.3±2.3)ms]延长(均P<0.001);头部[(4.9±1.1)cm/ms]和腘部~L2[(4.8±1.3)cm/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术前[分别为(6.6±1.4)cm/ms、(6.3±1.5)cm/ms]降低(均P<0.001)。术后3、8周,88例患者的FMA-L和FAC量表评分、步幅、跨距及步速均较术前呈升高趋势(均P<0.05),趾偏角呈下降趋势(P<0.01)。8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2~26.6个月,平均(12.2±6.4)个月。94.3%(83/88)的患者下肢痉挛缓解;93.7%(74/79)跟腱反射消失;复查均未见脊柱变形。结论对脑损伤后肢体肌痉挛患者采用经神经内镜下SPR治疗,可有效解除肢体肌痉挛症状,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田向阳于炎冰张岭孙来广郭武军薛艺红
关键词:颅脑损伤肌痉挛状态四肢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