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申波

作品数:67 被引量:187H指数:8
供职机构:云南艺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艺术
  • 8篇文化科学
  • 3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9篇音乐
  • 27篇文化
  • 15篇艺术
  • 13篇审美
  • 7篇手风琴
  • 7篇风琴
  • 6篇情感
  • 6篇乐舞
  • 6篇活态
  • 6篇记忆
  • 6篇传承
  • 5篇心理
  • 5篇文化同构
  • 5篇教育
  • 5篇乐器
  • 4篇彝族
  • 4篇音乐教育
  • 4篇田野
  • 4篇民族
  • 4篇乐教

机构

  • 67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社会科...

作者

  • 67篇申波
  • 1篇冯国蕊
  • 1篇杨福泉
  • 1篇方源
  • 1篇盛川芮吉
  • 1篇金红
  • 1篇苏世奇
  • 1篇武丽娟

传媒

  • 21篇云南艺术学院...
  • 11篇民族艺术研究
  • 4篇民族音乐
  • 2篇天津音乐学院...
  • 2篇交响(西安音...
  • 2篇中国音乐
  • 2篇北京舞蹈学院...
  • 2篇内蒙古大学艺...
  • 2篇音乐文化研究
  • 1篇解放军艺术学...
  • 1篇歌海
  • 1篇民族艺术
  • 1篇小演奏家
  • 1篇新疆师范大学...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曲靖师范学院...
  • 1篇昆明师范高等...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5篇2019
  • 5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4篇2005
  • 4篇2004
  • 5篇2003
6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鼓乐文化解读被引量:2
2012年
云南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由于地理、历史因素的介入,他们与南亚诸国的相关民族都成为跨境而居的民族,不单在精神取向上具有相同的文化信仰,体现在音乐生活上,同样具有许多相同的表现方式和听觉经验。文章以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鼓乐文化为考察剖面,依托音乐文化学、音乐地理学、民族音乐学等相关学科方法,勾勒了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鼓乐文化之于信众生活的关系及其对他们观念、行为、情感所产生的影响。文章认为:佛事活动世俗化、民间习俗佛事化,是南传佛教信仰族群各式鼓乐得以传承的社会基础。作为一种生命体验,音乐生活中交替出现的积极性(供献的)和消极性(禁忌的)的行为模式,构建了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精神生活的执行惯性,而"地方性"人文生态图景的展演,又使得南传佛教信仰族群的音乐表达更多地保持一种与生活、生计相濡以沫的自然状态,因此,作为一种心灵表达,"局外人"如若不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方式,也就难以了解他们通过鼓乐外化为情感表达的音乐表现方式。
申波
关键词:南传佛教跨境民族文化经验
从显圣到审美的转换——图像与口述视野下孔雀舞变迁与传播的轨迹
2022年
在时空的穿梭中,云南民间孔雀舞因时代的需求而不断被形塑、拼贴与建构:从宗教典籍到村寨表演,从精英再造,到非遗申报,从舞台表演到教学传承,作为一种超越当下存在的显性符号,在社会转型的不同时期,出于革命叙事的需求与“传统的发明”,对孔雀舞的阐释和解读几十年间在业内很少受到质疑,进而构成一种强势的话语空间。文章从历史人类学的图像文本与口述文本的跨学科视角,对孔雀舞由“文化表演”变迁为“表演文化”的轨迹进行历时与共时立场的梳理,从历史变迁的大语境中进行思辨以透视孔雀舞这个研究对象的本真原型。
申波
云南高师音乐教育的文化人类学整合向度——以“乐”文化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思考被引量:6
2007年
现代高师音乐教育体制严格分科教学的弊端,导致人生生命符号中唱、奏、舞三位一体的血脉关系遭到割裂。云南省地处多民族文化荟萃的"乐"文化之乡,应该把高师音乐教育作为民族文化意义的传递过程,使云南本土的艺术"经验"与"一统性"的学科机制相融合,以适应社会对多元艺术人才的需求,并立足文化人类学的学术立场,把云南丰富的"乐"文化资源转换成一种既强调个性差异、又重视文化传承且提倡主体创造能力的云南高师音乐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滋养。
申波
关键词:音乐教育文化人类学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发展轨迹被引量:35
2001年
手风琴中国作品的创作这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作品风格多样、体裁丰富,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以建国后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基础,对其进行审美,从中总结出有益于今后事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申波
关键词:手风琴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建国后
“光邦”:作为族际纽带的音响表征与诗性创造
2023年
具有文化传播学“它感宣示”性质的光邦敲奏,作为一种“地方性”的身体记忆,其炽热的音响振荡不仅仅作为物理现象的存在,而需从文化层面对其进行理解。作为一种心理隐喻,“局内人”借鼓语音声把希望和祝福用鼓语音声加以传递并增值,以此重构文化情景并彰显人类生而有之的智慧。鼓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交流的“礼物”,信仰构筑了传承的内在张力,认同成为人们通过光邦音响实现精神安放与价值表达的外在标识。
申波
关键词:诗性智慧
纳西族东巴仪式舞蹈中鼓语的象征性叙事被引量:5
2012年
东巴舞蹈以使用手鼓、板铃等器具为"道具"或"法器",这些行为惯性固化为一种"内觉体验"的象征体系贯穿于东巴仪式的全过程,其肢体的造型和手鼓等乐器创造的音声隐喻,使得东巴舞蹈为创造音声提供了生态的空间,而手鼓等乐器营造的音声氛围却又为信仰提供了心理的空间,音声为东巴的身份由"俗"而"圣"的社会认同搭建了宗教的"通天巴比塔",仪式行为又为音乐学考察音声的社会功能提供了描述的依据。
申波
关键词:东巴教仪式
乐魂舞韵总关情——音乐与舞蹈的文化同构研究被引量:10
2005年
申波
关键词:音乐舞蹈文化同构比较艺术
从审美心理发生看传统鼓乐的人文印迹
2020年
文章对传统鼓乐由“鼓语音声”转化为“文化符号”这种人文印迹构成的逻辑基础,进行了历时文本书写与共时田野个案的比较与考察,特别是运用艺术人类学的视野,概括性地揭示了鼓语音声在信仰领域对话人神、在世俗领域沟通人际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学理的关注,继而以审美心理发生与艺术发生学的视角,对鼓语音声所承载的“神圣性灵”与“真实生命”进行了文化学意义上的解剖,意在说明,作为一种音响符号,鼓语音声所蕴含的心理暗示,如何实现文化持有者达成反观与内省,将得益于学理的建构以及语境的表达。
申波
诗性智慧的表达 心灵意象的投射--从人类的思维逻辑与创造心理看鼓的起源
2021年
依托历时文本资料与共时田野体验,更立足艺术心理发生与音乐人类学等交叉学术思路,在历时语境与跨学科比较视角的叠置中,对鼓的起源问题进行了心理逻辑与认知图式的剖析,更从原型意涵到音乐学的母题实践,对鼓的起源问题进行心理逻辑的检索,为包括音乐起源问题的艺术发生学命题的思考,构成了同类探讨多现象罗列必然律的超越,继而在田野与文本有序互镜的衍述中,书写了学理表达的或然律。
申波
关键词:音乐起源
传统重构与族群身份认同——兼及中缅佤族木鼓乐舞历史变迁的逻辑叙事被引量:1
2020年
文章以历史与田野双向观照的立场,通过历时考察讨论了木鼓音色特质与文化原型所模塑的肢体音声、承载的行为表达,在传统时代与文化持有者身体记忆及群体心理认同的互动关系,透视了木鼓音形象征唤起阿佤族群肢体音声"原始意象"文化经验的整体功能。同时,文章通过共时判断的书写,阐释了木鼓乐舞在非遗语境下,如何从传统的"膜拜"之物,演变为被"展示"的符号,并实现族群文化身份创造性转换的当代实践。文章意在说明源于传统时代祭祀功能的木鼓文化,经过历史的选择,何以在身体和音声方面满足民俗节庆自娱性与表演性兼具的审美要求,进而完成文化重构,并推动族群身份认同的心理增值。
申波
关键词:文化重构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