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君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3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血清学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有关的特异性自身抗体:抗CD40配体(CD40L)抗体、抗血小板生成素(TPO)抗体、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抗血小板生成素受体(C-mpl)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中分布及其作用。方法收集SLE合并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SLE血小板正常各6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该4种抗体,比较各组之间各抗体水平及抗体的阳性率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骨髓细胞学涂片检查常规进行。结果 4种抗体的浓度与血小板数目存在不同程度负相关,血小板减少组抗体的阳性率高于血小板正常组SLE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中至少能够检测出其中一种抗体阳性的占73%,同时检测出该4种抗体约为13%。4种抗体同时阳性或阴性的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抗CD40L抗体、抗C-mpl抗体、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抗体、TPO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可能是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机制之一,尚有其他因素参与了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发病过程。
- 任传永徐亮陆进明李志宣丹盛君毛桐俊
- 关键词:自身抗体CD40LC-MPL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
- 自身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向类风湿关节炎进展中的意义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抗突变瓜氨酸化波状蛋白(MCV)抗体、抗人瓜氨酸化纤维蛋白原抗体(AhFibA)、抗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抗体在未分化关节炎(UA)进展为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预测价值,分析其与临床相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62例UA患者随访8个月,记录患者的晨僵持续时间、关节肿胀、压痛数、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MCV抗体、AhFibA、抗BIP抗体。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抗MCV抗体;AhFibA;抗BI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 8个月后,28例(45.0%)UA患者进展为RA,34例(54.8%)为非RA患者,进展为RA的UA患者初诊时较非RA患者晨僵持续时间长、关节对称受累多见、抗CCP抗体滴度高。抗MCV抗体在UA向RA进展中有预测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1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643和0.824。AhFibA在UA向RA进展中无预测价值,其AUC为0.522。抗BIP抗体在UA向RA进展中有预测价值,其AUC为0.85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339和0.720。抗MCV抗体与肿胀、压痛关节数(r=0.488,P=0.000)、抗CCP抗体相关(r=0.509,P=0.006)。AhFibA与抗CCP抗体相关(r=0.402,P=0.034)。抗BIP抗体与CRP相关(r=0.371,P=0.026)。结论抗MCV抗体、抗BIP抗体滴度升高对于UA向RA进展具有预测价值,AhFibA可能无预测价值。
- 李海婷徐亮陆进明李志盛君宣丹毛桐俊
- 关键词:未分化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
- CKD-EPI公式估算GFR评价狼疮肾炎患者早期肾功能损害
- 2015年
- 目的:探讨基于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肌酐(creatinine,Cr)的2012年CKD-EPI公式估算GFR对评价狼疮肾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价值。方法:对36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2012年CKD-EPI公式计算每位患者分别基于Cr、Cys C和两者联合(Cr+Cys C)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以24 h尿蛋白定量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分为非狼疮肾炎组(非LN组)和狼疮肾炎组(LN组),比较两组间相关指标的差异;在LN组患者中分析Cr、Cys C及基于CKD-EPI公式计算的3种e GFR与狼疮肾炎指标间的相关性;以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将狼疮肾炎患者分为4个级别,比较每个尿蛋白级别对应的3种e GFR间的差异;比较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患者间3种e GFR的差异。结果:血沉、补体C3、C4和抗ds-DNA抗体在非LN组和LN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病程、24 h尿蛋白定量、Cys C、BUN、Cr、SLEDAI、renal-SLEDAI和e GFR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LN组中,Cr、Cys C及Cr-e GFR、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与24 h尿蛋白定量及renal-SLEDAI具有相关性(P<0.01),而与抗ds-DNA抗体定量没有相关性(P>0.05);在LN组4个不同尿蛋白水平的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均低于Cr-e GFR(P<0.05),而前两者间无差异(P>0.05);在Cr正常的LN组和非LN组间Cr-e GFR无差异(P>0.05),而Cys C-e GFR和(Cr+Cys C)-e GFR间存在差异(P<0.01)。结论:基于Cys C或Cys C联合Cr的CKD-EPI公式估算GFR能够较好地反映LN患者早期肾脏功能损害。
- 李志张梦莹毛桐俊盛君徐亮陆进明
- 关键词:CYSC狼疮肾炎
- 成人斯蒂尔病患者血清中MIF、IL-6检测及临床意义
- 2014年
- 目的: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患者血清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对AOSD病情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32例病情活动期AOSD患者、26例病情稳定期AOSD患者及2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MIF、IL-6水平。结果:活动期AOSD患者血清中MIF、IL-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AOSD及健康对照(P<0.05),活动期AOSD患者MIF与白细胞计数(WBC)呈正相关,而与IL-6、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计数(PLT)、铁蛋白(SF)间无相关性,活动期AOSD患者IL-6与MIF、WBC、ESR、CRP、PLT、SF间均无相关性。结论:MIF在AOSD活动期时显著增高,并与WBC呈正相关,提示MIF可作为AOSD病情活动的血清标志物并参与AOSD发病。
- 许国飞毛桐俊盛君王萍董群
- 关键词:成人斯蒂尔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白细胞介素-6
-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白介素-33、白介素-35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初步探讨白介素-33(IL-33)、白介素-35(IL-35)在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0例RA患者(其中RA活动组25例,RA缓解组25例)、25名健康对照组血清IL-33、IL-35水平,并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活动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332.02±31.43)pg/ml显著高于RA缓解组(227.56±48.02)pg/ml及健康对照组(77.03±20.6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活动组血清IL-35水平(236.14±32.20)ng/L显著低于RA缓解组(353.21±24.61)ng/L及健康对照组(349.60±28.45)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缓解组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血清IL-33与IL-35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73,P<0.05);血清IL-33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DAS28评分、抗CCP抗体呈正相关(P<0.05);血清IL-35水平与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ESR、CRP、DAS28评分、类风湿因子(RF)、抗CCP抗体呈负相关(P<0.05)。结论:RA活动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升高、IL-35水平减低,二者可能参与了RA发生发展,并可作为RA病情活动的预测指标。
- 粟深伟陆进明盛君李丹丹李小燕
-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IL-35
-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对比分析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认识、改善预后。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09年8月间住院的PM和DM患者共32例,对其年龄、住院时间、肌力、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水平、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和股四头肌MRI、肺高分辩率CT(HRCT)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M组和PM组患者在年龄、肱二头肌力、股四头肌力、住院时间、ESR、CRP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PK水平PM组(3032±2973)U/L显著高于DM组(390±947)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DM和PM患者颈肌受累、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间质性肺炎(ILD)的发生率显著高于PM组患者(P=0.021),且MRI上水肿信号的改变比PM患者明显。PM组对糖皮质激素疗效显著优于DM组(P=0.013)。4例死亡均为DM患者,3例死于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后呼吸衰竭,1例死于横纹肌溶解综合症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DM患者CPK水平不及PM患者高,但并发ILD较多,预后较PM差。
- 宣丹盛君李志毛桐俊徐亮陆进明
-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