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蕴琦

作品数:82 被引量:170H指数:8
供职机构:辽宁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5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5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1篇心肌
  • 26篇心肌病
  • 26篇肌病
  • 24篇肥厚
  • 22篇消融
  • 21篇动脉
  • 21篇化学消融
  • 17篇消融术
  • 16篇化学消融术
  • 16篇肥厚型
  • 15篇介入
  • 14篇型心
  • 14篇梗阻
  • 14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12篇血管
  • 12篇室间隔
  • 12篇梗阻性
  • 11篇肥厚型梗阻性...
  • 10篇心肌梗死

机构

  • 72篇辽宁省人民医...
  • 6篇辽宁中医药大...
  • 4篇鞍山市中心医...
  • 3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锦州市中心医...
  • 1篇铁岭市中心医...
  • 1篇沈阳市第五人...
  • 1篇沈阳市红十字...

作者

  • 77篇石蕴琦
  • 57篇李占全
  • 24篇袁龙
  • 22篇张明
  • 17篇张薇薇
  • 14篇徐桂萍
  • 13篇侯爱洁
  • 12篇侯平
  • 11篇刘莹
  • 11篇李彤
  • 8篇张静生
  • 8篇乔兴科
  • 7篇李成洋
  • 7篇段娜
  • 7篇李荣琴
  • 6篇赵颖军
  • 5篇王永新
  • 5篇董玉梅
  • 5篇关汝明
  • 4篇赵红岩

传媒

  • 8篇中国循环杂志
  • 5篇临床心血管病...
  • 4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中国心血管杂...
  • 2篇介入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2篇国际心血管病...
  • 2篇家庭医药(快...
  • 2篇2004年中...
  • 2篇中华医学会心...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病理生理...
  • 1篇医药与保健

年份

  • 6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10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4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3篇2001
  • 2篇1999
8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喝水太猛,心脏遭殃
2015年
每到夏天,很多人便猛喝水,但喝水太猛容易导致人体水过多或水中毒,加重心脏、肾脏等器官的负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下降、水肿、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表现,严重时还可能抽搐、昏迷,甚至是死亡。那么,哪些人喝水时更需把握好量呢?首先,慢性心衰及肾衰患者,在夏季更需重视对喝水的管理,应每次少量喝水,建议采用匀速小量间断的补水方法,即每隔2-4小时,适当饮水,且每天的喝水量不能高于尿量,以免加重病情。
石蕴琦
关键词:心脏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血压升高心率减慢慢性心衰
原发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室间隔化学消融的疗效及围术期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行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PTSMA)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实施PTSMA治疗的HOCM患者237例,对其临床资料和化学消融结果进行分析,总结PTSMA术中、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18个月临床随访情况。结果:术后静息及期前收缩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较术前明显下降[静息:(15.78±18.80)mmHg︰(67.02±36.87)mmHg;期前收缩后:(40.09±22.40)mmHg︰(119.02±39.80)mmHg;均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为严重并发症(包括死亡、心肌梗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颤动、休克、急性左心衰竭、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独立的相关危险因素(r=3.610,P=0.008)。18个月临床随访:21例胸闷、气促症状复发,20例经强化药物治疗后好转,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再次行化学消融治疗后好转;1例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死亡。结论:化学消融治疗HOCM临床有效,但高血压是HOCM患者行PTSMA的独立危险因素。部分术后症状复发的病例,经强化药物治疗大部分症状缓解,症状不缓解者可行二次化学消融,仍可取得明显疗效。
李成洋石蕴琦
关键词: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并发症
经皮经腔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术后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经腔间隔心脏化学(无水酒精)消融术(PTSMA)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的长期疗效(3.5年)。方法1998年8月-2001年10月收治HOCM119人选行PTS-MA,入选标准:(1)有明显的临床...
张明李占全金元哲刘莹袁龙张薇薇徐桂萍侯平石蕴琦
关键词: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无水酒精
文献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提供了积极的有效的又安全的恢复心肌灌注的手段 ,优于常规溶栓治疗 ,但直接PTCA仍有时间延误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在等待PTCA时间延误期内 ,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短效溶栓剂 (rt PA)治疗 ,促使梗死相关动脉(IRA)早期开通的有效性 ,及溶栓后立即进行加速PTCA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75例AMI患者用阿司匹林和肝素后接受rt PA 2 0mg 1次团注 ,随后 80mg半小时内快速滴入 ,尽快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 ,对IRA行PTCA或支架植入术 ,如果血管开通 ,仍有残余狭窄 ,亦行PTCA及支架术 ,和同期进行 88例AMI直接PTCA进行对比分析。本试验终点包括 ,到达导管室血管开通率 ,PTCA的结果 ,治疗后导管室血管开通率 ,PTCA的结果 ,治疗后 2周内左室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到达导管室时 ,联合治疗 (溶栓加PTCA)血管开通率 88% (2 6 %TIMIⅡ级 ,6 2 %TIMIⅢ级血流 ) ,直接PTCA组为 36 % (2 0 %为TIMIⅡ级血流 ,16 %TIMIⅢ级血流 ) (P <0 .0 0 1)两组PTCA血流再通率相似 ,分别为 96 %、94 %。对IRA恢复TIMIⅢ级血流效果相同 ,分别为 84 % ,82 %。 2周内左室功能 (超声法EF)联合治疗组优于PTCA组(6 5 .4 % ,5 4 .6 % ,P <0 .0 5 )
张明李占全袁龙张薇薇徐桂萍侯平侯爱洁石蕴琦李荣琴董玉梅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血栓溶解疗法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血管成形术
急性呼吸困难B型利钠肽反向表现二例
2007年
石蕴琦李彤李占全袁龙张静生
关键词:B型利钠肽急性呼吸困难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肺源性呼吸困难阵发性呼吸困难肺陈旧性结核
同型半胱氨酸对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及活性氧生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的损伤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HUVECs,Hcy以不同浓度(0、0.01、0.1、1.0、3.0、5.0 mmol/L)和不同作用时间(3、6、12、24 h)进行干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及活性氧。结果随着Hcy浓度增高或作用时间延长,HUVECs凋亡率、活性氧生成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cy能诱导内皮细胞凋亡,且其作用呈浓度和时间的依赖性。
赵高阳石蕴琦伊桐凝张静生
关键词:内皮细胞半胱氨酸细胞凋亡活性氧
急性心肌梗死药物溶栓后早期介入治疗
目的直接PTCA为急性心梗(AMI)提供了积极的有效的又安全的恢复心肌灌注的手段,优于常规溶栓治疗,但直接PTCA仍有时间延误问题.研究旨在探讨AMI患者在等待PTCA时间延误期内,使用常规治疗剂量短效溶栓剂(rt-PA...
张明李占全袁龙张薇薇徐桂萍侯平侯爱洁石蕴琦李荣琴董玉梅
关键词:心肌梗塞血栓溶解疗法血管成形术急性心肌梗死
文献传递
急诊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溶栓治疗3例报告
2006年
石蕴琦张明李占全孟蕊刘晓红
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急诊PTCA溶栓治疗植入后冠状动脉内溶栓
腺苷倾斜试验对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断价值探讨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探讨腺苷在直立倾斜试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70例不明原因晕厥者进行直立倾斜试验(TTT)和药物激发倾斜试验。激发药物为腺苷和异丙肾上腺素 ,试验全程行多导心电图及血压监护。结果 TTT诱发晕厥 32例 ,阳性率为 4 5 7% (32 /70 ) ;37例异丙肾上腺素倾斜试验诱发晕厥 12例 ,阳性率为 32 4 %(12 /37) ,其中 2 μg/min诱发 7例 ,5 μg/min诱发 5例 ;腺苷倾斜试验 2 8例 ,诱发晕厥 17例 ,阳性率为 6 0 1% ,其中 6mg诱发晕厥 7例 ,12mg诱发晕厥 10例。
李荣琴石蕴琦罗义金元哲徐绍辉
关键词:腺苷血管迷走性晕厥
ESC关于心肌病的诊断与检查立场声明:弥补临床表型和最终诊断的鸿沟被引量:2
2014年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针对心肌病提出了一种基于形态和功能的新分类方法,进而又分为家族性/遗传与非家族性/非遗传两个类型。前者不依据假设的病理生理机制,后者突出了遗传机制在心肌病中的重要性^([1])。这个声明为诊断心肌病提供一个概念性模板,重点是遗传性心肌病。通过传统的心血管病的评估,结合非心脏和分子参数,旨意提高心肌病诊断的准确性,进而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咨询和治疗。以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和心脏成像为临床路径,对所有疑似心肌病的患者进行常规筛查。一旦发现异常,遵从心肌病的临床路径,对个人、家庭以及心脏综合因素进行调查,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李占全石蕴琦
关键词:心肌病遗传性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