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代谢
  • 1篇代谢变化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血脂
  • 1篇血脂水平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抑郁症患者
  • 1篇神经肽
  • 1篇受体
  • 1篇体重
  • 1篇体重增加
  • 1篇能量消耗
  • 1篇西酞普兰
  • 1篇利培酮
  • 1篇精神病
  • 1篇精神分裂症
  • 1篇抗精神病
  • 1篇抗精神病药

机构

  • 3篇中南大学
  • 2篇中南大学湘雅...

作者

  • 3篇祝漫琴
  • 2篇李焕德
  • 2篇彭珍珍
  • 1篇刘艺平
  • 1篇成日华
  • 1篇原海燕

传媒

  • 2篇中南药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VDR基因型与精神分裂症及利培酮诱导代谢变化的相关性
一、目的:  探讨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精神分裂症的相关性;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利培酮前和4周后胰岛素与血脂四项水平的差异,并研究胰岛素和血脂水平变化与VDR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二、方法:  1.基因分型  采...
祝漫琴
关键词:VDR基因基因多态性精神分裂症利培酮血脂水平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中国抑郁症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氟西汀在中国抑郁症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万方数据库,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抗抑郁治疗6周后,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率比值比OR值为1.29,其95%的可信区间为0.98~1.69,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疗程为1、2周时,西酞普兰治疗组的HAMD评分比氟西汀治疗组低,具有统计学差异,即西酞普兰起效速度优于氟西汀;疗程为4、6周时,西酞普兰治疗组的HAMD评分与氟西汀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两者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性。以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抗抑郁治疗失败的相对危险度RR比较其不良反应的危险度,结果显示便秘、失眠这2个不良反应的合并RR值分别为0.4(95%CI0.24,0.64)和0.54(95%CI0.34,0.86),表明西酞普兰便秘和失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氟西汀,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西酞普兰与氟西汀长期治疗效果相当,但西酞普兰起效快于氟西汀,且西酞普兰便秘和失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低于氟西汀。
彭珍珍祝漫琴李焕德成日华刘艺平
关键词:西酞普兰氟西汀抑郁症META分析
抗精神病药诱导体重增加的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2年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很多不良反应,包括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粒细胞减少、内分泌异常、心血管反应等。其中体重增加发生率最高,据研究,约2/3的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会产生体重增加的不良反应[1]。体重增加不仅影响患者的外形,还容易产生其他疾病,如代谢性疾病、
祝漫琴彭珍珍李焕德原海燕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体重受体神经肽能量消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