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后春 作品数:32 被引量:121 H指数:7 供职机构: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建筑科学 更多>>
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 2021年 为查明合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影响因素,评价该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的适宜性,通过研究地质环境条件,选取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地壳稳定性、地面及地下空间条件4个要素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因子。在单因子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MAPGIS为平台,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进行竖向分层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地面以下40 m深度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适宜性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3个等级;0~-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70.2%;-5~-15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81.8%;-15~-40 m空间域适宜区、较适宜区面积占92.2%。合肥市具有较好的地下空间资源,这些潜在的地下空间资源可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彭苗枝 吴剑雄 管后春 邱思晨关键词:地下空间开发 地质环境 层次分析法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新太古代晚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年龄、成因及构造意义 2024年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前寒武纪下地壳经历幕式生长与多期改造,在新太古代晚期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并伴随新生陆壳增生。对华北克拉通东南缘蚌埠隆起新发现的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开展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成因及构造意义。结果表明,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锆石发育明显的核幔结构和震荡生长环带,Th/U比值高,为岩浆成因锆石,其LA-ICP-MS U-Pb年龄为(2557±24)Ma,指示其形成时代为新太古代晚期;岩石具有高SiO_(2)(69.03%~70.05%)、高Al_(2)O_(3)(14.71%~15.63%)、低MgO(0.92%~1.43%)特征,K_(2)O/Na_(2)O比值为0.95~1.06,铝饱和指数为1.08~1.12,属于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岩石富集Rb、K、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Zr、P、Y等高场强元素,稀土元素含量较低(∑REE=81.25×10^(-6)~123.74×10^(-6)),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异((La/Yb)N比值为52.71~72.13),显示Eu正异常(δEu=1.36~2.40),综合说明其属于中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I型花岗岩。蚌埠隆起新太古代晚期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在该时期发生过强烈的构造热事件,契合华北克拉通地壳生长和演化历史,佐证了2.5 Ga是华北克拉通陆壳生长重要阶段。 李斌 王朝 管后春 雷丁尔关键词:锆石U-PB年龄 新太古代 蚌埠隆起 巢湖湖相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揭示的全新世以来水文气候演变 2024年 在建立巢湖西岸古湖盆中心SZK1507孔湖相岩芯可靠地层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对钻孔地球化学元素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发现主成分F1反映了流域侵蚀能力的强弱程度,主成分F2对流域化学淋溶强弱程度反应敏感,主成分F3则指示了湖泊水位的高低,并结合Rb/Sr值环境代用指标重建了区域全新世以来高分辨率水文气候演变。结果表明,水文气候演变过程可以分为7个阶段,阶段Ⅰ(约10.8 cal.ka B.P.—9.9 cal.ka B.P.)、阶段Ⅲ~V(约9.3 cal.ka B.P.—4.2 cal.k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阶段Ⅱ(约9.9 cal.ka B.P.—9.3 cal.ka B.P.)与阶段VI(约4.2cal.ka B.P.—2.3 cal.ka B.P.)整体上降水减少,湖面收缩,水位降低,气候偏干;阶段VII(约2.3 cal.ka B.P.以来)区域气候波动较大,干湿交替,总体呈现变干的趋势;9.3 cal.ka B.P.、8.2 cal.ka B.P.和4.2 cal.ka B.P.气候突变事件在此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将巢湖湖相沉积11 cal.ka B.P.以来的Ti元素强度、主成分F1和Rb/Sr值与全新世以来的30°N夏季太阳辐射量、Cariaco盆地Ti含量、ENSO活动指数等进行对比,发现研究区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热带辐合带(ITCZ)平均纬度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活动频率等因素。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降低,ITCZ南移,ENSO活动频率增加,夏季风势力减弱,促使了9.3 cal.ka B.P.等干冷事件的发生。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东亚季风区全新世以来季风和水文气候演变的关系提供可靠依据。 李晨晨 吴立 马春梅 管后春 汪勇 徐仪红 池建宇 路曙光 杨保东 胡晓思 罗文菁关键词:巢湖 湖相沉积 元素地球化学 全新世 淮北平原农用地土壤钼测定与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23年 钼作为植物固氮酶、硝酸还原酶与人体多种酶辅基的重要组成成分,对维持植物生长发育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农用地土壤钼含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对土壤科学施肥、土壤钼有效性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安徽省淮北平原位于中国华北平原缺钼土壤区,目前缺乏对该地区土壤钼含量及其驱动因素的系统研究。本文以淮北平原典型土壤区511km 2为研究区域,按照1件样品/km 2采集0~20cm深度表层土壤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等方法测定表层土壤中全钼、有效钼、TFe_(2)O_(3)、Al_(2)O_(3)、SiO_(2)、P、Mn及有机质含量与pH值等指标含量;利用统计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研究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含量和分布特征,并对制约土壤中全钼、有效钼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砂姜黑土中全钼和有效钼含量以缺乏为主,全钼、有效钼缺乏土壤比例分别高达93.3%、87.3%;全钼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Mn、TFe_(2)O_(3)、P及硅铝率(即土壤中氧化硅和氧化铝含量的比值)的影响,pH值、有机质为制约砂姜黑土有效钼含量较低的重要因素,pH值、有机质与有效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0.117;②潮土中全钼较缺乏、中等、较丰富土壤比例分别为31.2%、28.4%、21.1%,全钼含量主要受Mn、P、有机质的影响;有效钼缺乏土壤比例为86.2%,全钼含量低是有效钼含量缺乏的主控因素。综上所述,研究区土壤中有效钼含量总体缺乏,建议当地综合考虑土壤有效钼含量及其主要制约因素进行科学施肥,针对砂姜黑土应注重施用有机肥,潮土应合理施用钼肥。 李朋飞 吴衡 管后春 徐锦龙 王耀 沈仕豪 汪雅菲 葛海影关键词:钼 生物有效性 基于Mapgis和AHP的DRASTIC模型在黄山市中心城区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16年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黄山市中心城区浅层地下水多数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选取了地下水位埋深、净补给量、含水层渗透系数、地形坡度、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及非饱和带介质7个指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建立了黄山市中心城区地下水易污性评价DRASTIC指标体系。借助于Mapgis技术的空间分析及制图功能,对该地区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和分区。评价结果与实测区域地下水质量较好的吻合,说明基于DRASTIC模型的浅层地下水防污性能相关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为该地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城市规划、工业布局和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决策参考。 管后春 李运怀 彭苗枝 沈仕豪 陈忠良关键词:浅层地下水 防污性能 DRASTIC模型 MAPGIS 合肥盆地下蜀黄土年龄及物源探讨 被引量:8 2015年 OSL测龄结果表明合肥盆地下蜀黄土(下蜀组)在中更新世晚期已开始沉积;将主量化学元素和粒度分析与西北黄土、镇江下蜀黄土、巫山黄土和宣城黄土进行对比,研究了合肥盆地下蜀黄土物源。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化学、粒度及沉积速率等均显示合肥下蜀黄土物源有别于镇江黄土及西北黄土;并从岩相古地理及古气候特征探讨了淮河沿岸及淮北地区河流相、湖相及湖沼相细粒沉积物或许是其潜在的物源。 管后春 李运怀 刘道彬 朱诚 汪雅菲关键词:下蜀黄土 地球化学特征 粒度 合肥盆地 淮北平原中更新世以来古气候和沉积环境演变:来自涡河流域沉积物粒度和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1 2022年 通过对毗邻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第四系标准孔岩芯进行粒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淮北平原中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变化和沉积环境变迁。研究表明淮北平原中更新世气候在暖湿与干冷(温凉)频繁交替中总体经历了从暖湿趋于干冷,与中国东部季风区北部的温带季风气候变化趋势属同相位演变,而与受控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源区古气候演变模式总体呈反相位。晚更新世,气候总体经历了干冷(即温干—严寒—干冷)、温湿、转向干冷,却表现出与以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源区气候演化格局更相似,而与中国北方气候总体上由暖湿向干旱化转变步调不一致。进入全新世,淮北平原与中国南北方气候均回暖,降水相应增多。涡河流域GBK1标准孔区域沉积环境总体上经历了中更新世早中期从半深湖演化到浅湖、滨湖,到晚期湖泊快速收缩直至消失,演化为泛滥平原或河流;晚更新世以来主要为河流和泛滥平原。淮北平原区域气候变化总体上对全球变化有着积极的响应,或许因其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边缘,致使其气候又具区域独特性。 管后春 陈岩滨 王朝关键词:地球化学 中更新世 古气候 沉积环境 淮北平原 合肥市滨湖新区全新世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2009年 对合肥市滨湖新区大量第四纪钻孔作了地层描述、粒度分析,对代表性钻孔ZK1303采集的样品平均粒径、分选系数、偏度及峰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绘制出样品的频率曲线和概率累积曲线,以及据地层描述绘制出岩性基本层序图,据此探讨了该沉积区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此钻孔全新世地层自下而上至少存在3个大的沉积旋回,各沉积旋回底层基本以含砾砂土为主,向上变为细砂、粉砂、砂质粉土、粉质粘土、粘土;3个大的沉积旋回中又至少发育了11个次级正向粒序沉积旋回。综合各统计参数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频率曲线、概率累积曲线特征和研究区地理位置特征,初步判定5、10及21号样品对应的地层为河床滞留沉积;初步判定该区全新世以来至少经历11次湖泊进退更替,其中有3次巨大的湖退;对应于每个沉积旋回,沉积环境有各沉积旋回底层河流相向上过渡到河湖相沉积。 管后春 李运怀 刘正茹关键词:全新世 粒度分析 滨湖新区 巢湖杭埠河流域湖相沉积物多指标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被引量:9 2020年 在巢湖杭埠河流域中的古湖盆中心——三河圩区获取28.6 m长的湖相岩芯(SZK1507孔),利用AMS 14 C测年技术建立可靠的地层年代序列,通过对SZK1507孔738 cm以上段湖相沉积物平均粒径、磁化率、总氮(TN)、总有机碳(TOC)及C/N的综合分析,高分辨率重建了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以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本区域的环境变化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阶段Ⅰ(约100509700 cal.a B.P.)与阶段Ⅲ(约92505300 cal.a B.P.)气候较为湿润,巢湖水位较高,平均粒径、磁化率值较低,TN、TOC、C/N也偏低;阶段Ⅱ(约97009250 cal.a B.P.)与阶段Ⅳ(约5300 cal.a B.P.以来)气候干燥,巢湖水量减少,水位降低,平均粒径、磁化率值、TN、TOC、C/N均较高.一些全球范围内显著发生的气候突变事件在SZK1507孔沉积记录中也有体现,如9.3、8.2和4.2 ka B.P.事件等.将巢湖杭埠河流域10000 cal.a B.P.以来的平均粒径、磁化率、TN、TOC、C/N沉积记录与全新世以来的北纬30°夏季太阳辐射量、太阳黑子数、火山喷发对大气中硫酸盐含量贡献率等进行对比,发现巢湖杭埠河流域全新世气候突变事件主要受控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太阳活动以及火山活动等因素,并与它们之间复杂的响应机制有关. 周慧 吴立 吴立 马春梅 管后春 路曙光 尚广春 汪勇 徐仪红 徐军 陈晔 鲍远航关键词:巢湖 湖相沉积 全新世 环境演变 巢湖碳氮地球化学沉积记录揭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 被引量:1 2023年 通过对巢湖湖泊沉积物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氮同位素(δ^(15)N)和粒度参数的研究,重建了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变化,从而揭示了巢湖地区全新世环境变化历史。早全新世时期(10100—8200 cal a BP),较高的TOC和TN、在波动中逐渐升高的δ^(13)Corg值以及高δ^(15)N值、高黏土(<4μm)含量指示了较高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反映气候温暖较湿;中全新世时期(8200—42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和黏土(<4μm)含量总体上较高但呈波动降低趋势,粉砂(4—64μm)含量升高,δ^(15)N值总体较低但变化幅度较大,指示初级生产力由较高水平开始逐渐降低,气候由温暖湿润逐渐向凉干方向发展;7300—5800 cal a BP和4300—3800 cal a BP的低δ^(15)N和高TN值可能受到固氮蓝藻的影响,分别对应着7500—7000 cal a BP和4200—4000 cal a BP气候事件时期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晚全新世前期(4200—2000 cal a BP),TOC、TN、δ^(13)Corg值、黏土(<4μm)含量的低值和较高的δ^(15)N值、高粉砂(4—64μm)含量代表初级生产力继续降低,气候环境进一步向冷干转变。全新世以来湖泊初级生产力的逐渐下降反映了季风的逐步减弱,而逐渐减少的30oN夏季太阳辐射是驱动季风减弱的主要因素。晚全新世后期(2000 cal a BP至今),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表现出不同于全新世环境演化趋势的异常,说明湖泊环境及沉积物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 吴立 吴立 马春梅 马春梅 管后春 张广胜 张广胜 李肖雪 胡晓思 周迎秋 张红梅关键词:巢湖 全新世 湖泊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