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肖递祥

作品数:62 被引量:646H指数:16
供职机构:四川省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0篇天文地球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3篇暴雨
  • 20篇四川盆地
  • 20篇盆地
  • 14篇暴雨过程
  • 13篇降水
  • 8篇大暴雨
  • 7篇低涡
  • 7篇中尺度
  • 6篇强降水
  • 5篇水汽
  • 5篇气象
  • 5篇极端暴雨
  • 5篇降水预报
  • 4篇暖区
  • 4篇西南低涡
  • 4篇大暴雨过程
  • 3篇地形
  • 3篇订正
  • 3篇多模式
  • 3篇云团

机构

  • 58篇四川省气象局
  • 16篇中国气象局成...
  • 12篇巴中市气象局
  • 4篇中国气象局
  • 3篇泸州市气象局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四川省人工影...
  • 2篇四川省气候中...
  • 2篇内江市气象局
  • 1篇四川大学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四川省农业气...
  • 1篇雅安市气象局
  • 1篇攀枝花市气象...
  • 1篇包头市白云鄂...
  • 1篇眉山市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象探...

作者

  • 62篇肖递祥
  • 15篇王佳津
  • 10篇顾清源
  • 9篇杨康权
  • 9篇曹萍萍
  • 8篇祁生秀
  • 7篇康岚
  • 7篇龙柯吉
  • 6篇郁淑华
  • 6篇屠妮妮
  • 5篇肖红茹
  • 5篇师锐
  • 4篇张琪
  • 3篇罗辉
  • 3篇周春花
  • 2篇刘莹
  • 2篇高文良
  • 2篇何光碧
  • 2篇衡志炜
  • 2篇陈朝平

传媒

  • 13篇高原山地气象...
  • 8篇气象
  • 6篇高原气象
  • 4篇暴雨灾害
  • 3篇气象科技
  • 3篇四川气象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干旱气象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大气科学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2006年全...
  • 1篇2006年全...
  • 1篇2006年全...
  • 1篇2012年全...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6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的模糊检验试验被引量:2
2020年
利用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模型生成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产品,并对其进行"点对面"模糊检验试验。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和SWC_WARMS模式最大小时雨量(≥20mm/h)的"点对面"TS评分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点对点"评分,短时强降水(≥20mm/h)预报结果可在30~40km范围内进行调整;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在概率为30%时TS评分达到最大,Bias接近为1,预报偏差最小;短时强降水(≥20mm/h)概率预报比SWC_WARMS模式最大小时雨量(≥20mm/h)预报更具有参考价值。
刘莹刘莹陈莹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
四川盆地2020年“8.11”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2022年
针对2020年8月11—12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和维持机制,利用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FY-4A的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巴湖长波槽分裂短波和高原低槽东移发展在四川盆地停滞,副高加强西伸形成阻挡的形势下,同时200 hPa有南亚高压和高空分流区配合。(2)在上述有利的背景条件下,中尺度系统活动经历了中尺度辐合扰动-西南涡生成发展-低空急流影响-西南涡再次发展增强等4个阶段,西南涡两个阶段的发展对降水影响最大,初生发展阶段雨强最强,再次发展阶段强降雨范围最大。(3)西南涡在暖区内初生发展,对流不稳定性强,地面潜热和感热加热以及500 hPa层以下水汽凝结潜热加热均十分显著,在较强暖湿平流作用下,配合低层涡度拉伸项和扭转项的动力作用加强,西南涡迅速发展,但低层辐合相对较弱,正涡度柱高度仅发展至500 hPa。(4)西南涡再次发展阶段冷平流入侵,大气斜压性增强,中高层感热和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加大,“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动力机制显著加强,配合垂直向上输送正涡度和涡度拉伸项的动力发展作用,西南涡发展旺盛,正涡度柱中心强度和发展高度较初始发展阶段均明显增强。
周春花肖递祥郁淑华
关键词:中尺度系统热源涡度平流
四川盆地突发性暖区暴雨特征及环境场条件分析被引量:16
2020年
本文统计了2012~2018年四川盆地在弱天气系统影响条件下出现的30次突发性暖区暴雨过程,按850hPa影响系统将其分为了偏东风型、偏南风型和低涡型3类,并利用地面自动站和实况探空观测资料统计了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物理量阈值,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暴雨的环流平均场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为:(1)偏东风型和偏南风型暴雨均出现在盆地西部,其中偏东风型雨带更靠近龙门山脉,低涡型暴雨主要出现在盆地南部,3类暴雨过程中的短时强降水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都是夜间增多,次日上午减少;(2)暖区暴雨临近时,500hPa四川盆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外围的偏南或弱波动气流,700 hPa云贵至四川盆地为西南气流,850 hPa贵州至四川盆地为偏东或偏南气流,平均风速增大2~4m·s-1,暴雨主要出现在850hPa风速辐合及浅薄的低涡环流区域,在偏东风型暴雨过程中,龙门山地形的强迫抬升也起到了重要作用。(3)暖区暴雨发生在异常高能高湿的条件下,850 hPa平均比湿达16.8 g·kg-1、CAPE平均值达1956 J·kg-1、K指数平均值达40.1℃,显著高于气候平均值和一般暴雨过程。
肖递祥王佳津王佳津曹萍萍
关键词:暖区暴雨四川盆地
2008年7月14—15日川西暴雨过程的温度层结变化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hPa和700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hPa和700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肖递祥顾清源祁生秀
关键词:暴雨地震灾区
沿龙门山暴雨个例诊断分析及数值试验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西南区域模式(WRFUC)产品,对2012年8月17-18日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沿线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层中低层显著高能高湿,大气层结极不稳定,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生成和发展提供...
肖递祥屠妮妮祁生秀
关键词:暴雨地形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成因及预报着眼点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E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闪电定位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等,分析了2015年4月4日傍晚到夜间发生在四川盆地的极端大风天气过程。分析指出:本次雷暴大风过程是由冷锋对暖湿气团的强迫抬升及干冷空气进入暖湿区域触发形成.中空干层、大的温度直减率、高低空急流耦合区、低层温度脊附近是利于极端雷暴大风出现的潜势区域。该区域为雷暴形成提供了条件不稳定、水汽、动力抬升等有利环境条件。冷空气首先从盆地西北部中低层入侵,在低层切变线上触发生成了一系列雷暴单体,在最有利于对流发展的潜势区域迅速发展。潜势区域中线状回波北段的中尺度涡旋环流、前侧入流和后侧入流的相互作用形成单体弓形回波,该弓形回波具有比普通雷暴更高的反射率因子、垂直液态含水量.根据雷达回波演变特征推断,本次极端大风是由单体弓形回波带来的湿下击暴流所导致。弓形回波中高反射率因子的高度连续下降意味着下沉气流伴随降水粒子下降,干空气被夹卷进入下沉气流使得雨滴被迅速蒸发,大大加强了下沉气流强度,因而显著增加了大风强度。分析还指出:通过分析对流发展背景条件,确定最有利对流发展的潜势区域,关注该区域中回波的生成、形态特点、演变特征,可提前预警大风天气。
康岚刘炜桦刘炜桦师锐肖递祥
关键词:环境场特征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的研编
李跃清郁淑华彭骏徐会明张虹娇高文良肖递祥顾清源屠妮妮师锐周春花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夏半年影响中国暴雨洪涝及其次生泥石流滑坡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国内对于天气系统的基础性分析较少,尤其是没有关于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的年鉴,严重制约了中国对高原天气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暴雨洪涝灾害...
关键词:
关键词: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
四川盆地极端暴雨过程基本特征分析被引量:83
2017年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选取1981-2015年四川盆地出现的23次极端暴雨天气个例,分析了其基本气候特征、主要环流形势、影响系统及中尺度对流环境条件,结果表明:(1)大多数极端暴雨都出现在持续性暴雨过程中,且极端暴雨出现前至少12 h已开始出现暴雨,暴雨中心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和西南部。(2)极端暴雨过程主要出现在500 hPa为"东高西低"型和"两高切变"型这两种环流背景形势下,"东高西低"型过程前24 h内副热带高压将西伸北抬,过程中仍保持稳定甚至会继续西伸北抬,而"两高切变型"过程前24 h内和暴雨过程中,副热带高压动态均无明显规律。(3)有3次极端暴雨过程有登陆台风,其外围环流形成的强水汽输送对暴雨有直接影响,6次过程有远距离海上台风向西或向北移动,对盆地内降水系统东移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利于强降雨维持。(4)"东高西低"型暴雨主要触发系统是西南低涡和高原低涡,"两高切变"型暴雨主要触发系统是切变线,且700 hPa有冷平流入侵,两种类型暴雨在200 hPa均为南亚高压东北侧的分流辐散区,暴雨中心均位于低层高比湿区和辐合中心,其中"东高西低"型暴雨低层偏南气流更强,暴雨中心主要位于盆地西北部,而"两高切变"型暴雨低层偏南气流更弱,暴雨中心位于盆地西南部的频次更高。(5)极端暴雨过程具有低层高比湿、整层相对湿度大、暖云层厚、CAPE呈狭长形态、垂直风切变小等特征,因此降水效率高,同时850 hPa比湿和假相当位温具有显著正距平,过程结束后850 hPa假相当位温明显下降。并据此建立了四川盆地极端暴雨概念模型,可供今后极端性过程的预报参考。
肖递祥杨康权杨康权王佳津
关键词:极端暴雨四川盆地副热带高压
基于雨滴谱的增雨作业微物理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21年
针对2018年3月16—17日四川盆地西北部一次典型层状云降水天气过程,利用云模式、卫星、雷达、探空等资料,分析了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和物理响应。同时,基于雨滴谱观测数据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微物理特征分析,重点研究了粒径速度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人工增雨作业后,不同粒径、不同粒速的粒子数变化明显,大滴粒子显著增多,雨滴谱变宽,0.437~1.625mm粒径谱和1.5~5.2m/s速度谱明显变宽;同时,粒径和粒子速度无明显跃变,区间值分布相对集中在粒径0.312~2.125mm、粒速1.1~6.8m/s,人工增雨作业对降水粒子的粒径和粒子速度改变有限。人工增雨作业影响时段,降水强度和雨含水量以及总数浓度和有效粒径,依然保持与自然降水时段各自峰值、谷值、震荡态势的一致性,人工增雨作业不改变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性。
刘平黄彦彬王维佳肖递祥肖递祥范思睿
关键词:人工影响天气雨滴谱微物理特征
基于目标对象检验法的四川省两种数值模式暴雨预报对比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根据2021年四川省31次暴雨过程预报偏差检验,选取ECMWF预报雨带明显偏西、CMA-MESO预报较好的3次个例,基于目标对象检验法对强降水落区(≥25 mm)从位置偏差、面积偏差、雨带走向和降水强度4个方面对两模式的预报偏差特征和主要原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ECMWF模式降水落区预报较实况偏西偏北,且偏西偏差距离(59.06~123.67 km)显著大于偏北偏差距离(8.23~53.59 km),而CMA-MESO模式雨带走向和位置预报与实况更为接近。两模式降水面积预报均大于实况,ECMWF模式较实况偏大7.0%~34.3%,CMA-MESO模式偏大25.2%~45.9%。两模式降水量平均值预报与实况偏差幅度为-3.5%~20.0%,但降水量极值预报较实况偏差较大,偏差幅度为50.1%~196.9%。检验分析表明,出现在副热带高压边缘,受高原涡或西南涡影响的四川暴雨过程,在ECMWF模式预报强降水落区(≥25 mm)偏西的情况下,CMA-MESO模式可以提供订正参考。
王佳津王彬雁肖递祥肖递祥
关键词:ECMWF模式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