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红燕

作品数:10 被引量:74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血红蛋白
  • 3篇网织红细胞
  • 3篇激素
  • 3篇红蛋白
  • 3篇红细胞
  • 2篇蛋白尿
  • 2篇血红蛋白尿
  • 2篇血红蛋白尿症
  • 2篇阵发
  • 2篇阵发性
  • 2篇阵发性睡眠性
  • 2篇阵发性睡眠性...
  • 2篇阵发性睡眠性...
  • 2篇受体
  • 2篇睡眠性
  • 2篇睡眠性血红蛋...
  • 2篇肿瘤
  • 2篇肿瘤细胞
  • 2篇细胞融合

机构

  • 10篇中国医学科学...
  • 4篇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

  • 10篇董红燕
  • 7篇陈实平
  • 3篇梁德才
  • 3篇薛社普
  • 3篇陈克铨
  • 2篇张之南
  • 2篇肖娟
  • 2篇邹宇宏
  • 2篇程凯
  • 2篇吕照江
  • 2篇武永吉
  • 1篇孙永亮
  • 1篇蒋毅
  • 1篇金淑敏
  • 1篇陈啸梅
  • 1篇陈雪雁
  • 1篇张璐
  • 1篇刘跃武
  • 1篇刘平
  • 1篇王莎丽

传媒

  • 5篇解剖学报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华血液学杂...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解剖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5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1997
  • 1篇1992
  • 1篇1986
  • 2篇198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单亲无核细胞融合技术被引量:1
1984年
本文介绍一种简便可靠单亲无核的细胞融合技术:其融合率和杂交细胞成活和纯度均达实验要求。这种杂交细胞能在体外试管中繁殖和传代(BWXR)巳传40几代,而且部分细胞仍能连续表达合成基因产物(血红蛋白),为基团表达调控和诱导肿瘤细胞向正常方向分化的研究提供一种有效的新方法技术,文中对网质红细胞诱发率及细胞融合等进行讨论。
李宝莲梁德才刘裕董红燕邹宇宏薛社普
关键词:肿瘤细胞细胞融合融合率网织红细胞融合技术
淋巴瘤细胞与网织红细胞融合——胞质杂交细胞基因产物血红蛋白表达的观察
1986年
本实验选用富含有血红蛋白特征面无核的正常小鼠网织红细胞,与小鼠淋巴瘤细胞株融合,对杂交细胞基因产物血红蛋白进行联苯胺组织化学染色、荧光抗体和生化测定。结果与电镜和流式细胞光度计的实验结果一致,表明珠蛋白基因产物血红蛋白住杂交细胞中,能够表达并成为融合细胞的标志。联苯胺阳性细胞数在HAT选择性培液筛选后数量增加。BW×R胞质杂交细肥在传代过程中,仍继续出现血红蛋白。文中对杂交细胞血红蛋白表达及其在传代过程中,在一部分细胞中丢失的可能机理进行了讨论。
李宝莲梁德才董红燕徐明薛社普
关键词:淋巴瘤细胞网织红细胞细胞融合血红蛋白
ER和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以及ER、PR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取新鲜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6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7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R、PR的表达。分析受体与肿瘤生物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R和PR的表达率分别为52.17%和46.38%,结节性甲状腺肿没有ER和PR表达,ER和PR的表达与患者性别、肿瘤大小以及MACIS评分无关,但是PR与肿瘤浸润甲状腺包膜以及淋巴结转移成正相关(P<0.05),ER与患者年龄成负相关。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ER、PR的表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R的表达反映肿瘤浸润甲状腺包膜和淋巴结转移情况,ER表达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减少。
张璐孙永亮陈实平董红燕刘跃武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
雄激素受体和卵泡刺激素受体在成年大鼠睾丸中的期依赖性表达被引量:16
2001年
目的 确定雄激素受体 (AR)和卵泡刺激素受体 (FSHR)在大鼠睾丸中的细胞定位和表达变化。 方法 利用地高辛标记的cRNA探针 ,在成年大鼠睾丸冰冻切片上进行原位杂交 ;同时利用透光显微切割技术将成年大鼠曲细精管分为Ⅱ~Ⅵ、Ⅶ~Ⅷ、Ⅸ~Ⅻ、ⅩⅢ~Ⅰ 4个阶段 ,提取总RNA ,用α 32 P标记的cDNA探针进行斑点杂交 ,观察AR和FSHRmRNA表达的细胞定位和期依赖性变化。利用图像分析系统 ,对阳性杂交信号单位面积平均辉度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ARmRNA阳性杂交信号位于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 ,于Ⅶ~Ⅷ期最强 ,Ⅸ~Ⅰ期最弱 ;FSHRmRNA阳性杂交信号位于支持细胞 ,于ⅩⅢ~Ⅰ期最强 ,Ⅶ~Ⅷ期最弱。各阶段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0 1)。 结论 AR和FSHR期依赖性表达的不同规律提示T(睾酮 )和FSH(卵泡刺激素 )作用于精子发生的不同阶段 ,说明睾酮和卵泡刺激素协同作用调节成年大鼠的精子发生。
陈雪雁陈实平金淑敏程凯董红燕陈克铨
关键词:雄激素受体卵泡刺激素受体分子杂交成年大鼠睾丸精子发生
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上制备抗人黄体生成素McAb被引量:11
1992年
自Khler和Milstein创建单克隆抗体(McAb)技术以来.该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其应用亦日益广泛。人黄体生成素(hLH)是脑垂体前叶促性腺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是调节男女生殖机能的重要物质。目前,国外一些实验室已建成了hLH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应用于临床诊断,但国内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建立自己的hLH McAb细胞株,以满足国内临床和计划生育科研工作的需要。
王保君陈实平陈克铨董红燕程凯宫锋杨育州陈啸梅
关键词:甲基纤维素抗体
磁珠双阳性分选法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骨髓CD34^+CD59^+细胞体外扩增的应用被引量:4
2003年
应用磁珠双阳性分选法在体外扩增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患者的CD34+ CD5 9+ 细胞 ,为实现PNH患者进行临床自体骨髓移植 (ABMT)或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奠定基础。流式细胞术分选虽然经常用于细胞纯化 ,但难于满足大规模临床细胞分选的需要。本研究利用免疫磁珠系统 ,应用隔夜孵育法去除第一次分选时CD34+ 细胞吸附的磁珠 ,经过两次磁珠双阳性分选 ,从PNH患者骨髓中分离出足够数量的CD34+CD5 9+ 细胞 ,用于体外培养扩增。结果显示 :磁珠双阳性法分选的CD34+ CD5 9+ 细胞与磁珠 流式细胞术二步分选法比较 ,在细胞生存、增殖、扩增及形成造血集落形成单位 (CFU )的能力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磁珠双阳性分选法可能推广应用于其它双阳性或多阳性细胞的分离纯化 ,尤其是造血干
肖娟武永吉张之南吕照江陈实平董红燕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移植干细胞移植
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在大鼠垂体前叶的细胞共定位研究被引量:18
1997年
为探讨卵泡刺激(FSH)与黄体生成生素(LH)分泌及基因表达与调控用抗人LH-β亚单位单克隆抗体和抗人FSH-β亚单位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的研究。通过连续切片免疫酶技术,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及电镜免疫金双标记技术,在大鼠垂体前叶进行FSH和LH的免疫细胞化学共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存在着棕(DAB显色示FSH)、蓝(CN显色示LH)及棕蓝混合染色细胞;电镜免疫金双标记发现分别被15nm金粒(示FSH)、10nm(示LH)及被15nm、10nm金粒同时标记的3种细胞(另文报道);光镜连续切片染色亦发现FSH阳性、LH阳性及FSH-LH双阳性3种细胞。因此可以确定垂体前叶存在3种促性腺激素(GTH)细胞,即FSH细胞(只含FSH)、LH细胞(只含LH)和FSH-LH细胞(既含FSH又含LH)。
郝建明刘平张平陈实平王莎丽阎月敏董红燕陈克铨
关键词: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垂体前叶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患者骨髓CD_(34)^+CD_(59)^+细胞与CD_(34)^+CD_(59)^-细胞生物学性能的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探讨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PNH)患者CD34+ CD59+ 细胞的特性及PNH克隆呈优势造血的可能原因 ,以探索PNH发病的内在机制。方法 用免疫磁珠吸附法富集纯化CD34+ 细胞 ,再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PNH患者的CD34+ CD59+ 细胞、CD34+ CD59- 细胞及正常对照CD34+ 细胞。分别进行体外扩增液体培养 2周 ,并对扩增前、后的细胞进行半固体培养。结果 ①PNH患者CD34+CD59+ 细胞与正常对照CD34+ 细胞形成集落形成单位 (CFU)均在第 7天达到扩增高峰 ,并且扩增后的细胞仍能保持CD59抗原 ,无GPI锚连蛋白的丢失。②正常对照的CD34+ 细胞在生存、增殖、形成CFU及扩增能力上均明显强于PNH患者的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③PNH患者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 ,其形成CFU的能力无明显差异。④PNH患者CD34+ CD59+ 细胞及CD34+ CD59- 细胞在SCF +IL 3 +IL 6 +FL +Tpo及SCF +IL 3+IL 6 +FL +Tpo +Epo组合下液体培养 ,其生存、增殖、扩增等能力上均无明显差异。但在SCF +IL 3+IL 6 +FL +Tpo +Epo +GM CSF组合下液体培养 ,CD34+ CD59- 细胞的生存、增殖、扩增能力均明显强于CD34+ CD59+ 细胞。结论 ①正常对照的CD34+ 细胞在生存、增殖。
肖娟武永吉张之南吕照江陈实平董红燕
关键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CD34^+细胞造血细胞生长因子
SARS冠状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 制备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冠状病毒(CoV)核壳(N)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寻求SARS早 期诊断的方法及深入研究SARS疾病提供有力的工具。 方法 以重组SARS CoVN蛋白免疫小鼠,采用甲基纤维 素半固体培养基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分析、间接免疫荧光、免疫双向扩散等方法鉴定抗体的特 异性、亲和力、类型及亚类、配对效果等。 结果 共获得15个阳性克隆,其中10个与天然SARS CoV呈阳性反应。 10株单抗的相对亲和常数在108~109mol L-1之间;10株中有1株为IgG2b、1株为IgG3,其余均为IgG1;10株单抗中 有8株与12种肺炎相关的病原体无交叉反应,1株与流感病毒A、B,副流感病毒有交叉反应,1株与流感病毒A、B 有交叉反应;10株单抗中的5株可形成5种配对,其中两种配对用于检测重组SARS病毒N蛋白,灵敏度可达1μg L。 结论 获得了特异性针对SARS冠状病毒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并初步建立了检测SARS CoVN蛋白的酶联 双抗体夹心法,为SARS的早期诊断、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蒋毅陈实平董红燕冯长访王保君
关键词:SARS冠状病毒核壳蛋白单克隆抗体双抗体夹心
胞质因子对肿瘤细胞恶性的调控研究——小鼠骨髓瘤细胞与网织红细胞胞质体的胞质杂交实验被引量:4
1984年
本研究选用无细胞核而富含珠蛋白mRNA的正常小鼠网织红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系中的BW—胸腺淋巴肉瘤细胞系,NS—1浆细胞瘤细胞系和P388淋巴瘤细胞等分别进行胞质杂交的实验,以研究胞质因子调控肿瘤细胞恶性的可能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种淋巴瘤细胞在并入网织红细胞胞质体后所形成的杂交细胞呈现下列去恶性化的特征:1.杂交细胞出现组织化学反应及超微结构的形态改变;2.细胞分裂指数及生长速度明显下降;3.作异种移植至裸鼠后丧失发生肿瘤的能力;4.染色体数量明显减少,畸变率下降;5.出现基因产物血红蛋白的联苯胺阳性反应,并在BW—R杂交细胞传20多代过程中持续出现。对胞质体杂交细胞中基因产物血红蛋白的连续表现,染色体的丢失和在异种接种中丧失长瘤能力的可能机理予以讨论。
李宝莲梁德才刘裕白法民刘增华董红燕邹宇宏薛社普
关键词:网织红细胞肿瘤细胞染色体复制小鼠杂交实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