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长昆

作品数:10 被引量:194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政治法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篇制度环境
  • 3篇社会资本
  • 3篇资本
  • 2篇动员
  • 2篇灾害
  • 2篇政府
  • 2篇政治
  • 2篇自然灾害
  • 2篇大部制
  • 2篇大部制改革
  • 1篇大政府
  • 1篇地方政府
  • 1篇地方政府创新
  • 1篇动员型
  • 1篇研究主题
  • 1篇整合型
  • 1篇政府创新
  • 1篇政府职能
  • 1篇政府职能转变
  • 1篇政治学

机构

  • 9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0篇蔡长昆
  • 2篇李文钊
  • 1篇毛寿龙

传媒

  • 3篇公共行政评论
  • 2篇管理世界
  • 1篇社会
  • 1篇天津行政学院...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公共管理与政...
  • 1篇复旦公共行政...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整合机制的权变模型:一个大部制改革的组织分析——以广东省环境大部制改革为例被引量:15
2014年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实践的推进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原有的对大部制的研究陷入了政治性和功能性的研究之中,对大部制的"职能整合"和"机构重组"的组织结构变革条件的研究非常欠缺。论文在组织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整合机制的权变模型",来解释大部制改革过程中"职能整合"和"机构重组"的条件,并以广东省的环保大部制改革对其进行论证。其中,组织结构变革与整合机制的选择有关,整合机制本身是多样性的,不同的整合机制是与组织的任务环境和原有组织单元之间的相互依赖的属性有关。组织结构变革成功的可能性是与任务环境、相互依赖的属性以及整合机制三个变量的相互契合为条件的。所以,进一步的大部制改革需要在根本上对任务环境进行战略重构,对组织职能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再建构,实现协调成本的最小化。
李文钊蔡长昆
关键词:大部制权变模型
大部制改革研究述评被引量:5
2012年
十七大以来,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学界围绕大部制改革,尤其是对大部制改革的原因、路径、难点与阻力以及国外经验借鉴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国大部制研究依然存在对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不足,主要以"价值导向"和"功能导向"的"谚语式"研究遮蔽了经验性的科学讨论和理论积累等问题。未来我国的大部制研究应以我国历史经验、地方经验以及国际经验比较为基础,实现系统性的理论积累,以引导我国大部制改革进程。
蔡长昆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
“共建”:社会网络变迁中的结构和理性--基于E市建筑散工网络的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以新制度主义框架为基础,以湖北省E市一个装修散工群体为个案,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建构、维持和变迁的机制。结果表明,社会结构限制了社会网络的建构,但当经济机会结构改变之后,个人会理性地、有选择地复制传统社会结构以再造社会网络。同时,传统制度结构也会"同构"再造的社会网络,这也是社会网络得以维持,进而得以稳定化和制度化的机制。所以,在社会网络变迁中,"理性"在社会网络建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结构"则在社会网络的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总之,社会网络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关系是"共建"的,"差异化复制"和"制度化同构"是"共建"的两个重要机制。
蔡长昆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网络
合作治理研究述评被引量:26
2017年
继官僚制和市场之后,合作治理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治理机制之一,本文对近年来英文文献中有关合作治理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包括合作治理的概念基础、研究框架、核心的研究主题(合作治理的条件以及合作治理的影响)三个方面。总体来看,当下西方学者对于合作治理的研究仍然被"功能性"研究主导,打开合作治理的"黑箱"是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视角的多样、理论基础的繁杂以及经验研究的缺如都导致当下的合作治理研究陷入困境。未来的合作治理研究,需要在概念基础上达成共识,整合理论基础,构建更为严谨的理论框架,进行更为扎实的经验研究。
蔡长昆
关键词:研究主题
政治制度结构、社会资本与公共治理制度选择被引量:55
2012年
早期的公共治理制度安排的研究主要是以"比较制度分析"框架为基础的,这一分析忽视了公共治理制度安排的多样性以及制度环境对公共治理制度安排的影响,本文综合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个分析制度环境对公共治理制度安排的分析框架。在官僚—市场—社会三分的视角下,本文将界定制度多样性问题。制度环境包括政治制度环境和社会资本,政治制度环境包括权力结构和法律结构,社会资本包括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二者通过影响制度空间以及影响制度成本两个机制影响公共治理制度安排。以这一框架为基础,综合一系列的经验研究,本文进一步得到了制度环境和公共治理制度安排之间关系的十个命题,为进一步的经验研究奠定基础。
李文钊蔡长昆
关键词:制度环境社会资本
从“大政府”到“精明政府”: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逻辑——交易成本政治学的视角被引量:15
2015年
论文利用整合的交易成本政治学框架,分析了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机制。整体而言,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由政府自身利益驱动的,但经济社会组织也会就政府在经济社会事务治理中的边界进行再协商。其中,经济社会组织的相对议价能力确定了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进行政治交易的可能性,政治契约被治理的可能性也影响了再协商的结果。如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是一个政府利益最大化,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政治交易达成的可能性以及相对议价能力三者互动的结果。与此同时,政府职能转变也嵌入在特定经济社会环境之中的。在不同的经济社会事务领域内,政府的收益、经济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相对议价能力和政治交易治理机制的系统性差异,使得不同经济社会事务领域之内政府职能转型的速度、路径和结果呈现出系统性差异。以国有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村治理三个领域的差异为基础,论文界定了三种不同的政府权力转移机制:建构性放权、吸纳型放权和隔离型放权,说明了在不同经济社会事务领域内,政府职能转变逻辑的差异。
蔡长昆
关键词:政府职能转变交易成本政治学
整合、动员与脱耦:地方政府创新的制度逻辑——以浙江省N县“小微权力清单”改革为例被引量:7
2015年
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分析地方政府创新的理论框架,解释我国政府创新的过程和逻辑。地方政府创新包括三个核心制度逻辑:权力结构再造、制度结构型构、文化观念—合法性重塑,存在制度创新、结构化以及再生产等制度变迁的阶段。以浙江省N县"小微权力清单改革"的政策过程为例,村治场域的碎片化结构构建了政府创新的基础,政策"试点"则是三种制度逻辑整合的结果;随着政策试点变为全县推广,其制度逻辑表现为以"运动型治理"和"考核"为特征的"自上而下"的权力动员;而在政府创新"打包"阶段,制度变迁则主要以合法性再造逻辑为基础。
蔡长昆
关键词:政府创新
制度环境、制度绩效与公共服务市场化:一个分析框架被引量:60
2016年
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在新公共管理的背景之下,公共服务市场化成为替代官僚制的重要备择制度安排,所以研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制度绩效对于理解这一制度安排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原有的对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研究主要围绕"环境条件—制度安排"以及"制度安排—制度绩效"展开,在环境条件—制度绩效之间存在重要的断裂。基于此,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以及制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理解制度环境—制度绩效的理论框架,解释嵌入在不同制度环境中,具有相似属性的公共服务在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迥异的绩效命运。同时,在该框架基础之上,通过对13个公共服务市场化案例的经验展示,对制度环境影响制度绩效的机制进行了详细说明。结果发现,政治制度环境中权力结构的开放程度和产权体系的完备程度,以及社会制度环境中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的丰富程度是理解制度绩效的关键。一旦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制度安排被高权力开放程度、高产权体系完备程度、丰富的结构性社会资本和认知性社会资本的制度环境所包绕,其制度绩效会更高。
蔡长昆
关键词: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资本制度绩效
自然灾害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差异被引量:5
2016年
论文引入制度分析,重构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以分析不同灾害系统内社会资本结构的系统性差异。在国家—社会制度结构下,由于不同的制度结构对社会资本的治理机制和关系网络构建了差异化激励,由是,沿着社会—政治制度整合能力可以划分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结构类型;在不同的政治—社会制度结构内,社会资本的数量、类型和机制等存在系统性差异。在此框架下,通过对四个自然灾害(阪神大地震、卡特里娜飓风、汶川大地震和海地大地震)的比较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由于不同灾害系统所嵌入的社会—政治制度环境的差异,导致在灾后救援和恢复中的社会资本结构也存在根本的差异,体现为不同的特征。基于此,可以确认四种差异性的社会资本结构:整合型社会资本、分离型社会资本、动员型社会资本和离散型社会资本,从而解释了在自然灾害治理过程中,社会资本的"嵌入性"特征。
蔡长昆
关键词:自然灾害
风险、制度环境与自然灾害治理: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的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在给定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情况下,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治理制度安排存在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不同条件下,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成为降低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以及提高人类社会系统自然灾害的恢复力、适应力和变革力的重要手段。无论是脆弱性分析、风险管理还是治理,都没能有效地解释治理制度选择以及制度绩效问题。因此,引入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的视角,将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嵌入到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构之中,构建了一个更加整合的自然灾害治理分析框架,识别了决定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的核心变量:灾害风险属性以及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四个有关自然灾害治理安排的命题:多样性命题、风险属性-治理命题、制度环境-治理命题以及嵌入性-制度绩效命题,从而推进了对自然灾害治理制度安排的理解。
毛寿龙蔡长昆
关键词:自然灾害制度环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