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许小青

作品数:35 被引量:142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0篇历史地理
  • 10篇文化科学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军事

主题

  • 12篇民族
  • 10篇民族国家
  • 4篇政治
  • 4篇社会
  • 4篇主义
  • 4篇民族主义
  • 3篇身份
  • 3篇身份认同
  • 3篇晚清
  • 3篇文化
  • 3篇民国
  • 3篇民族国家认同
  • 3篇国籍
  • 3篇国家认同
  • 2篇新式知识分子
  • 2篇学风
  • 2篇学府
  • 2篇学术
  • 2篇政党
  • 2篇政府

机构

  • 32篇华中师范大学
  • 3篇中山大学

作者

  • 35篇许小青
  • 1篇牟永如
  • 1篇项海

传媒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史学月刊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近代史研究
  • 1篇浙江学刊
  • 1篇襄樊学院学报
  • 1篇安徽史学
  • 1篇江苏社会科学
  • 1篇中州学刊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暨南学报(哲...
  • 1篇中学历史教学...
  • 1篇甘肃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研究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黄冈师范学院...
  • 1篇华侨华人历史...
  • 1篇现代大学教育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3篇2004
  • 4篇2003
  • 1篇2002
  • 3篇2001
  • 3篇2000
  • 1篇1999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风潮(1925-1929)被引量:7
2010年
20世纪20年代以来,北京的国立大学迅猛发展,引发朝野各方如何处置国立大学的讨论。事实上,北伐前后北京的国立大学的合并之举却深受政局变动的左右。奉系军政府改组北京的国立大学为"京师大学校",实为控制北方舆论和抵制南方国民党,开启了北京的国立大学合并之先河。二次北伐后,首都南迁,南京政府从全国通盘考量,先后将北平的国立大学改组成"中华大学"和"北平大学区",体现当局借政治格局变动来整顿北平高等教育的努力。然而其派系纷争与门户之见引发北平学界系列风潮,使得北平国立大学合并的改革流于失败。北伐前后北京(平)国立大学合并风潮充分显示政治变动与教育变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许小青
关键词:李石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两次迁都之争被引量:3
2012年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的一年多时间里,就迁都问题,南北舆论出现两次热烈集中的讨论。第一次以武汉孙伏园主编的《中央副刊》为主阵地,围绕理想中的首都、如何改造政治上落后的北京、如何建设文化中心北京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928年春二次北伐引发南北新一轮的迁都之争,北方学人白眉初、叶叔衡与南方张其昀、龚德柏等围绕建设北京与南京的优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战。最终因蒋介石为首南方军事政治实力集团介入,社会上的迁都之争才逐步平息下来。透过这两场迁都之争,不仅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社会各界对于建都的分歧,不同团体的观念差异与利益诉求,而且显示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国家与社会的复杂面貌,国家层面的政治统一与社会层面的思想统一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
许小青
关键词:北伐迁都
190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的主权意识与民族国家认同被引量:16
2002年
190 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围绕民族国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热烈集中的讨论。其中心是主权意识的成熟 ,不仅认识到主权为国家的最高属性 ,而且还认识到主权的内外双重内涵。在主权意识的支配下 ,新式知识分子明确地提出“中国者 ,中国人之中国”的口号 ,标志着民族国家理想的产生。但“中国人”下的民族认同却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民族国家的建构方案也朝“排满建国主义”和“大民族主义”两个方向发展 ,这表明 2 0世纪初年中国知识分子还没有找到从文化民族到政治民族的有效转换机制和方法。
许小青
关键词:新式知识分子主权意识民族国家认同
用“双重外交论”来解开近代中日外交关系之谜——评俞辛焞教授新作《辛亥革命时期中日外交史》
2003年
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历史.近百年的中日两国关系却错综复杂,日本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启蒙者,又是军事侵略者,两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一言实不足以尽之.鉴往知来,是史学工作者的良知和重要使命,不忘历史是面向未来中日关系的基石.
许小青
关键词:孙中山
论20世纪初年新式知识分子民族国家理论的提出被引量:4
2001年
1 90 3年前后新式知识分子 ,用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理论来观察、总结时代的特点 ,外迫于救亡的压力 ,内激于现代性的追求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民族国家的建构问题 ,并开始运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 ,从主权、国民、领土等方面来建构民族国家 ,虽然遇到诸多认同困扰、焦虑甚至危机 。
许小青
关键词:知识分子民族主义
《时代公论》与抗战前南北政治文化论争
2011年
"九·一八"后民族主义的勃兴,地处首都的中央大学出现以法学院教授为主体的《时代公论》社,对于当时讨论热烈的政治热点问题不断从学理上建言。该杂志鼓吹国民党一党独裁论,在宪政、民主与独裁、国民党的抗日政策等问题上,与北方的《独立评论》派进行激烈的论战。就本质而言,这次论战表现出民族主义高涨时代权威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碰撞、分化与重新组合,均表现出功利主义趋向。《时代公论》与《独立评论》的论战,无疑为20世纪30年代的南北政治、学术文化的地缘与派分提供了新的注解。
许小青
关键词:《独立评论》
20世纪初新史学与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被引量:7
2006年
20世纪初年以梁启超、章太炎、黄节、邓实、马叙伦等为代表的晚清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史学进行了激烈批评,以“新史学”为中心进行了一场史学革命,其最初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中国现代史学之建立上。笔者认为在20世纪初史学革命中,新式知识分子借“史学”的革新,对“民族”、“国民”等近代概念进行了界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
许小青
关键词:新史学民族民族国家
20世纪20年代北大与东大学术文化论争的实质——以《新青年》与《学衡》为中心被引量:1
2017年
20世纪20年代前期,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两大重镇,双方在学术文化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其中《新青年》杂志与《学衡》杂志是两个主要新媒体阵地,双方围绕文学的新旧与真假、文言与白话的优劣、孔子与传统文化、新人文主义与实验主义等问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论战,并呈现出传统与现代、新旧之争的表象,其实质亦远远超出中西之争的范围。北大派与东大派的学术文化之争集中昭示西方现代大学进入中国后始终面临如何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化的难题。《新青年》与《学衡》的文化论争所依托的主体是北京大学与东南大学,充分显示出现代学人纷纷借助大学这一新的平台,传播其文化观念的种种努力,这一现象亦成为民国"学分南北"的重要地缘与派分源头。
许小青
关键词:北大《学衡》
倾心半世纪 领潮海内外——章开沅先生与辛亥革命史研究访谈
2010年
章开沅先生是国内外公认的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权威。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章先生历经曲折,取得辉煌的学术成就。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他先后提出"解放思想与突破禁区"、"上下延伸与横向会通"、"群体研究与中间集团"等学术前瞻性思想,引领国内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此外,章先生还在编辑文献、组织协会、培养人才等方面花费大量心血,"使武汉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辛亥革命研究中心",并且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让中国的辛亥革命研究走向世界"。
许小青
关键词:辛亥革命史研究
双重政治文化认同的困境──解读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
2000年
在近代国家观念建构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两个层面上,梁启超的政治文化认同出现了分离,即双重认同,这使其民族国家思想蕴含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进而使自己陷于两难选择的困境中。
许小青
关键词:民族国家政治文化认同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