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英楠 作品数:12 被引量:82 H指数:4 供职机构: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更多>>
低温对寒地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研究寒地不同玉米(Zea maysL.)品种萌发及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对低温的响应特性.[方法]以14份寒地玉米品种为试材,在萌芽期及幼苗期对耐低温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在低温下(5 ~ 15℃),随着温度降低参试品种的发芽率均呈下降趋势.低温胁迫下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其中,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各玉米品种幼苗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其中,久龙2、南北4、泽玉16、绥玉19的变化最明显;南北4、哲单37、海玉5的相对生长速率最高.[结论]南北4、海玉5、哲单37为苗期耐低温型玉米品种;垦玉7、绥玉19、唐玉15、绥玉1、德美亚1、久龙2、蠡玉18为苗期中间型玉米品种;甘玉1、克单8、泽玉16、吉单522为苗期低温敏感型玉米品种. 谷英楠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赵长江 付健 赵莹 刘承 张发明 杨系玲 刘慧迪 刘瑀 方永江关键词:玉米 低温胁迫 种子萌发 保护性酶 玉米Ⅰ型二酰基转移酶基因(DGAT1)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3 2018年 对玉米中的两个I型DGAT基因ZmDGAT1.1和ZmDGAT1.2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两个玉米DGAT1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属于膜结合的酰基转移酶类MBOAT家族,均含有多个跨膜结构域以及保守的底物结合和催化功能区。两个玉米DGAT1基因的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表达分析显示,两者在胚乳发育期表现出高水平表达;在种子发育期表达模式完全不同,ZmDGAT1.2在种子发育既油脂合成的早期表达水平较高,ZmDGAT1.1在种子发育和油脂合成的后期表达水平更高。多种非生物胁迫处理条件下的qRT-PCR检测结果表明,两个DGAT1基因对多种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模式也有明显差异,说明其在参与逆境胁迫响应方面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闫博巍 许晓萱 谷英楠 王玉凤 贺琳 李佐同 徐晶宇关键词:玉米 非生物胁迫 耐低温型玉米品种筛选及其幼苗对温度变化的响应 本试验选取38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分别在种子萌发期和幼苗期进行耐低温筛选。通过发芽率、发芽势、根长、芽长等表型和生理生化特性指标分析,对供试的品种进行筛选评价,获得耐低温型品种,中间型品种以及低温敏感型品种。进而,以筛... 谷英楠关键词:玉米幼苗 不同基因型 低温胁迫 萌发 生理生化特性 文献传递 不同生育期盐碱胁迫对玉米子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2013年 研究不同生育期盐碱胁迫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指导盐碱化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以两种基因型玉米德美亚1号(耐盐碱型)和长丰1号(盐碱敏感型)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分别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4个时期对玉米进行中性盐(NaCl和Na2SO4)与碱性盐(NaHCO3和Na2CO3)胁迫处理,于成熟期采样分别测定子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总淀粉的含量。结果表明,两玉米品种拔节期进行NaCl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达到最大值,并且,不同生育期进行的盐碱胁迫处理使得子粒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苗期进行NaHCO3处理的可溶糖含量达到最大值;抽雄期进行Na2CO3处理的总淀粉含量达到最大值;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不同盐碱胁迫的敏感程度不同,从而影响着玉米子粒的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 李蒙蒙 杨克军 李佐同 李佐同 刘朝 王玉凤 谷英楠 刘朝关键词:玉米 不同生育期 盐碱胁迫 子粒品质 NaCl和NaHCO_3胁迫对玉米幼苗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研究NaCl和NaHCO3胁迫对2个基因型玉米(Zea mays L.)幼苗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探讨不同耐性玉米品种对不同盐碱胁迫时间下的耐性机制。[方法]以耐盐碱程度不同的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设置5个浓度梯度(0、25、50、75、100 mmol/L)的NaCl和NaHCO3盐溶液进行胁迫处理,分别于胁迫12、24、36、48 h后采样,测定玉米幼苗期不同胁迫时间下部分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2个玉米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先升高后降低,但是根系的变化幅度普遍高于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在36 h盐胁迫下达到最大值;玉米幼苗和根系中脯氨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胁迫48 h后达到最大值。[结论]该研究可为作物耐盐碱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李蒙蒙 杨克军 王玉凤 赵莹 谷英楠 付健关键词:玉米 幼苗 有机渗透调节物质 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寒地高产玉米品种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2014年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付健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赵莹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张发明关键词:玉米 种植密度 光合特性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不同耐旱性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2015年 以抗旱性强的‘郑单958’和抗旱性弱的‘吉单522’为材料,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方法,研究了水分胁迫及复水对不同抗性玉米苗期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郑单958’和‘吉单522’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和相对含水量(RW C)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除‘吉单522’的Ci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在胁迫后2 d和复水后1 d达到最低值外,其余各指标均在胁迫后3 d达到最低值,且‘吉单522’下降幅度更大,复水后恢复缓慢,但是在胁迫过程中‘郑单958’和‘吉单522’的RWC差异不显著。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在水分胁迫及复水条件下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并在胁迫后3 d达到最大值,其中‘吉单522’的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上升幅度大于‘郑单958’,其余各指标‘郑单958’的增加幅度均高于‘吉单522’。‘郑单958’在水分胁迫时受到的伤害程度要小于‘吉单522’,在复水过程中‘郑单958’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 刘承 李佐同 杨克军 徐晶宇 王玉凤 赵长江 张翼飞 李竹 孙少慧 富士江 赵莹 谷英楠 付健 方永江 刘瑀 张发明 马丽峰 石新新关键词:玉米 水分胁迫 复水 生理特性 基于叶龄管理的氮肥运筹模式对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模式,研究同一氮肥运筹对玉米不同叶龄时期的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叶龄指数为30%和45%分次等量追施氮肥处理时,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达到最大值,且可实现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15 785.79 kg·hm^(-2)、429.14 g·株-1、14 762.75 kg·hm^(-2)、89.29%。 刘慧迪 杨克军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吴琼关键词:膜下滴灌 叶龄指数 干物质积累 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子粒灌浆速率的影响 被引量:8 2014年 以紧凑型品种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在2种不同种植形式(传统小垄、大垄双行)和不同播种方式(一穴单株和一穴双株)及4种种植密度(6.0万、7.5万、9.0万、10.5万株/hm2)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Zea may L.)光合特性、子粒干重及灌浆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垄双行比传统小垄更能创建有利的群体结构,改善植株间的竞争关系,提高子粒灌浆速率。一穴双株在低密度下表现较好。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光合特性、子粒干重及灌浆速率的影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种植方式和密度间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适宜的种植密度下,合理的种植方式可以改善群体结构,合理分配光资源。其中,低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C表现较好,高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E的光合能力保持较高水平,对提高子粒的干重和灌浆速率有显著影响。 付健 杨克军 王玉凤 张翼飞 赵莹 谷英楠 杨系玲 刘慧迪 张发明 刘承 刘瑀 方永江关键词:MAY 种植密度 灌浆速率 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玉米基于叶龄指数的适宜追氮量研究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膜下滴灌玉米种植模式在松嫩平原西部大面积推广,研究该模式下不同叶龄追施不同氮肥量对玉米的干物质积累、氮肥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建立该种植模式玉米施肥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底施N60 kg/hm^2、P_2O_590 kg/hm^2和K_2O 12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4个追施尿素态氮肥水平处理:0(N0)、40(N40)、90(N90)和140(N140)kg/hm^2,于叶龄指数为30%、45%、60%和75%时,随滴灌进行追施,以不追肥为对照(CK)。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叶片光合效率、干物质积累和运转以及产量,计算了氮肥的利用率。【结果】随着玉米生育进程,在一定施肥范围内(0 150 kg/hm^2),玉米产量、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植株氮素积累、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及氮收获指数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超过一定数量时(200 kg/hm^2),各指标增加不明显,甚至下降。在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处理,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含量分别为6.92和2.69 mg/g,籽粒产量为11957.89 kg/hm^2,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同化物输入籽粒量及花后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分别为423.76 g/plant、14451.50 kg/hm^2和85.86%;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为69.10%和38.38kg/kg,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结论】在松嫩平原西部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在玉米叶龄指数为45%时追施90 kg/hm^2氮肥,可显著提高光合利用率,改善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并增加产量,提高玉米对氮肥的吸收利用效率。 刘慧迪 杨克军 李佐同 王玉凤 张翼飞 王智慧 付健 谷英楠 杨系玲 吴琼关键词:膜下滴灌 叶龄指数 氮肥运筹 松嫩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