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网络文学》
- 2015年
- 作者贺麦晓(米歇尔·霍克斯,MichelHockx),曾获荷兰莱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当代诗歌、新诗诗学和文学社会学。
- 贺麦晓
- 关键词:网络文学现当代诗歌文学社会学博士学位霍克斯
- 新诗、文体问题与网络文学——贺麦晓教授访谈录
- 2020年
- 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易彬教授在荷兰莱顿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其间制订了"中国文学在荷兰"的研究计划,主要工作包括:荷兰汉学家系列访谈;中国文学在荷兰接受、传播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荷兰汉学由来已久,中文版、英文版的研究专著均有出版,荷兰汉学的历史脉络已经得到了比较清晰的梳理,但近二三十年来,荷兰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尚未得到很好的梳理,不为国内学界所知晓。
- 易彬贺麦晓
- 关键词:网络文学汉学访问学者历史脉络
- 文学场与权力场:以现代中国为例
- 2019年
- 本文探讨了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学社会学理论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并将后者与过度政治化的文学历史学范式相剥离,提出了一个问题:对布迪厄理论模式的应用在何种程度上导致了对文学场的"相对独立性"的过度强调--这一文学场在20世纪的不同时代均一直处于强大而直接的体制干预中。文章首先对布氏理论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运用做一总体概述,继而重点关注文学独立性与体制的关系问题,提出将审查员作为文学场中的特定"行动者"进行研究,最后讨论迅速兴起的中国网络文学社区的实践活动及其与制度之间的关系。
- 贺麦晓谷田(译)
- 关键词:皮埃尔·布迪厄文学场权力场网络文学
- 吴兴华、新诗诗学与50年代台湾诗坛被引量:10
- 2002年
- 一、“梁文星”:吴兴华在台湾 萧萧在《50年代新诗论战述评》中将50年代台湾文坛上关于新诗的“论战”分成三种,即1956—1959年的“现代派论战”、1959年的“象征派论战”以及1959—1960年的“新诗论战”。根据萧萧提供的“论战表”,第一场论战始于梁文星1956年在《文学杂志》上发表的《现在的新诗》。萧萧说:
- 贺麦晓
- 关键词:诗学传统中国现代诗歌象征派台湾文坛文学杂志
- 网络之主:陈村与连续不断的先锋性被引量:1
- 2011年
- 发生在当代中国小说里的“先锋文学”,常被视作八十年代的特有现象。残雪、马原、余华等人的叙述言语实验横空出世,之后,又不了了之。时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绝大多数先锋文学作家都已转向,摒弃了极端的实验主义,他们转而开始创作可读性更强,也更有市场的作品,或者干脆放弃写作。
- 贺麦晓由元
- 关键词:先锋性网络实验主义先锋文学中国小说
- 文学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关于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对话被引量:3
- 2009年
- 刘涛:贺教授您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和您对谈一次。您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和杂志的研究在中国非常有名气,国内的学者时常引用或时常提到您。王德威教授从去年起就在课堂上说,下个学期请了伦敦大学的贺麦晓教授来上现代文学的课,他治学非常有特色,以文学社会学见长。
- 刘涛贺麦晓
-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方法文学社会学中国网络文学文学社团现代文学研究批评家
- 试论中国对网络文学的管理与监控被引量:2
- 2015年
- 随着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它的色情化现象日益突显。本文从文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网络文学色情化的几个表现,认为中国网络文学的色情化与明清以来的传统文学有一定的联系。田野调查的结论表明,中国的政府一直严管色情,中国有关部门在网络文学色情化的管理上通过政府管制,公众举报,关键词筛查等方式进行清查。另一方面,网络小说对传统的出版审查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 贺麦晓梅红
- 关键词:网络文学网络小说出版系统
- 通还是不通: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与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被引量:1
- 2006年
- 贺麦晓曾昭程(译)
- 关键词:中国现代诗歌诗歌研究中国古典诗歌挫折感批评者形式美
- 1930年代审查制度和文学价值的建立被引量:2
- 2017年
- 1930年代的国民党政府企图控制文学生产,以"合法"的形式建立起对作家的专制控制,这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审查范围。国民党的审查制度,是正式审查的一个例子,是出版前审查和出版后审查的某种混合。1934年成立于上海的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似乎并没有改变1930年代中国文学场内部主要权力关系。与其它地区的审查和压制比起来,国民党文学审查在一定程度上尊重文学场的法则。
- 贺麦晓陈太胜
- 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当代文学被引量:1
- 2019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和中国的全面崛起,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作品中的复杂性、多元性吸引了国外学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兴趣,促进了海外汉学的迅速发展,也促进了中国当代文学进一步走向国际。在外国学者眼中,中国当代文学有怎样的美学特征?又呈现何种的发展状态?本期“非常观察”栏目邀请青年学者王凯博士和郭一博士共同主持并对话来自美洲、欧洲、亚洲和澳洲汉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上述话题展开各自的观察和思考。
- 王凯郭一洪安瑞罗鹏奚密石峻山谈玉妮张松建贺麦晓白睿文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外国学者海外汉学中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