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婧

作品数:13 被引量:72H指数:4
供职机构: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生物炭
  • 3篇溶解性有机质
  • 3篇
  • 2篇生物配体模型
  • 2篇胡敏酸
  • 2篇CU
  • 2篇DOM
  • 1篇底泥
  • 1篇滇池
  • 1篇滇池底泥
  • 1篇毒性
  • 1篇毒性预测
  • 1篇性能评价
  • 1篇氧氟沙星
  • 1篇荧光
  • 1篇荧光淬灭
  • 1篇溶解性
  • 1篇溶解有机质
  • 1篇沙星
  • 1篇生态风险

机构

  • 13篇昆明理工大学
  • 1篇长江大学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作者

  • 13篇赵婧
  • 11篇吴敏
  • 7篇储刚
  • 5篇王万宾
  • 5篇周丹丹
  • 4篇刘洋
  • 3篇陈莎
  • 3篇李芳芳
  • 2篇王朋
  • 2篇苏德丽
  • 1篇吴文卫
  • 1篇李浩
  • 1篇鲁长亮
  • 1篇张军
  • 1篇梁妮
  • 1篇潘波
  • 1篇连艳
  • 1篇李燕燕
  • 1篇王琳
  • 1篇陈瑞

传媒

  • 3篇环境化学
  • 3篇昆明理工大学...
  • 2篇环境科学
  • 1篇上海环境科学
  • 1篇材料导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滇池底泥胡敏酸对氧化铜纳米颗粒溶解释放的影响
刘思谦刘洋赵婧储刚何莹吴敏
关键词:胡敏酸
铜对草鱼及花鲢的毒性预测:基于生物配体模型被引量:4
2014年
试验配置不同胡敏酸浓度(DOC浓度为0.05、0.5、1、2、4 mg·L-1)下,分别对草鱼及花鲢进行铜的一系列96 h生物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DOC浓度与LC50呈正相关关系,此与生物配体模型描述一致.利用两鱼种(Fathead minnow、Rainbow trout)的生物配体模型预测草鱼及花鲢的LC50,得出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591.2、157.14μg·L-1及728.18、91.24μg·L-1.在生物配体模型(biotic ligand model,BLM)铜形态分布平台下,得到草鱼及花鲢的LA50(以湿重计)依次为10.960nmol·g-1和3.978 nmol·g-1.通过校正草鱼及花鲢的LA50,得出平均绝对偏差依次为280.52μg·L-1和92.25μg·L-1,预测性能显著提高.基于所确立的LA50,通过搜集草鱼及花鲢的毒性数据,预测其LC50,得到平均绝对偏差分别为252.37μg·L-1和50.26μg·L-1,此证实基于生物配体模型的毒性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王万宾陈莎吴敏赵婧
关键词:草鱼生物配体模型
生物炭在制备及土壤应用中的潜在环境风险被引量:8
2019年
生物炭(Biochar)由于其对环境中污染物超强的吸附能力,被广泛运用于土壤改良与修复.近期的研究发现,在生物炭的制备和应用当中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危害.本文阐述了生物炭在制备过程产生的多环芳烃(PAHs)、重金属、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土壤应用中生物炭对植物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因此在生物炭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在制备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还需要全面评估生物炭的性质以及环境效应相互作用.
吴丹萍李芳芳赵婧储刚吴敏
关键词:生物炭环境风险
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以2001年和2011年昆明市的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分析呈贡大学城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揭示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和潜在问题.结果表明:研究区在大学城建设的10年里由原来的乡村田园景观转变为典型的城市及城市园林景观.果园和菜地面积急剧减少,大量转化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关系趋于复杂.果园和菜地的形状趋于简单,而居民点、裸地以及撂荒地的形状变得更加复杂,除撂荒地外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连通性变差.整体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增大,异质性增强,且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更加均匀,形成具有多种类型的密集格局.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为因素,闲置土地的激增和生物栖息地的减少是今后大学城建设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程正奇连艳赵婧曹艳贝储刚苏德丽鲁长亮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城市化景观异质性
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在磷酸改性生物炭上的等温吸附行为被引量:9
2018年
本研究考察了不同制备温度下(200℃、350℃、500℃、650℃),磷酸改性前后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氧氟沙星(OFL)和诺氟沙星(NOR)的等温吸附行为.采用N2物理吸附、扫描电镜、热重及元素分析等表征,对离子型抗生素在磷酸改性的生物炭上的等温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制备温度的增加,改性生物炭的总孔体积不断增大,孔隙结构广泛形成,比表面积急剧增加.磷酸改性有助于提高生物炭的产率以及保留生物炭的极性官能团.OFL和NOR在改性生物炭上的吸附显著高于原始生物炭,且350℃下制备的改性生物炭具有最大吸附量,其吸附机制归因于吸附剂的大比表面积和孔隙填充作用.由于孔隙的利用率降低和炭的疏水性增强,OFL和NOR在更高温度改性生物炭上的吸附量逐渐降低.因此,在处理以上两种污染物时,350℃可作为磷酸改性生物炭的最佳裂解温度,且有利于减少能耗,节约资源.
储刚赵婧刘洋吴敏周丹丹李燕燕
关键词:磷酸孔隙结构氧氟沙星诺氟沙星
生物配位体模型预测铜对剑水蚤毒性及其受水质参数的影响
2017年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剑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_(50)为141—566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L^(-1),表明BLM对铜的毒性预测良好.pH升高、DOC以及钙、镁、钠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对铜毒性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钾离子对铜毒性影响较小,BLM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较好.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不同水参数条件下铜形态分布进行模拟,辅助解释实验现象,发现钙、镁、钠、钾离子对铜形态分布影响较小.DOC的加入则使络合态铜含量增加,而pH升高导致游离态铜浓度下降,水合态铜浓度升高.本研究表明,预测铜对剑水蚤的毒性要充分考虑水质参数的影响,BLM在铜对剑水蚤的毒性预测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陈瑞吴敏王万宾吴爱民赵婧陈季康潘波
关键词:剑水蚤生物配体模型水质参数
铜与DOM络合稳定常数的影响因子测定被引量:3
2014年
铜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受到许多复杂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溶解有机质(DOM)扮演着重要作用。铜与DOM的络合机理是研究铜在水中迁移转化规律的基础。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研究铜离子和溶解性有机质胡敏酸(HA)的络合行为,测定不同条件(HA浓度、pH值、离子强度)下HA的络合能力。采用Van Den Berg.Ruzic曲线以及Scatchard曲线(1:1离散单配位体模型)确定金属铜离子与HA的条件络合稳定常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络合常数的影响因子。结果显示:pH值升高,络合稳定常数增大,络合稳定性增强;腐殖酸浓度升高,络合稳定常数减小,络合稳定性降低;离子强度增大,络合稳定常数减小,络合稳定性降低。对IgK值与DOM浓度、pH值、离子强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IgK值与DOM浓度和pH值显著相关,表明络合常数并非为常数值。
赵婧吴敏王万宾王朋陈莎李浩
关键词:溶解有机质胡敏酸
生物炭中溶解性有机质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被引量:3
2019年
为了区分生物炭对有机物降解的因素,通过控制光照条件、气体氛围、·OH淬灭等实验对生物炭降解有机染料罗丹明B(rhodamine-B,RhB)的过程进行了考察;采用元素分析、电子顺磁共振、总有机碳分析仪对生物炭颗粒、持久性自由基(environmental persistent free radicals,EPFRs)及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进行了表征测定;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水稻秸秆生物炭对RhB的吸附和降解效果。结果表明:在200℃和500℃下所制备的生物炭中检测到明显的EPFRs信号,但其强度与RhB的降解程度不匹配;200℃制备的生物炭中DOM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温度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在光降解实验中,紫外光能明显促进200℃生物炭对RhB降解;气体氛围实验进一步证明紫外光可诱导DOM与生物炭颗粒中EPFRs相互作用形成大量的活性氧组分(主要为O^-2),进而促进了其对RhB的降解。
吴丹萍李芳芳赵婧赵婧吴敏
关键词:生物炭罗丹明B自由基溶解性有机质光催化
生物炭中溶解性有机质与Cu(Ⅱ)的络合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21年
生物炭是废弃生物质在厌氧条件下热解产生的固体产物,因其具有多孔、含氧官能团、比表面积较大及矿物质较为丰富等优点而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生物炭对重金属迁移性的影响因素有重金属特性、生物炭固体颗粒及其所含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特性。生物炭进入环境后,生物炭中的DOM易随环境介质发生迁移转化且DOM含有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其与重金属的相互作用对重金属的迁移转化有重要影响。然而,生物炭DOM的特性受生物炭母质来源和热解温度的影响,不同源生物炭中DOM与重金属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深入研究生物炭DOM与重金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评估生物炭对重金属的迁移影响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多种光谱技术,探讨了生物炭中DOM的组成及其与Cu(Ⅱ)的络合特性。结果表明,SUVA_(254) DOM和SUVA_(260) DOM属于芳香性很低的亲水性材料,且玉米秸秆生物炭DOM(MDOM)浓度高于松木生物炭DOM(PDOM)浓度;三维荧光光谱鉴定出DOM主要由类腐殖酸和类富里酸构成;与PDOM相比,MDOM中含有更多的荧光物质(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为其与Cu(Ⅱ)的络合提供了结合位点,因此其络合稳定常数高于PDOM;^(1)H-NMR证明DOM中酚羟基官能团与Cu(Ⅱ)发生了明显的络合作用。本研究将为生物炭作为功能性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提供筛选依据以减低其环境风险。
张军王薇储刚储刚赵婧周丹丹李芳芳
关键词:生物炭荧光淬灭
花生壳和松木屑制备的生物炭对Cu^(2+)的吸附研究被引量:34
2016年
为了深入了解生物炭施用对重金属环境行为和风险的影响,研究了生物炭吸附Cu^(2+)的机理。以花生壳和松木屑为原料,采用限氧升温炭化法,在200~500℃热裂解制得8种生物炭,并通过元素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ITR)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对其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批试验方法研究了生物炭对Cu^(2+)吸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热解温度越高,灰分含量越多,p H增大,生物炭芳构化程度越高,比表面积更大;(2)Cu^(2+)在生物炭上的吸附动力学划分为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一级动力学阶段,其中快室是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如羧基(-COOH)、酚羟基(-OH)等与重金属离子相互作用的吸附,慢速室是生物炭通过颗粒内扩散作用被生物炭吸附;(3)FM模型更适合于对花生壳和松木屑制备的生物炭吸附Cu^(2+)的数据进行拟合,所得非线性指数(n)的值在0.23~0.67之间且随热解温度升高n值越来越小;(4)在热解温度为200~500℃,花生壳生物炭对Cu^(2+)的吸附量先下降后增加且PS5对Cu^(2+)的吸附性能最佳;而松木生物炭对Cu^(2+)的吸附量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但PC2对Cu^(2+)的吸附性能最佳。
周丹丹吴文卫赵婧储刚梁妮吴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