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海燕

作品数:33 被引量:224H指数:10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动脉
  • 7篇动脉狭窄
  • 7篇医师
  • 6篇住院医师
  • 6篇颈动脉
  • 5篇神经内科
  • 5篇内科
  • 5篇颈动脉狭窄
  • 4篇医师规范化培...
  • 4篇头痛
  • 4篇住院医师规范...
  • 4篇颅内
  • 4篇出血
  • 3篇动脉瘤
  • 3篇蛛网膜
  • 3篇蛛网膜下
  • 3篇蛛网膜下腔
  • 3篇蛛网膜下腔出...
  • 3篇外伤性
  • 3篇网膜

机构

  • 33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北京大学

作者

  • 33篇赵海燕
  • 23篇樊东升
  • 10篇鲁明
  • 6篇宋红松
  • 5篇韩金涛
  • 5篇叶珊
  • 5篇孙阿萍
  • 5篇张俊
  • 4篇刘娜
  • 4篇张华纲
  • 4篇张晖
  • 3篇栾景源
  • 3篇王昌明
  • 3篇李选
  • 3篇李小刚
  • 2篇董国祥
  • 2篇贾子昌
  • 2篇和清源
  • 2篇康德瑄
  • 2篇杨琼

传媒

  • 5篇中国卒中杂志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中华内科杂志
  • 2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环境与职业医...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国毕业后医...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7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开展八年制医学生腰椎穿刺术见习带教的体会被引量:4
2017年
在八年制见习带教中引入了腰椎穿刺术,基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基本技能操作指南》及《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腰穿考核标准》规范操作标准,理论授课与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仿真模型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并且锻炼操作能力。同时,强调无菌操作和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并在操作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促使学生以后给真正的患者进行腰穿操作时能够顺利完成腰穿操作,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赵海燕宋红松孙阿萍刘娜鲁明樊东升
关键词:腰椎穿刺术医学生见习带教
肌萎缩侧索硬化感觉神经电生理和病理特点被引量:7
2007年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感觉神经即腓肠神经的临床电生理与病理改变特点,以明确肌萎缩侧索硬化是否伴有感觉神经的损害。方法选择确诊或拟诊的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10例,行腓肠神经神经电生理及活检,观察神经传导速度及病理改变的特点。结果①电生理肌电图检查证实存在广泛神经源性损害,部分患者可见运动传导速度的远端潜伏期延长,正中神经为(3.21±0.76)ms,尺神经为(3.64±0.76)ms;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正中神经为(8.62±7.20)mV,尺神经为(8.39±7.33)mV;CMAP波幅面积降低,正中神经为(18.12±10.21)ms×mV,尺神经为(17.22±16.91)ms×mV;所有患者感觉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均正常。②周围神经活检病理检查感觉神经完全正常,或存在轻度轴索变性、有髓神经纤维脱失的病理改变。结论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电生理检查感觉神经正常,但病理检查可证实部分病例存在感觉神经轴索变性以及脱髓鞘改变。
赵海燕邓敏孙阿萍刘娜樊东升张俊
关键词:肌萎缩侧索硬化感觉神经电生理病理
NontraumaticConvex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赵海燕樊东升
脑动脉串联病变的同期腔内治疗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对于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进行同期腔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2月治疗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狭窄患者12例(24处病变),病变分布情况依次为:颈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开口部串联病变(1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近段串联病变(3例)、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4例)、颈内动脉颅内段与大脑中动脉M1段串联病变(2例)、椎动脉开口部与椎动脉颅内段串联病变(2例)。除颈内动脉开口部与颈内动脉海绵窦后膝远段串联病变为取得良好支撑力而先处理近端病变、后处理远端病变外,其余病例均采用了先处理远端病变、后处理近端病变的手术策略。病变部位的手术方案均为同期腔内支架成形术,麻醉方式视患者配合程度采用局部麻醉或者全身麻醉。观察12例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远期责任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新发卒中事件,随访无支架内再狭窄及新发缺血性卒中事件。结论:经过选择的症状性脑动脉串联病变患者,进行同期腔内治疗处理串联病变是安全的,但需要术前详细的评估以及完善的手术预案。
韩金涛李选和清源赵海燕叶珊董国祥栾景源王昌明
关键词:脑动脉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造成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66例(71处病变)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因素。结果:71例次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血流动力学损害发生率为32.4%(23/71),其中低血压发生率为11.3%。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距离颈动脉分叉的距离(P=0.002 0)、斑块分布(P=0.000 2)、斑块性质(P=0.001 9)和后扩张(P=0.002 6)与血流动力学损害有关,然而多因素分析中只有偏心斑块(P=0.015 3)和钙化斑块(P=0.009 7)与血流动力学损害相关。所有病例在术中通过药物治疗即能达到循环稳定,无围手术期短暂性脑缺血事件及卒中事件,无围手术期心血管缺血事件。结论:病变与分叉部的距离、偏心斑块、钙化斑块是血流动力学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
韩金涛赵海燕李选和清源叶珊董国祥傅军栾景源王昌明李天润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动脉粥样硬化
提高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体会被引量:16
2019年
神经内科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不仅承担神经内科的规范化培训人员的培训,同时承担来自内科、精神科、急诊科等多个相关科室人员的关于神经病学内容的培训工作。为提高培训质量,需明确各类规范化培训人员的来源,根据其轮转目的和时间的不同,因地制宜进行教学;需制定并实行规范的培训管理制度,进行岗前培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专业培训,将人文素质的培养融入日常工作,并持续改进,最终实现培养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的目标。
杨琼赵海燕宋红松樊东升李小刚
关键词:住院医师神经内科教学方式
以学生为主体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探讨被引量:9
2017年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很多教学方法在医学生培养的不同阶段出现,包括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及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笔者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规培方式,结合了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对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核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小组课堂讨论式教学法,取得满意效果。
赵海燕宋红松樊东升
关键词:神经内科住院医师
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课程效果评价被引量:14
2021年
目的评价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2020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完成或正在参加住院医师培训的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基地学生和住院医师,采取问卷调查或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对目前神经内科的系统模式培训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神经内科知识和技能评价以及人文相关内容评价两方面。结果共纳入40名医师,培训总体满意度为85%。获益最大的带教方式是“学生为主体”的病例导入学习(90%),希望培训的内容包括神经影像学(82.5%)、心电图和胸片等内科基础知识(70%)、肌电图和脑电图(65%)。最需要提升的疾病种类规培生更多希望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和处理,八年制及硕士研究生则把培训的需求放在罕见疾病的认识和提高。人文素质提升较大的方面包括同情心和爱伤观念(75%)、职业自豪感(65%)、责任意识(62.5%)。结论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培训模式有助于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人文素质。
刘小璇叶珊赵海燕李小刚
关键词:住院医师培训岗位胜任力神经内科
颅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赵海燕韩金涛樊东升
关键词:未破裂颅内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颈内动脉狭窄
重度颈内动脉狭窄伴未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策略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重度颈内动脉狭窄(≥70%)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诊的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共213例,其中伴有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14例(6.6%),对其临床、影像学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4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中,动脉瘤共15个,11个位于狭窄后,1个位于狭窄前,3个位于非同流域。14例患者中1例实施颈内动脉剥脱术,11例成功置入颈内动脉支架(残留狭窄0~30%,平均6.4%),2例颈内动脉狭窄未处理。合并的15个动脉瘤大小1.0~7.0 mm,平均(2.8±1.5)mm,3例患者在处理狭窄同时处理动脉瘤,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其中1例先处理动脉瘤;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0例患者动脉瘤<5.0 mm,均未处理动脉瘤。围手术期均无手术并发症;3例患者失访,其他11例患者随访15~55个月,中位数37个月,均预后良好。结论:重度颈内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需根据动脉瘤部位、大小等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而颅内小动脉瘤(<5.0 mm)不增加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治疗狭窄的手术风险。
赵海燕樊东升韩金涛
关键词: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栓塞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