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伟

作品数:16 被引量:63H指数:6
供职机构: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小麦
  • 5篇纹枯病
  • 5篇小麦纹枯病
  • 5篇枯病
  • 5篇病菌
  • 4篇纹枯病菌
  • 4篇小麦纹枯病菌
  • 3篇亚麻
  • 3篇亚麻酸
  • 3篇敏感性
  • 3篇咯菌腈
  • 3篇病原
  • 2篇选择性培养基
  • 2篇抑制活性
  • 2篇印迹
  • 2篇印迹法
  • 2篇三唑酮
  • 2篇丝核菌
  • 2篇噻呋酰胺
  • 2篇敏感性基线

机构

  • 12篇河南科技大学
  • 5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安徽省农业科...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河南省烟草公...

作者

  • 16篇郑伟
  • 8篇徐建强
  • 7篇夏彦飞
  • 3篇林晓民
  • 3篇高文
  • 2篇李心文
  • 2篇侯颖
  • 2篇刘圣明
  • 1篇胡国富
  • 1篇胡宝忠
  • 1篇王海涛
  • 1篇孟焕文
  • 1篇康业斌
  • 1篇王树彦
  • 1篇周洪友
  • 1篇吴正景
  • 1篇张勇
  • 1篇黄凤兰
  • 1篇李秀珍
  • 1篇王学芬

传媒

  • 4篇农药学学报
  • 2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南方农业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4
  • 1篇2002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选择性培养基在小麦纹枯病菌分离及土壤菌核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1年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Rc)引起的纹枯病是黄海麦区的重要病害[1]。对病菌分离主要采用组织分离法[2]。该法费时、费力、操作要求严格,且无法对土壤中的病菌数量进行检测。选择性培养基(Selective medium,SM)是根据不同真菌对化学药剂敏感性的不同,通过向基础培养基中添加特定的抑菌物质,达到专一性分离目标真菌而有选择地抑制杂菌生长的目的。
杨岚徐建强王莉莉任富豪赵增新李鹏飞郑伟
关键词:病原菌分离病原菌检测选择性培养基
中国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0年
随着秸秆还田等耕作栽培措施的推广,中国小麦纹枯病发生日趋严重,对小麦的高产、稳产造成了很大威胁。由于缺乏免疫及高抗病性小麦品种,生产中对纹枯病一直采用播期拌种及春季喷雾相结合的化学防治方法。文章总结了当前中国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现状及主要病原;评述了三唑类药剂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及对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介绍了生产中小麦纹枯病菌对三唑类药剂的抗药性现状及机理,分析了三唑类药剂对小麦的安全性;同时阐述了井冈霉素、甲基立枯磷及其他种类药剂在小麦纹枯病综合防治中的应用;指出小麦纹枯病化学防治的发展方向应是将生防菌剂同化学药剂相结合,实现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协同应用。
李美霖徐建强杨岚郑伟夏彦飞侯颖
关键词:禾谷丝核菌甲基立枯磷咯菌腈噻呋酰胺
胡麻低亚麻酸变异材料的定性鉴定及半粒法应用技术被引量:10
2004年
用印迹法和半粒法对胡麻脂肪酸变异系E1747与内亚3号正、反交后代种子无胚端亚麻酸含量进行了定性鉴定,并使入选的低亚麻酸含量种子的胚芽端再生幼苗。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印迹法定性鉴定正、反交后代种子,筛选无胚端油斑染色后颜色明显比亲本内亚3号浅的,即亚麻酸含量低的材料,再采用半粒法使其胚芽端再生幼苗,这是进行低亚麻酸材料筛选、保存与繁育的一种可靠方法。半粒法再生幼苗过程如下:无菌条件下将种子横切成两半→胚芽端接种到有无菌湿滤纸的培养皿内→20℃、光照培养16h和15℃、黑暗培养8h→将幼苗移至小营养钵中→在室内阴暗处缓苗1d→移至室温光照条件下培养→幼苗至5cm高度时移至大营养钵中。
黄凤兰郑伟胡国富李心文胡宝忠
关键词:胡麻印迹法
中国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被引量:6
2017年
为明确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对2013年从河南省15个地市分离的98株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咯菌腈对供试小麦纹枯病菌菌株的EC50值在0.009~0.079μg/m 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5±0.012)μg/m L;98个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未出现敏感性下降的亚群体,可将(0.025±0.012)μg/m L作为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基线;方差分析(LSD法)及SPSS聚类结果均显示,同一地市内的菌株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差异较大,EC50最大值和最小值之比在1.0~4.1之间,而不同地区菌株间对咯菌腈敏感性差异不明显,咯菌腈EC50平均值变化范围在0.015~0.060μg/m L之间,后者是前者的4倍;小麦纹枯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与其对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井冈霉素、丙环唑及戊唑醇的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小麦纹枯病防控杀菌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徐建强杨岚平忠良陈静夏彦飞刘圣明郑伟林晓民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菌咯菌腈敏感性基线交互抗性
燕麦幼胚组织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
本试验以皮燕麦(A sativa L.)和裸燕麦(A nuda L.)为材料,以幼胚为外植体,研究胚龄、基因型、供试培养基和4℃低温预处理时间对燕麦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针对皮燕麦和裸燕麦初生愈伤组织诱导困难这一情况筛选了...
郑伟
关键词:植株再生愈伤组织
文献传递
碳、氮对茄病镰刀菌与棘孢木霉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为了解茄病镰刀菌与棘孢木霉对碳源、氮源的需求,试验在培养基I与培养基II的基础上调整碳源、氮源及C/N比,测定碳源、氮源对茄病镰刀菌和棘孢木霉菌丝生长量与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对茄病镰孢菌生长的影响不明显,甘露醇有利于其产孢;氮源对茄病镰孢菌生长的影响显著,硝酸钠最有利于菌丝生长,磷酸氢二铵有利于其菌丝生长与产孢;C/N比值对茄病镰孢菌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显著,C/N达到12∶1时,菌落直径6.55 cm,每毫升产孢量3.36×10~6个。碳源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不明显,蔗糖和葡萄糖有利于其生长与产孢;氮源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的影响显著,磷酸二氢铵与硝酸钠均有利于菌丝生长,磷酸氢二铵有利于其产孢;C/N比值对棘孢木霉菌丝生长及产孢的影响显著,C/N达到9∶1时,菌落直径6.20 cm,每毫升产孢量1.45×10~7个。
吴娜朱金峰王海涛康业斌郑伟
关键词:茄病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量
橘皮中天然黄色素的提取条件优化被引量:1
2015年
为探索提取橘皮黄色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橘皮为试材,采用单因素和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提取剂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对橘皮黄色素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橘皮黄色素提取影响的主次顺序为:提取剂浓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为70℃,提取时间90min,料液比1∶14。
高文郑伟王学芬吴正景李秀珍
关键词:橘皮黄色素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改革初探被引量:2
2015年
笔者从实习内容、实习方式、考核方式等几方面探讨了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的教学改革,并分析了课程实习改革取得的效果。
郑伟高文
关键词: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实习
一种快速分离牡丹黄斑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被引量:1
2020年
采用传统的组织分离法分离牡丹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存在费时、费力且成功率低等问题,为提高分离效率,本研究利用杀菌剂抑菌谱的不同,以加入50μg/mL硫酸链霉素的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通过向该基础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制备了一种在非无菌条件下即可分离牡丹黄斑病菌的选择性培养基。正交试验表明:该选择性培养基中多菌灵、乙膦铝及代森锰锌的适宜质量浓度分别为0.5、100~200及3.125~12.5μg/mL。所制备的选择性培养基可有效抑制3种常见污染真菌——变幻青霉Penicillium variabile、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长,但对牡丹黄斑病菌的生长影响较小,可用于牡丹黄斑病菌的分离。
徐建强秦玉佳张馨刘哲然李鹏飞夏彦飞郑伟侯颖
关键词:选择性培养基组织分离法硫酸链霉素代森锰锌
咯菌腈对四种牡丹叶片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探究咯菌腈对牡丹黑斑病菌(Alternaria suffruticosae)、黄斑病菌(Phyllosticta commonsii)、腔孢叶斑病菌(Hainesia lythri)和叶霉病菌(Cladosporium paeoniae)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及产孢的抑制活性,分析咯菌腈在牡丹病害化学防治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咯菌腈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采用涂布平板法测定咯菌腈对孢子萌发、产孢时间及产孢量、芽管伸长及芽管和孢子形态的影响。【结果】咯菌腈对腔孢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1μg·mL^(-1),其次为黑斑病菌和黄斑病菌,分别为0.07和0.35μg·mL^(-1);咯菌腈对4种病菌的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腔孢叶斑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1.26μg·mL^(-1),对其他3种病菌孢子萌发的EC_(50)在3.27—3.45μg·mL^(-1);0.1μg·mL^(-1)咯菌腈对4种病菌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抑制率在40%—70%,表明咯菌腈对4种病菌分生孢子芽管伸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各浓度间差异显著,其中对腔孢叶斑病菌芽管伸长抑制的EC_(50)为0.04μg·mL^(-1),抑制作用最强,对其他3种病菌芽管伸长的EC_(50)在0.08—0.22μg·mL^(-1);咯菌腈对黑斑病菌和黄斑病菌分生孢子和芽管的致畸作用强烈,可导致孢子及芽管膨大、过度分枝,而对叶霉病菌和腔孢叶斑病菌致畸作用较弱,芽管及孢子形态基本正常;咯菌腈可推迟黑斑病菌、黄斑病菌及叶霉病菌的产孢时间,对黑斑病菌产孢量的抑制作用最强,EC_(50)为0.05μg·mL^(-1),对叶霉病菌次之,EC_(50)为0.38μg·mL^(-1),但对腔孢叶斑病菌产孢有促进作用。【结论】咯菌腈对牡丹黑斑病菌及腔孢叶斑病菌的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腔孢叶斑产孢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叶霉病菌和黄斑病菌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黄斑病菌菌丝生长及叶霉病�
徐建强平忠良刘莹马世闯许道超杨岚郑伟刘圣明夏彦飞林晓民
关键词:咯菌腈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产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