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升
- 作品数:60 被引量:1,269H指数:16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更多>>
- 基于空间句法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演替研究
- 城市群空间演替是指随着时间推移,在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内部作用力的共同影响下,城市群空间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本文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选择2006年、2011年和2016年的铁路交通数据,利用空间句法分析模型,对长江中...
- 刘若一郑文升赵丽元
- 关键词:空间句法长江中游城市群
- 文献传递
-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类型及其发展战略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推进东北振兴的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应把县域经济发展提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东北地区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内部差距较大,依据类型可划分为农业型、加工型、林矿型、边境口岸型、旅游型和经贸型。通过对东北地区各种类型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征与问题的研究,提出今后的发展重点,为合理选择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 王晓芳郑文升陈才
- 关键词:县域经济
- 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时空结构被引量:9
- 2014年
- 城镇化实践中的城乡文化建设失衡已引起世人关注,城乡文化整合已成为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新领域。在简析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的时空格局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城乡文化整合度的概念,并通过解析城乡文化整合时间维、城乡文化易感知人群、城乡文化信息流以及城乡文化最短传播路径,构建了城乡文化整合时空测度模型。综合运用熵权法、因子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从县(市)域尺度上,探究了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1980-2010年)武汉城市圈城乡文化整合的时空结构和时空发展模式。研究表明:城乡文化整合的时空发展模式,即萌芽阶段的斑块式发展、形成阶段的波状式发展、聚散阶段的廊道式发展以及兴盛阶段的网络化发展,基本符合"点—轴"式区域社会经济扩展规律;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乡路网空间关联作用越强,城乡文化要素交流强度越大,城乡文化整合空间结构就更趋于完善的基本规律;城乡文化的空间结构发育程度还符合"核心区>受容区"的圈层分异规律。
- 朱媛媛曾菊新韩勇郑文升
-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 中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与反贫困研究
- 地区资源型城市的贫困居民、贫困棚户区与贫困城市问题揭示的是中国当前日益突出的城市贫困现象,相关研究有助于提高地理学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文章通过总结资源型城市沉陷安置区社区建设、居民就业、社会保障、接续产业发展等诸多问...
- 郑文升丁四保
-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棚户区改造贫困救助政府职能
- 基于空间句法的武汉城区“两抢一盗”犯罪分布环境被引量:34
- 2016年
- 结合空间组构与环境犯罪学,初步建构基于空间句法的犯罪分布环境阐释理论。以武汉市中心城区为案例区域,以立案判决的2013年盗窃罪、抢劫罪和抢夺罪案件分布地点为数据源,以典型犯罪空间为实证研究对象,解读城市"两抢一盗"犯罪现象的分布环境。宏观尺度下,空间组构自发涌现的城市节点容易成为犯罪吸引场,与犯罪热点区分布形成密切关系;节点可达性衔接宏微观空间,影响犯罪人到达、逃逸犯罪地点成本的大小以及犯罪失败风险的高低;微观尺度上,局部空间与整体空间割裂形成的"空间缝隙"为犯罪人的空间探索创造了可能,空间的高集成度与空间使用者的单一化强化了犯罪集聚;空间拓扑深度则通过塑造社区人流的社会结构与领域感影响犯罪的空间防卫。空间句法为分析犯罪人的滋生环境、犯罪动机的刺激环境、犯罪人"到达"、"实施"、"逃逸"的活动环境以及防卫犯罪活动的约束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 郑文升卓蓉蓉罗静余斌王晓芳
- 关键词:空间句法分布环境
- 我国资源型地区发展的补偿与援助
- 资源型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全球性的,是各国区域政策关注的重点,也是区域研究的重要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以资源衰竭与区域系统性衰退为代表的资源型城市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学术界对资源型地区衰退规律与发展方向...
- 郑文升
- 关键词:资源型地区援助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流网络演化特征——基于博弈交叠社区模型的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随着铁路交通的快速发展,其对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和塑造日益显著。文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域,使用2013—2019年铁路客运车次数据刻画区域铁路流网络,运用博弈交叠社区发现模型,从网络格局演化、交叠社区结构演化以及交叠空间演化方面对铁路流网络进行分析,同时分析了COVID-19疫情可能对铁路流网络造成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长江中游城市群铁路客运经历了由普铁主导到高铁主导的转变,整体格局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铁路流网络关联形态表现出明显的层级特征与网络特性共存的现象,更多体现的是核心—外围的组合关系以及跨省域的网络空间关系。(2)使用基于博弈交叠社区模型进行空间交叠识别,2013年划分出4个社区,产生6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19%;2019年划分出6个社区,产生11个交叠城市,交叠社区城市在城市总数中占比为35%。(3)交叠空间从空间形态、区域位置以及城市功能等方面存在共性。在空间形态上,交叠空间呈团块状或条带状分布;从空间区位角度来看,交叠空间多位于省会城市周边,行政区域上多位于省间交界地带,独特的地理区位使得交叠城市多承担区域间交流互动;从城市功能视角来看,交叠城市依托铁路流通道,通过过渡与转换功能,表现为社区间网络联系桥梁。(4)COVID-19疫情可能对铁路流网络造成结构失衡、轴线中断、局部塌陷三方面影响。整体来看,对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可以尝试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区域网络支撑能力,以更多的实际空间联系为依据,引导设施网络建设与共享;对于交叠空间,可以尝试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实现由交叠空间组织向网络空间组织跨越,形成更高效互动的网络化发展格局。
- 郑文升熊亚骏王晓芳
- 关键词:长江中游城市群都市圈
- 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被引量:10
- 2014年
-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特征与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具有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基于武汉市2003和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数据和地理数据,对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总体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GIS和Crimestat技术手段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及其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武汉市目前的生产性服务业还处于中低水平的空间集聚,集聚中心和次级中心并存,主要为武汉市独特的城市形态和政府调控及城市规划影响所致;演变过程中集聚的同时有分散,并且有追随城市边缘地区工业园区发展的趋势。
- 朱丽霞杨婷郑文升刘鹏程
-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 基于可达性的县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分析——以湖北省松滋市为例被引量:46
- 2012年
- 中国县域城乡和不同乡镇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在卫生领域表现尤为突出。在偏远农区,医疗资源短缺、卫生服务落后和健康保障缺位现象普遍存在。本文以湖北省松滋市为研究区域,以包括行政村和居委会的聚落点为基本研究单元,将可达性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估并表达不同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并探讨相关公共政策。结果表明:(1)在县域尺度,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呈现出中心城区向周边递减的情况;(2)医疗服务均等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格局上存在空间同型特征;(3)聚落中心、交通沿线可达性较高,而交通的改善会显著降低空间阻抗系数,促进均等化进程。
- 熊娟罗静彭菁郑文升
- 关键词:可达性县域均等化
- “层级—流”结合作用下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机理——以武汉都市圈为例
- 2024年
- 伴随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城市外部关系理论逐渐由中心地理论转向了流空间理论。文章基于层级性空间与流动性空间(“层级—流”)自身作用规律,从形态、功能、尺度3个维度构建了“层级—流”结合作用下的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分析框架,提出了“层级—流”共同作用于中国现代都市圈空间的演化特征和机理。研究发现:①基于规模、功能、行政层级的层级性空间作用机制主要是层级集聚、功能覆盖、权力控制,基于多维要素流的流动性空间的作用机制包括分工合作、规模借用、负向反馈。“层级—流”交互促进了都市圈尺度的空间整合与重构。②城镇层级会影响要素流集聚—扩散的规模与方向并进而影响都市圈网络的建构;要素流动则通过资源的空间再布局重塑了都市圈的层级体系与功能结构。③武汉都市圈案例证实了“层级—流”在现代都市圈空间演化中的耦合作用,两者促进了武汉都市圈形态多中心网络化、生产功能多尺度网络耦合、生活功能协调化、生态空间共建共治以及空间关系的尺度重构。
- 郑文升周颖王晓芳杜南乔熊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