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阮宏华

作品数:206 被引量:2,372H指数:28
供职机构: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22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6篇农业科学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9篇生物学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经济管理
  • 2篇化学工程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75篇土壤
  • 26篇微生物
  • 24篇物量
  • 22篇人工林
  • 21篇土壤微生物
  • 16篇有机碳
  • 15篇杨树
  • 15篇杨树人工林
  • 14篇植被
  • 14篇海拔
  • 13篇土壤动物
  • 11篇群落
  • 10篇不同海拔
  • 9篇土地利用
  • 9篇土壤呼吸
  • 9篇土壤活性
  • 9篇污染
  • 8篇重金
  • 8篇重金属
  • 6篇植物

机构

  • 136篇南京林业大学
  • 7篇江苏省林业局
  • 5篇苏州市湿地保...
  • 4篇江苏省林业科...
  • 4篇云南省林业科...
  • 3篇安徽师范大学
  • 3篇江苏农林职业...
  • 3篇金陵科技学院
  • 3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福建农林大学
  • 2篇阿尔伯塔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南京晓庄学院
  • 2篇连云港职业技...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137篇阮宏华
  • 22篇王国兵
  • 11篇葛之葳
  • 8篇冯育青
  • 8篇郑阿宝
  • 7篇许子乾
  • 6篇何容
  • 6篇曹林
  • 6篇徐涵湄
  • 6篇栾以玲
  • 5篇杨宝玲
  • 5篇施政
  • 5篇徐侠
  • 5篇蒋圣
  • 5篇周焱
  • 5篇王邵军
  • 5篇王莹
  • 5篇卢伟伟
  • 5篇曹加杰
  • 4篇谷丽萍

传媒

  • 34篇生态学杂志
  • 6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生态学报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江苏林业科技
  • 4篇华东森林经理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林业科技开发
  • 3篇安徽农业大学...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西北林学院学...
  • 2篇浙江林学院学...
  • 2篇湿地科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林业科学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土壤通报

年份

  • 2篇2025
  • 4篇2024
  • 5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12篇2015
  • 11篇2014
  • 4篇2013
  • 7篇2012
  • 7篇2011
  • 17篇2010
  • 10篇2009
  • 12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20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呼吸及其主要调控因子被引量:42
2008年
2005年4月—2006年3月,选择福建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上的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4个不同的群落作为实验地,每月测量1次土壤呼吸,测定影响土壤呼吸变化的土壤生物与非生物因子(包括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氮、硫含量,凋落物量,微生物量以及细根生物量等),研究了土壤呼吸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年均土壤呼吸速率显著降低,而土壤碳、氮、硫含量,土壤微生物量以及细根生物量等却增大;常绿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是高山草甸的1.82倍;土壤呼吸的空间变化只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相关性;证明在影响土壤呼吸的土壤因子中,土壤温度是调控其在海拔高度上变化的主导因子。
施政汪家社何容方燕鸿徐自坤权伟张增信阮宏华
关键词:土壤呼吸海拔高度常绿阔叶林土壤温度高山草甸
不同生境柳杉根际线虫群落的生态特征被引量:7
2008年
为了考察生境变化对根际线虫群落的影响,对闽北柳杉3种生境的根际线虫群落生态特征进行了为期1年的定位研究,共捕获柳杉根际线虫56327条,分别隶属于线形动物门2纲4目12科35属。结果表明:生境之间线虫数量差异显著(P〈0.01),从大到小依次为柳杉混交林、柳杉纯林、柳杉苗圃;不同生境根际线虫数量的季节波动均明显,个体密度体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夏季极显著少于其它季节(P〈0.01);不同生境中,各功能群线虫密度的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大小顺序为0~5cm〉5~10cm〉10~20cm,但植物寄生线虫优势种密度的垂直分布有例外;不同生境土壤根系生物量和土壤理化特征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并且线虫数量分布与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氯以及速效磷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根际线虫群落结构及动态是一个重要的生态过程,为中国东南部森林土壤生态系统健康以及柳杉病害生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王邵军蔡秋锦阮宏华
关键词:柳杉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生态响应
苏北沿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易氧化碳含量特征
王国兵赵子龙王明慧阮宏华徐长柏徐亚明
关键词:易氧化碳土壤理化性质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含量与分布规律被引量:148
1997年
苏南丘陵主要森林类型碳循环研究含量与分布规律阮宏华姜志林高苏铭1)(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210037)PreliminaryStudiesofCarbonCyclinginThreTypesofForestsintheHilyRegio...
阮宏华姜志林高苏铭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碳循环
一种基于克里金插值的水岸带淤泥厚度计算及出图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克里金插值的水岸带淤泥厚度计算及出图方法:首先使用船载RTK和声呐进行点数据采集;然后,分别对高频和低频点数据进行普通克里金格网插值,形成两个频段的规则格网数据;最后,结合杆高等固定参数设置,计算淤泥...
许子乾蒋圣羌鑫林钱程扬曹林阮宏华
城市景观格局对大蚰蜒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
2025年
城市化改变了原有的自然景观格局,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壤动物在食物链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城市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的影响,可以为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集了南京地区7个种群共133个大蚰蜒(Thereuopoda clunifera)样品,以线粒体Cytb基因和6个微卫星位点为分子标记,分析了大蚰蜒的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7个种群中共检测出6个Cytb单倍型和14个突变位点,各种群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均低于0.005,遗传多样性处在较低水平。而微卫星标记反映各种群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在4.167–5.167之间,观测杂合度在0.470–0.603之间,各种群微卫星多样性较高。栖息地面积和周边城市化程度与种群遗传多样性间不存在相关性。种群间两两遗传分化系数介于0.020–0.106,基因流介于2.108–12.266,表明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低,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遗传分化水平与预测的地理阻力呈显著正相关,大蚰蜒的种群遗传结构可能受到城市化的影响。斑块间良好的连通性保证了种群间的基因流,散布的城市绿地可作为廊道,为大蚰蜒提供扩散机会。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王嘉陈徐汤俊许唯张高季尤艺瑾阮宏华刘宏毅
关键词:土壤动物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土壤呼吸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呼吸释放的CO2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是全球碳循环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本次实验对南京林业大学下蜀实习林场内天然次生栎林、马尾松人工林、毛竹林、板栗经济林和农田五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分析了...
王国兵郝岩松王兵阮宏华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生物量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
’98长江洪灾的成因及对策分析被引量:4
1999年
对形成’98 洪灾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 指出森林植被减少、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围垦, 是导致长江洪灾的人为因素, 并着重分析了水土流失与洪灾的关系. 提出了治理洪灾的几项对策, 即提高全民环境意识、标本兼治、分类经营、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加强执法和管理力度。
胡海波张金池阮宏华
关键词:长江流域洪灾水土流失
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被引量:27
2009年
采集了武夷山4个不同海拔的植物群落(常绿阔叶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和高山草甸)的土壤样品,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含水量调节为田间持水量60%,置于5℃、15℃、25℃和35℃人工气候箱中培养30d,以测定土壤净氮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相同海拔植物群落的土壤净氮矿化量和氮矿化速率均随温度的升高显著增加;不同海拔间土壤氮矿化量和氮矿化速率大小均表现为:亚高山矮林>常绿阔叶林>高山草甸>针叶林。土壤氮矿化的Q10在1.03~1.54,并且15℃升高到25℃时的Q10比5℃升高到15℃和25℃升高到35℃时的Q10高,表明土壤氮矿化对温度的敏感性在15℃~25℃较高。
徐宪根周焱阮宏华韩勇於华曹慧敏汪家社徐自坤
关键词:海拔
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被引量:31
2010年
围湖造田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出现的与水争地的人类干扰活动。以太湖流域肖甸湖区为代表,测定分析了肖甸湖围湖造田区,香樟林、水杉林、毛竹林、农田4种不同典型土地利用方式35年后,0~40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及分配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明显高于林地,其0~10、10~20、20~40cm土层的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分别为573.38±18.28、335.52±53.35、109.33±4.86mg.kg-1,为香樟林对应土层的2.07、2.02、1.39倍,水杉林对应土层的2.26、2.79、2.01倍,毛竹林对应土层的1.89、2.10、1.21倍,说明农田的耕作与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了较大影响。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与颗粒有机碳农田与林地相比无显著差异。围湖地区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易氧化碳分配比例(1.22%~3.03%、10.56%~30.64%)高于相同气候区的山地森林土壤,颗粒有机碳分配比例(3.43%~17.28%)较低,说明土壤易分解组分占总有机碳比例较高,而保护性组分所占比例较低,围湖地区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差。围湖造田作为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一种干扰方式,显著改变了原有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因此应该对围湖造田对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王莹阮宏华黄亮亮冯育青齐艳
关键词:围湖造田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碳颗粒有机碳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