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亚军

作品数:9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珠海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溶血
  • 4篇输血
  • 2篇血型
  • 2篇溶血性
  • 2篇溶血性贫血
  • 2篇配血
  • 2篇贫血
  • 2篇贫血患者
  • 2篇自身免疫
  • 2篇自身免疫性
  • 2篇自身免疫性溶...
  • 2篇自身免疫性溶...
  • 2篇自身免疫性溶...
  • 2篇显微镜
  • 2篇免疫性
  • 2篇免疫性溶血
  • 2篇免疫性溶血性...
  • 2篇交叉配血
  • 2篇红细胞
  • 1篇新生儿

机构

  • 8篇珠海市人民医...
  • 1篇暨南大学第三...

作者

  • 9篇陈亚军
  • 7篇孙小纯
  • 5篇欧兴义
  • 5篇林伟强
  • 3篇陈晖
  • 3篇石晶
  • 2篇唐发清
  • 1篇张振林
  • 1篇廖美英

传媒

  • 3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165例血尿标本红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比较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相差显微镜法和UF-1000i法检测尿红细胞形态的符合率以及这两种方法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方法用相差显微镜和UF-1000i法同时检测165例已经明确临床诊断的血尿标本的尿红细胞形态。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各型红细胞形态的符合率分别是90.8%、93.8%、60.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和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别是85.7%、86.7%和93.3%、80.0%。结论相差显微镜法和UF-1000i法检测尿红细胞形态学的结果无差异,这两种方法和临床诊断的符合率较高,相关性较好,相差显微镜法人的因素影响较大,而仪器法在排除尿中其他物质干扰下符合率和一致性均较好,结果表明UF-1000i仪器法检测尿红细胞形态可以作为常规报告结果供临床参考。
陈亚军欧兴义孙小纯
关键词:相差显微镜血尿红细胞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前期的临床验证
目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应用于临床实验之前要求有其方法的验证程序。国内很少有相关的文献报导验证方法,这将导致验证方法不统一性、方法不完善,以致临床的检测结果不可信度,实验室差异性较大,本文目报导优化后的标准的荧光原位杂交...
陈亚军唐发清
文献传递
血袋回收管理在临床安全输血中的意义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加强对血袋回收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促进血袋回收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方法:从临床血袭回收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总结经验教训。结果:加深了临床血袋回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加强临床重视和配合血袋回收工作,使其更加规范化,保证临床安全输血。结论:临床安全输血需要全员参与,严格落实执行输血各项制度,抓好输血的各个环节。
孙小纯林伟强陈亚军
关键词:安全输血
尿液红细胞检验方法学比较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比较4种检测尿液红细胞的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干化学法、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尿沉渣镜检法检测600份尿液红细胞,再应用胶体金单克隆抗体隐血法对干化学法阳性而尿沉渣镜检阴性者进行补充检测。结果以尿沉渣镜检法为标准,UF-500i尿沉渣分析仪准确度为96.2%,干化学法准确度为94.7%,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下,尿沉渣镜检法判断血尿来源与UF-500i尿沉渣分析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沉渣镜检法阴性、干化学法阳性者中假阳性率为35.7%。结论干化学法、尿沉渣分析仪、尿沉渣镜检法各有其优、缺点,根据临床需求对3种方法进行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提高检测质量,对尿沉渣镜检法阴性而干化学法阳性者应加做胶体金单克隆抗体隐血法进行确证。
陈亚军唐发清
关键词:红细胞显微镜检查干化学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检查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前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47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血液标本采集,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免疫史选择相应的检测方式,分析试验结果,确定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抗体鉴定以及交叉配血方案。结果 247例患者中有211例患者(85.43%)为温自身抗体,13例(5.26%)患者为冷自身抗体,23例(9.31%)患者为混合型自身抗体,其中28例患者血液标本存在同种抗体;30例(12.15%)患者自身抗体具有特异性,217例(87.85%)患者自身抗体无特异性;在进行交叉配血试验时,247例患者血液标本与献血者红细胞相合135例(54.66%),不相合112例(45.34%);135例配血相合者全部及时进行输血处理,112例不相合的患者中有25例输用配血最小不相合者,87例未进行输血。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输血前要进行全面有效的检查,根据试验结果确定合理的交叉配血方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
孙小纯欧兴义林伟强陈亚军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交叉配血输血安全
孕妇ABO血型抗A(B)抗体效价检测分析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了解该地区孕妇ABO血型抗A(B)IgG抗体效价异常率,分析其在新生儿溶血病(HDN)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对4000例孕周20周以上、O型血孕妇(丈夫为非O型血)进行血清抗A(B)IgG抗体效价检测;对抗体效价大于1:64者所分娩新生儿进行HDN试验检测,分析抗体效价与HDN发病率的关系。结果 4000例孕妇中,血清抗A(B)IgG抗体效价大于1:64者有432例,异常率为10.8%(432/4000);295例血清抗A(B)IgG抗体效价大于1:64者所分娩的新生儿中,HDN发病率为53.9%(159/295)。结论随着血清IgG抗A(B)效价增高,HDN发病率也增高;产前抗体效价检测是可用于判断HDN发病风险的筛查指标。
孙小纯欧兴义林伟强陈亚军陈晖石晶
关键词:溶血ABO血型系统母婴血型不合
100例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被引量:31
2016年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相关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选择10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输血治疗且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110例为对照组。观察输血不良反应的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为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46.00%(46/100),过敏反应占54.00%(54/100),溶血性输血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未发生;两组在输血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输血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及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间隔大于或等于0.5h,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8.00%(88/100)和51.00%(51/10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输血存在一定风险,输血类型、输血次数和发血至开始输血时间等是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合理选择血液成分,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加强各个输血环节的质量控制,严格临床输血操作,以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输血安全性。
孙小纯欧兴义林伟强陈亚军廖美英
关键词:输血
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试验中的应用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比较微柱凝胶法与凝聚胺法在新生儿ABO溶血病交叉配血试验中的敏感性.方法 104例ABO溶血试验血清游离抗体试验为阳性结果的新生儿患者标本分别与ABO同型的红细胞悬液进行微柱凝胶与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交叉配血相合率.结果 44例新生儿ABO溶血病患者微柱凝胶法主侧阳性率为100.0% (104/104),主侧阴性率0.0% (0/104),配合率0.0%;凝聚胺法主侧阳性率18.2% (19/104),主侧阴性率81.8% (85/104),配合率为81.8%;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敏感性明显优于凝聚胺法(x2 =60.92,P<0.01).结论 新生儿ABO溶血病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法敏感性更高,对新生儿输血安全更有保障.
孙小纯张振林林伟强陈晖石晶陈亚军
关键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微柱凝胶法凝聚胺法
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5
2013年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79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均为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其分组的依据为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其中Ⅰ组(n=31)、Ⅱ组(n=28)、Ⅲ组(n=20)的输血方法分别为洗涤红细胞输注、悬浮红细胞输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比较三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及输血前后的Hb、RBC、网织红细胞及血清胆红素的变化。结果 (1)与Ⅰ组及Ⅱ组比较,Ⅲ组患者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的较高(P<0.05);(2)三组间的输血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输血后三组患者的Hb、RBC均显著升高,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显著降低(P<0.05);而与Ⅰ组比较,Ⅲ组的Hb、RBC、胆红素及网织红细胞均改善的幅度更大(P<0.05)。结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条件允许时选择红细胞制剂输注联合应用血液置换,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孙小纯欧兴义陈晖陈亚军石晶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输血方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