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强
- 作品数:6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古希腊文发音刍议
- 2009年
- 古希腊文发音,乃至其语音学的研究,是汉语圈西方古典学界应该引起重视的课题。16世纪以来,古希腊文的发音在西方古典学界一直饱受争议,并分为两大对立派别:伊拉斯谟派和奈富克林派。前者主张重建古代希腊文的发音体系,后者则遵守拜占庭学者的现代希腊语的发音。目前,伊拉斯谟派的发音体系在西方古典学界占据主流地位。对于汉语圈西方古典学研究者来说,学了现代希腊语或关注点在拜占庭时期的,以及主要从历史语言学角度来关注希腊语的,应以奈富克林派的发音为准;关注点集中于希腊共同语及此前时期的,则应采纳伊拉斯谟派的发音体系。
- 陈国强
- 陆机物感思想与刘勰感物思想的根本区别——兼论物感的生成与变迁被引量:1
- 2006年
- 陆机的物感思想是“象、文”传统与《礼记.乐记》的综合,他深深陷于“象”、“文”传统设置的紧张关系之中,同时也在文学领域保持了《礼记.乐记》中的物感思想。而刘勰则将诗歌观念置于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学说基础之上,以消除“象、文”传统的紧张关系。他认为“象、文”与“道”不是价值逐渐递减的关系,而是内外相符的关系。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言意关系在传统物感思想中的功能,将物感思想的重心从“物”转变到了“情(感)”,将“物感”转变成了“感物”。
- 陈国强
- 关键词:陆机言意关系
- “悲剧中的笑”之管窥
- 2002年
- 本论文分别以《俄狄浦斯王》和《哈姆莱特》为例 ,阐述了悲剧中的笑两种样态 :可笑性情节和喜剧性缓解 ,认为《俄狄浦斯王》中的可笑性情节是其悲剧色彩的重要根源 ,而对《哈姆莱特》中的喜剧性缓解 。
- 陈国强
- 关键词:《哈姆莱特》喜剧性《俄狄浦斯王》悲剧色彩情节性情
- 当巴赫金遭遇阿里斯托芬
- 2009年
- 巴赫金对阿里斯托芬缺乏理论激情,甚至不满,其根本原因在于阿里斯托芬的理论对民主问题的神经质及其二元对立的方法和世界观,而这些都源自于他生活的时代所烙下的印迹。他的古希腊文化观以及对古希腊罗马喜剧的认识,也直接阻碍着他藉阿里斯托芬充分展现其理论视野和内涵。
- 陈国强
- 关键词:巴赫金狂欢阿里斯托芬
- 阿里斯托芬“教育政治学”探析——以《云神》和《蛙》为主
- 2014年
- 阿里斯托芬是古希腊"百家争鸣"时期最重要的著作家之一,在其喜剧《云神》和《蛙》中分别考察了学校教育和诗教的本质。阿里斯托芬认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诗歌教育都应该与城邦的福祉相联系,而非个人的、与城邦福祉相脱离的兴趣偏好。这就意味着教育在本质上是政治学的,即教育政治学是教育的本相。这种观念不仅是在哲学(即"好智")发生之时对于"好智"观念下公民教育观的反拨,也是对于现代教育中"个人主义"泛滥和惟"创新意识"是瞻倾向的当头棒喝。
- 陈国强
- 关键词:阿里斯托芬《蛙》教育政治学
- 两种喜剧——试论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的根本差异
- 2007年
- 莎士比亚喜剧与莫里哀喜剧的本质差异在于喜剧基本矛盾的性质及其解决方式上,前者基本矛盾的性质是内在性的,并采用内在的解决方式,后者基本矛盾的性质是外在性的,并采用外在的解决方式。但无论是莎士比亚喜剧,还是莫里哀喜剧,都处理着同样一个主题,即旧式社会怎样向新型社会转化的主题。只不过莎士比亚喜剧采取内在的方式(宽容、赦免、忏悔、退让等)达到,莫里哀喜剧采取外在的方式(发现、机械降神等)达到。
- 陈国强
- 关键词:莎士比亚喜剧莫里哀喜剧内在性外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