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文明

作品数:13 被引量:101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南民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有机碳
  • 5篇红壤
  • 3篇丘陵区
  • 3篇红壤丘陵
  • 3篇红壤丘陵区
  • 2篇土壤动物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碳
  • 2篇土壤团聚体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团聚体
  • 2篇泥沙
  • 2篇坡面
  • 2篇淋溶
  • 2篇南方红壤
  • 2篇南方红壤丘陵...
  • 2篇径流
  • 2篇降雨

机构

  • 10篇西南民族大学
  • 8篇湖南大学
  • 1篇长沙理工大学
  • 1篇长江科学院

作者

  • 13篇马文明
  • 7篇李忠武
  • 6篇聂小东
  • 3篇黄斌
  • 3篇肖海兵
  • 3篇陆银梅
  • 2篇陈智华
  • 2篇吴鹏飞
  • 2篇黄金权
  • 2篇周青平
  • 2篇郭旺
  • 1篇曾光明
  • 1篇丁克毅
  • 1篇柏松
  • 1篇刘军
  • 1篇赵志刚
  • 1篇喇明清
  • 1篇陈桂秋
  • 1篇杨大星
  • 1篇彭越

传媒

  • 2篇土壤学报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科教文汇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3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红壤缓坡地径流与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被引量:12
2015年
探明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对于研究土壤有机碳固定和区域碳循环有重要作用。该文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30~100 mm/h)和耕作条件下(翻耕和免耕)土壤有机碳流失过程及其与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坡面产流过程对泥沙态有机碳流失过程具有明显影响,除大雨强条件下泥沙态有机碳流失速率在10~30 min呈现短时间峰值外,各径流小区泥沙态有机碳流失过程与坡面产流过程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表现为产流开始后,其流失率随降雨历时延长而增加,而后逐步趋于平稳,但坡面产流过程对径流有机碳流失过程无明显影响;坡面径流率大小影响土壤有机碳流失,坡面径流率变化能解释80%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变化,坡面径流率与土壤有机碳流失呈线性正相关关系,且坡面径流率对泥沙态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比其对径流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更明显;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土壤可蚀性指标越大,土壤有机碳流失率越大,但土壤可蚀性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存在有限性。坡面径流和土壤可蚀性是土壤有机碳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
陆银梅李忠武聂小东黄斌马文明肖海兵
关键词:径流土壤有机碳坡面可蚀性
草地灌丛化土壤碳氮地球化学循环被引量:6
2020年
灌丛化(shrub encroachment)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现象之一,是影响草地碳库的重要过程。灌丛化由全球气候变化、降雨、火烧和生物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对区域环境、气候、土壤性质和碳循环影响显著。目前灌丛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仍存在分歧,表现在不同气候和降雨梯度下灌丛化后土壤有机碳/氮储量、养分循环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差异。本文总结和归纳了灌丛化形成与控制因素、灌丛化对团聚体稳定性、酶活性和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灌丛化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酶活性,进而影响土壤呼吸以及土壤生源物质的存储、分解和循环,这将显著影响区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分析提出,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灌丛化形成过程长期的定位观察研究,以便了解灌丛化的可控因素,并加强对灌丛化后土壤有机碳库、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对碳氮循环进程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研究。
刘超文马文明周青平陈红
关键词:灌丛化土壤酶土壤团聚体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关于新时代开展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若干思考被引量:4
2021年
环境学课程思政教学工作,重点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生态环保专业知识构建思政教学体系,充分挖掘和凝练环境学课程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功能,向学生传授生态保护与恢复、环境污染治理和自然资源保护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良好政治意识,并使其深刻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最终树立为我国生态环保事业奋斗终身的伟大志向。
柏松马文明赵志刚
关键词:环境学网络教学课程体系
雨强对红壤坡耕地泥沙流失及有机碳富集的影响规律研究被引量:31
2013年
在典型红壤丘陵区平均坡度为10°的坡耕地径流小区(2 m×5 m)上进行降雨强度为1.69mm min-1(大雨强)、1.31 mm min-1(中雨强)和0.64 mm min-1(小雨强)的模拟降雨试验,并对模拟降雨过程中泥沙的迁移规律和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侵蚀作用下土壤流失量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并与径流量呈显著的立方关系,径流量是坡耕地土壤流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壤有机碳流失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泥沙态有机碳流失量占总有机碳流失量的84%以上,最高达97.6%;泥沙中有机碳富集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有机碳的选择性迁移在低强度降雨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中雨强和小雨强下有机碳的富集比与黏粒的富集比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而大雨强泥沙有机碳富集比与黏粒富集比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雨强是影响泥沙流失和泥沙有机碳迁移的重要因素。
聂小东李忠武王晓燕申卫平张雪郭旺马文明王曙光
关键词:降雨强度坡耕地泥沙有机碳富集比
云南某炼锌尾矿砂重金属释放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通过浸提实验与淋溶实验分别模拟雨水淹没与雨水淋溶,探讨云南某炼锌尾矿砂的重金属释放规律.实验结果表明:该含硫尾矿砂具有pH缓冲能力;浸提液或淋溶液的pH值越低,释放的Zn与Pb越多,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尾矿砂的pH值防治重金属释放所带来的污染.在同一pH值条件下,雨水淹没释放的Zn比Pb多,而且释放较快;而雨水淋溶导致的这两种重金属释放量相对较少,因此淹没导致尾矿砂重金属Zn释放的环境风险较大.同时,浸提液与渗滤液中Zn与Pb的浓度-时间动力学特征符合二次曲线规律.
彭越马文明
关键词:尾矿砂浸提淋溶重金属释放
不同磷酸盐对铜和锌在红壤中吸附和淋溶的影响(英文)被引量:2
2016年
采用批式吸附实验和土柱实验研究KH_2PO_4、(NH_4)H_2PO_4和Ca(H_2PO_4)_2对铜和锌在红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结果表明:这3种磷酸盐都能极大地提高红壤对铜和锌的吸附能力,其影响大小顺序为Ca(H_2PO_4)_2>KH_2PO_4>(NH4)H_2PO_4。磷酸盐的添加对铜的迁移性影响不大。Ca(H_2PO_4)_2和(NH_4)H_2PO_4能较大地提高锌在红壤中的移动性。3种磷酸盐都能促进铜和锌的形态由非残渣态向残渣态转化,但是同样会增加其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
李忠武黄斌黄金权陈桂秋熊炜平聂小东马文明曾光明
关键词:磷酸盐淋溶红壤
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沉积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6年
土壤酶与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循环、能量转移等密切相关。明确土壤酶对土壤侵蚀—沉积作用的响应机制,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土壤侵蚀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通过分析湘中红壤丘陵区松林坡面侵蚀区及沉积区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揭示了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土壤侵蚀—沉积作用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沉积区绝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要显著高于侵蚀区。土壤沉积作用明显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其次,侵蚀区与沉积区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差异在侵蚀干扰较为严重的表层(0~30 cm)土壤表现较为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减小。侵蚀区与沉积区SOC、TN、DOC及酶活性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总体下降的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之间及其与SOC、TN、DOC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此外,偏冗余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SOC是解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主要因子,其解释量达7.5%,侵蚀诱导SOC在坡面的再分布是影响土壤酶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肖海兵李忠武聂小东马文明黄斌陆银梅
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土壤碳循环
基于坡面径流输沙模型的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流失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坡面径流是泥沙和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流失的主要动力.本研究以典型湘中红壤丘陵区坡耕地(翻耕和免耕)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径流小区模拟降雨试验,对已建立的以径流率为变量的对数线性回归坡面径流输沙模型进行修正,并结合泥沙中SOC的富集特性,建立湘中红壤丘陵区的坡面SOC流失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坡面SOC流失模型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湘中红壤丘陵区次降雨过程中坡面SOC流失的模拟中,且具有较好地模拟效果,SOC流失率模拟平均误差在30%左右,决定系数在0.85以上;同时模拟结果表明,泥沙和SOC流失过程在坡面径流侵蚀影响下呈现波动状态,表现为产流开始后10min泥沙和SOC流失呈增加趋势,其后在波动中逐渐趋于平稳;通过比较翻耕和免耕条件坡面径流输沙和SOC流失模型,结果显示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翻耕方式泥沙和SOC流失率大于免耕方式.非侵蚀性降雨条件下,翻耕方式泥沙和SOC流失状况与免耕方式一致.
李忠武陆银梅聂小东马文明肖海兵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模拟降雨
侵蚀作用下南方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碳流失、更新及稳定性特征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而土壤碳库变化是影响大气CO2浓度及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地球表层土壤及其母质在降雨雨滴、地表径流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发生剥离、迁移及沉积的侵蚀是扰动土壤碳库的重要过程...
马文明
关键词:土壤肥力稳定性
文献传递
米亚罗林区人工云杉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多样性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查明米亚罗人工云杉林土壤动物区系组成及时空变化特征,于2007-2008年,采用手捡环刀法和漏斗法(Tullgren-Baermann)对0~5、5~10和10~15 cm人工云杉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此次研究共获大型土壤动物473个,隶属3门5纲15目,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成虫(20.29%)、半翅目(17.55%)、鞘翅目幼虫(17.55%)和大蚓类(10.57%);中小型土壤动物4859个,隶属4门7纲16目,优势类群为线虫类(71.48%)和节腹亚目(12.90%).土壤动物在土壤剖面上呈明显的表聚性分布,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 ou均匀性指数(E)、Simpson优势度指数(C)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分析表明,群落结构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趋势.为横断山人工林区土壤动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米亚罗林区人工云杉林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都存在季节性差异,且多样性较低,受季节变化影响.
马文明陈智华丁克毅喇明清吴鹏飞李忠武杨大星
关键词:人工云杉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