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小年

作品数:9 被引量:54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农业部淡水生物繁育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性状
  • 3篇生物学
  • 3篇胚胎
  • 3篇胚胎发育
  • 3篇翘嘴鳜
  • 2篇形态性状
  • 2篇养殖
  • 2篇丝尾鳠
  • 2篇染色
  • 2篇染色体
  • 2篇染色体核型
  • 2篇核型
  • 2篇斑鳜
  • 2篇存活
  • 1篇养殖群体
  • 1篇养殖生物
  • 1篇养殖生物学
  • 1篇遗传多样性分...
  • 1篇幼鱼
  • 1篇幼鱼生长

机构

  • 9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学研究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9篇骆小年
  • 6篇易提林
  • 6篇梁旭方
  • 4篇张进
  • 2篇王乾
  • 2篇方刘
  • 2篇郭小泽
  • 2篇窦亚琪
  • 1篇周怡
  • 1篇李娇
  • 1篇余德光
  • 1篇李姣
  • 1篇袁勇超
  • 1篇余锐
  • 1篇白俊杰
  • 1篇谢骏
  • 1篇黄威
  • 1篇杨敏
  • 1篇沈丹

传媒

  • 2篇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淡水渔业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水产学杂志

年份

  • 5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多级分养策略对翘嘴鳜幼鱼生长及水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早期多级分养对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的生长及水质影响,用网箱将翘嘴鳜幼鱼在不同培育密度(1000,1500,2000尾/m2)下进行连续三级筛选养殖试验。结果显示,各密度组鳜幼鱼的生长速度存在差异,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鱼体生长速度降低;存活率在中等密度(1500尾/m2)组最高;在鱼苗3 cm之后,水体氨氮含量显著性升高。结果表明,三级分养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苗种规格整齐度;使存活率显著性提高。鱼种在幼鱼早期生长速度快,需注意此阶段的营养需求。
方刘梁旭方郭小泽易提林李娇孙龙芳骆小年沈丹
关键词:幼鱼存活
丝尾鳠生物学、染色体核型、LDH、胚胎发育及其繁育技术的研究
本文以丝尾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丝尾鱯的生物学、染色体核型分析、乳酸脱氢酶(LDH)、胚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人工繁殖的研究。 实验以丝尾鳠(红)肾细胞为材料,采用体内注射PHA短期培养法,通过体内注射植物...
骆小年
关键词:丝尾鳠生物学染色体核型LDH同工酶胚胎发育
文献传递
鳜鱼3个养殖群体经济性状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7
2012年
测量了1、2月龄广东、湖南和湖北鳜鱼3个养殖群体的各性状指标,分析了2月龄鳜鱼全长、体长等主要性状与体质量间的相关性,并对鳜鱼3个养殖群体的mtDNA控制区核苷酸序列进行测定。形态-体质量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全长—体质量、体长—体质量之间的相关性极显著(r>0.9,P<0.01)。对鳜鱼3个养殖群体经济性状的比较结果显示,长江中游鳜鱼养殖群体的体长和体高日增长率均比广东鳜鱼养殖群体高。采用特异性引物对鳜鱼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得到3个地区鳜鱼线粒体DNA控制区的全序列(830~834bp)。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鳜鱼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广东鳜鱼养殖群体高。因此,与广东鳜鱼养殖群体相比,长江中游群体具有更高的养殖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
余锐梁旭方易提林张进骆小年王乾
关键词:鳜鱼经济性状相关系数MTDNA
丝尾鳠(Mystus nemurus)生物学、染色体核型、同工酶、胚胎发育及其繁育技术的研究
本文以丝尾鱯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丝尾鱯的生物学、染色体核型分析、乳酸脱氢酶(LDH)、胚胎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人工繁殖的研究。   实验以丝尾鳠(红)肾细胞为材料,采用体内注射PHA短期培养法,通过体内注射植物血球...
骆小年
文献传递
斑鳜养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又名石鳜、岩鳜、鳌花、花鲫子,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肌间刺,素有“淡水石斑”之美誉,深受国内及韩国、新加坡等地消费者欢迎,是我国重要淡水出口创汇鱼类之一。
骆小年梁旭方周怡袁勇超易提林田昌绪杨敏张进
关键词:斑鳜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人工养殖
斑鳜水库网箱人工繁育与胚胎发育被引量:4
2014年
充分利用水库资源及网箱优势,结合斑鳜繁育生物学特性,在水库网箱上成功批量繁育斑鳜鱼苗,为斑鳜人工繁育开辟一条新途径。2012年5月~2013年7月在辽宁省宽甸县景波水产品养殖场共进行了6批次繁育试验,共计催产亲鱼146组,平均催产率84%,获卵320万粒,平均受精率65%,平均孵化率80%,获水花鱼苗180万尾,利用水库网箱孵化鲤鱼苗配套提供饵料,繁殖了鲤水花11亿尾,共培育斑鳜夏花鱼苗40万尾(平均全长3.1cm),平均2750尾鲤鱼苗培育一尾斑鳜苗,培育前3d斑鳜全长日增长0.54mm,3d后全长日增长约1mm。水温19℃~22℃,显微摄影观察斑鳜胚胎发育时序和特点,受精卵140h7min破膜,胚胎发育划分为6个阶段25时期,提出在斑鳜产卵后配套饵料鱼亲鱼注射催产时间公式:t=t1-t2-t3;(t1:斑鳜胚胎发育时间;t2:饵料鱼胚胎发育时间;t3:饵料鱼亲鱼效应时间)。
骆小年梁旭方易提林田昌绪杨敏方刘窦亚琪时景波
关键词:斑鳜水库网箱胚胎发育
翘嘴鳜不同月龄性状的主成分与判别分析被引量:16
2014年
为研究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早期阶段形态性状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特征,并判定其最佳生长季节体格与月龄的关系,采用主成分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2~6月龄翘嘴鳜的全长、体长、体高、头长、眼径、尾长、尾柄长、尾柄高和体质量等9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鳜各月龄各性状间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各月龄体质量、全长、体长和体高之间显著相关,眼径与其他性状的相关系数均较小;各月龄第一主成分始终指向翘嘴鳜的生长发育情况,第二主成分有所不同,2~4月龄指向眼睛发育情况,5和6月龄分别指向头部发育和尾部发育情况。通过建立判别式来判断错过最佳生长季节翘嘴鳜的体格与大小相符的月龄,判别结果表明,总的判别准确率为98.87%。翘嘴鳜早期阶段的体长(L)–体质量(W)关系式为: W=2.58×10–2L2.9985(R2=0.994),表明翘嘴鳜早期生长属于等速生长。本研究证明了体质量、体长和体高是影响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最重要的性状指标,建立了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的判别式,发现了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为等速生长,为翘嘴鳜早期生长阶段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理想的测量指标。
窦亚琪梁旭方易提林张进田昌绪骆小年孙龙芳
关键词:翘嘴鳜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
翘嘴鳜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9
2013年
对不同月龄的3个翘嘴鳜群体体质量、全长、体长、体高、头长、眼径、尾长、尾柄长和尾柄高等9个形态性状进行测定,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9个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鳜测量形态性状与体质量间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全长和体高等对体质量的回归系数在3个群体中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分别建立3个群体不同月龄的回归方程。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形态后,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全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随着月龄的增加有减小的趋势;全长和体高的综合决定系数变化不大,说明全长和体高是影响翘嘴鳜早期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
张进梁旭方郭小泽易提林窦亚琪王乾骆小年
关键词:翘嘴鳜体质量形态性状通径分析
早期分级筛选对加州鲈和乌斑(乌鳢♀×斑鳢♂)生长、成活率及水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解早期分级筛选对加州鲈和乌斑的生长及水质影响,用网箱将加州鲈(3.15±0.12 cm)和乌斑鱼苗(1.59±0.08 cm)3次分级培养,每次分级将试验鱼按规格大小分成3个密度培养7 d。结果发现,经过21 d的分级培养,两种鱼体质量和全长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乌斑成活率随着分级培养显著提高。加州鲈和乌斑的整齐度随分级显著提高,体长变异系数平均值却随分级下降,并且差异显著。经过分级培育,饲养水体中氨氮、总氮和亚硝酸水平显著升高,总磷指标也随分级升高,并且差异显著。结果表明,早期分级培养有助于提高加州鲈和乌斑鱼体规格齐整性,并让乌斑的成活率提高21.92%,但对加州鲈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孙龙芳梁旭方黄威方刘易提林骆小年李姣余德光谢骏白俊杰
关键词:加州鲈存活率水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