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朝勇
- 作品数:18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弥罗斯对话”的正义难题
- 2010年
-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修昔底德《战争志》所记述的"弥罗斯对话"一直是个众说纷纭的政治议题。本文详细阐释这场"对话"所呈现的正义诉求与公平、安全、利益、希望和羞耻的多重纠葛;认为弥罗斯人所代表的斯巴达式"神圣"信仰与雅典式"人的自然"信念之间的对峙达至一个最高点,而雅典人在国际政治中始终是"自然之必然"的践履者。
- 魏朝勇
- 关键词:正义神圣
- 西西里远征之后的叙事策略与政治--修昔底德《战争志》第8卷释义被引量:1
- 2008年
- "演说"是修昔底德《战争志》最突出的叙事法则,也是雅典民主政制的象征,但是《战争志》惟独第8卷不见"演说"。文章根据修昔底德的叙事策略,阐明"演说"的缺席意味着雅典政治品性在西西里远征失败后已演变成斯巴达式的"审慎"和"畏惧",并进而论述阿尔克比亚德的"恢复"、雅典式的"审慎"和"最佳政体"的关联。
- 魏朝勇
- 关键词:演说审慎畏惧
- 尼采的“悲剧之死”与乡愁诗学
- 2012年
- 《悲剧的诞生》最引人瞩目的部分是"悲剧之死"的断言。在尼采看来,欧里庇得斯悲剧在"歌队"、"观众"和"进场"上的变革,背离了体现"狄奥尼索斯精神"的真正悲剧,导致了古希腊悲剧的死亡。尼采把这一现象最终归咎为"苏格拉底主义",它不仅催生了欧里庇得斯式"希腊欢乐",也与西方现代启蒙密切相关。于是"狄奥尼索斯精神"成了尼采的"乡愁",用以对抗西方古今启蒙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的诞生》乃是"后现代"的开山之作,但"后现代主义者"往往不能正视尼采的"乡愁"。实际上,尼采的乡愁诗学始终以"生命意志"和"永恒回归"抵抗西方古今启蒙时代的颓废与庸俗。
- 魏朝勇
- 关键词:欧里庇得斯乡愁
- 《新中国未来记》的历史观念及其政治伦理被引量:8
- 2006年
- 求“新”是梁启超政治伦理的根本动因。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梁启超以对“未来”“新中国”的政治想象,开启了迈向“世界历史”的现世进步观念和民族国家的政治伦理;由于“法律下的自由”、“无戒律的自由”与民族主义的多重纠葛,梁启超最终无法预想通向未来的道路,但他仍然确立了中国政治现代性的基本身位。
- 魏朝勇
- 关键词:世界历史民族主义
- 人的骄傲与人的限度——索福克勒斯忒拜剧中三组“合唱歌”释义
- 2011年
- 索福克勒斯忒拜剧中《安提戈涅》的"第一合唱歌"、《俄狄浦斯王》的"第二合唱歌"及《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的"第三合唱歌",分别表达了"奇异的人"应当遵奉神圣正义和人世法律,人的骄傲应当服膺于虔敬,人的限度关联节制和审慎等议题。从整体上看,这三组"合唱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人"的咏唱,呈现了古希腊箴言"认识你自己"和"勿过度"的伦理奥义。
- 魏朝勇
- 通向“存在”与“神圣”──海德格尔关于“诗”和“诗人”的界说被引量:3
- 2001年
- 该文遵循现象学阐释学原则,面对海德格尔思想文本自身,解读海德格尔诗学言论的意旨。作者认为,海德格尔界说“诗的本质”乃存在之创建、通向存在之近处和神圣,以及界说“诗人的使命”在于道说神圣、还乡和期待上帝,都表达了对现代主体形而上学所导致的“贫困时代”中人的生存状况的思考,指示着对人的本真存在的切问,体现了海德格尔“反主体形而上学”之思的一致性。
- 魏朝勇
- 关键词:主体形而上学诗人
- 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与柏拉图式“哲学生活”
- 2010年
- 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揭示了雅典帝国领导者否定一种"只关心自己事务"或"不关心政治"的生活态度,展现了雅典的"行动哲学"和正义立场。而柏拉图式"哲学生活"则表明,在任何一个类型的政制中,由于缺乏正义可言,真正的哲人只好选择过一种"只关心自己事务"的私人生活。
- 魏朝勇
- 关键词:政治生活正义
- 革命、暴力与正义——蒋光慈文学世界中的政治想象被引量:9
- 2006年
- 本文通过对蒋光慈文学文本的叙事分析,解读了蒋光慈关于革命与暴力的政治想象。本文认为,蒋光慈以一种阶级自我预设的道义绝对优越,诉求革命与暴力的正当性,其结果却让革命的正义陷入了悖谬或虚诞。
- 魏朝勇
- 关键词:蒋光慈文学世界暴力正义叙事分析
- 俄狄浦斯的命运与城邦的信靠被引量:2
- 2011年
- 从《俄狄浦斯王》到《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俄狄浦斯的命运呈现了理性对抗虔敬、理性向虔敬转化的轨迹。索福克勒斯正是借助俄狄浦斯的故事告诫城邦的统治者,必须同时面对并接受人的必死和人的虔敬,并在城邦的政治生活中审慎地处理自然与神圣、理性与虔敬之间的关系。
- 魏朝勇
- 关键词:俄狄浦斯虔敬
- 修辞的意味:晚清政治小说中的“寓言”和“演说”
- 2012年
- "寓言"属于喻指性修辞,"演说"属于说服性修辞。以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为代表的"立宪运动小说"和以陈天华《狮子吼》为代表的"种族革命小说",虽然作为"政治小说"表现出殊为不同的政治目标,却共享了"寓言"和"演说"的修辞方式,托寄着攸关当时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辩难。
- 魏朝勇
- 关键词:晚清政治小说寓言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