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品
- 作品数:8 被引量:81H指数:5
- 供职机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 浙江余杭钵衣山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8
- 2002年
- 钵衣山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安溪村(原余杭市安溪镇)北约1公里,在天目山余脉东山的南侧坡地,海拔12~15米,由北往南倾斜。遗址位于良渚遗址群的北部,往东约600米是瑶山遗址(图一)。 1989年9~10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 丁品
- 关键词:遗址发掘简报
- 几种古代黑陶工艺的科技检测与分析
- 2022年
- 黑陶是中国古代主要陶系之一。新石器中期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就出土有夹炭黑陶和夹砂黑陶(公元前4360~前3360年);同期或稍晚些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出现了夹砂黑陶和泥质黑陶;到新石器晚期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和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选料做工都很精致的黑陶[1]。黑陶按质地可分为夹砂、夹炭、泥质和细泥等类型,其中以龙山文化的薄胎细泥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2]。这时期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广泛采用了“轮制”技术,特别是“快轮”技术,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装饰[3]。
- 郁永彬崔剑锋张伟向光华丁品
- 关键词:屈家岭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 中国长江下游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水稻耕作的水资源管理及农业集约化被引量:3
- 2015年
- 加强水稻耕作的水资源管理及相关土地的利用需要增加劳力投入来改变当地的景观。在发掘长江下游茅山遗址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稻田时,应用地质考古调查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关键时期的水资源管理、农业集约化、环境变迁和社会发展之间变化关系的详细信息。
- 庄奕杰(著/校)丁品Charles French宿凯(译)靳桂云(译)
- 关键词:水稻水资源集约化耕作
-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简报被引量:27
- 2010年
- 2005年3~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州博物馆联合对钱山漾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达1400平方米。此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即钱山漾一期文化遗存和钱山漾二期文化遗存,出土遗物较为丰富,主要为陶器、石器,还有部分玉器、骨器等。钱山漾一期文化的年代为距今4400~4200年,钱山漾二期文化的年代为距今4100~3900年。钱山漾一、二期文化填补了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的缺环,从而使太湖地区古文化的发展序列更趋完整。
- 丁品
-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考古发掘
- 浙江余杭茅山遗址古稻田耕作遗迹研究被引量:33
- 2014年
- 通过大范围、多地点的钻孔调查,在浙江余杭茅山居住遗址周围发现了大面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耕作遗迹。基于土壤的植物种子和硅酸体分析,对古稻田生态进行了复原,对当时稻田生产力水平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显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稻田土壤中除了稻谷遗存,还发现有27种其他植物种实遗存,呈现出湿地稻作的农田植被生态景观。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植物种子库密度分别为5400粒/m^2和17138粒/m^2,比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土壤中的密度明显减少,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作农耕技术和管理水平有较大的进步。在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植物群落中,多年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8.18%和61.54%,水生、湿生植物种群分别占63.64%和65.38%。稻田土壤中高密度的炭屑以及以多年生和水生、湿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构成表明没有深耕的火耕水耨可能是当时农田的主要耕作方式。良渚文化晚期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稻田土壤水稻硅酸体密度很高,分别为47000粒/g和42000粒/g,平均达44000粒/g。根据硅酸体与稻谷重量的关系,初步估算茅山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kg/亩,比该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稻田生产力有显著的提高。
- 郑云飞陈旭高丁品
- 关键词:农田生态耕作方式土地生产力
- 良渚文化晚期侧扁足鼎及相关问题
- 2022年
- 环太湖地区的侧扁足鼎最早出现于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中期一度在环太湖核心区消失,后又在本地传承和钱塘江流域因素的影响下,于良渚文化晚期重新出现并逐渐流行。良渚文化晚期侧扁足鼎的发展过程经历了数量逐渐增加的“量变”和最终取代T形足鼎的“质变”两个阶段。从文化面貌看“,质变”后形成的以侧扁足鼎为代表的一类新遗存应该属于钱山漾文化早期遗存。
- 李娜丁品
-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带来的新思考被引量:9
- 2006年
- 丁品
-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博物馆
- 浙江桐乡新地里遗址发掘简报被引量:10
- 2005年
- 新地里遗址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留良乡湾里村。2001年3月-2002年1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乡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考古队,对新地里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500余平方米,揭示了一处良渚文化高上台的背建和使用过程,清理良渚文化墓葬140座,还发掘了灰坑、灰沟、井、祭祀坑、红烧土建筑遗迹等良渚文化遗迹,出土有陶、石、玉、骨、牙、木等各类质料的良渚文化遗物1800余件(组)。新地里遗址所在的嘉兴地区是良渚时期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在良渚文化的演进历程和文化面貌上,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蒋卫东丁品丁品朱宏中
- 关键词:遗址发掘简报玉琮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