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家熙

作品数:19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成像
  • 7篇磁共振
  • 5篇扩散
  • 5篇磁共振成像
  • 4篇扩散加权
  • 4篇扩散加权成像
  • 4篇加权成像
  • 4篇病变
  • 3篇性病
  • 3篇图像
  • 3篇图像质量
  • 3篇弥散
  • 3篇孤立性病变
  • 3篇MRI
  • 2篇张量成像
  • 2篇脂肪抑制
  • 2篇体素
  • 2篇肺癌
  • 2篇DWI
  • 2篇不相干

机构

  • 16篇广州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北京交通大学
  • 1篇广州市番禺区...
  • 1篇东莞市人民医...

作者

  • 19篇俞家熙
  • 12篇李新春
  • 7篇何建勋
  • 6篇万齐
  • 6篇宋玉全
  • 4篇钟志伟
  • 4篇孙翀鹏
  • 4篇陈智杰
  • 3篇黄奋尧
  • 3篇周润婷
  • 3篇邹乔
  • 3篇方鸣
  • 3篇雷强
  • 2篇赵康艳
  • 2篇邓颖诗
  • 1篇陈小燕
  • 1篇林海波
  • 1篇陈淮
  • 1篇雷永霞
  • 1篇肖文霞

传媒

  • 4篇广州医科大学...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实用医学影像...
  • 2篇现代医院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5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0T MRI胸椎扫描中联合线圈单元开放对图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联合线圈单元开放方法在3.0T MRI胸椎扫描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筛选最佳扫描方案。方法:应用3.0T MR机联合线圈(NV线圈及SPINE线圈)对20例患者行胸椎扫描,分别获得不同线圈单元开放的T1WI压脂增强(SPIR)序列图像,测量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度噪声(CNR),比较其图像质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0例中使用NV线圈开放NPC单元结合SPINE线圈开放ABC单元(即NPC-ABC,A组)图像的SNR-Ⅰ(上段胸椎)及CNR-Ⅰ均高于使用NV线圈开放PC单元结合SPINE线圈开放ABCD单元(即PC-ABCD,B组),SNR-Ⅰ分别为70.11±5.38和16.37±4.76(P<0.05),CNR-Ⅰ分别为15.11±4.62和7.90±4.48,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PC-ABC与PC-ABCD的SNR-Ⅱ(即中段胸椎)及NPC-ABC与PC-ABCD的SNR-Ⅲ(即下段胸椎)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序列上段胸椎图像的主观评分为3.6±0.4,B组为2.7±0.5。结论:使用NV线圈开放NPC单元结合SPINE线圈开放ABC单元得出的上段胸椎图像质量最好,可作为常规扫描方案。
俞家熙李新春何建勋孙翀鹏钟志伟周润婷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线圈胸椎信噪比
胸部X线摄影照射野内外辐射剂量的探讨
2015年
目的探讨胸部X线摄影照射野内外的辐射剂量。方法 1剂量仪探头放置:在常规胸部摄影中,将剂量仪探头分别放置于探测板右上方照射野内1 cm处和照射野外1 cm处,用透明胶固定。2对照组(探头在照射野内):在常规胸部正侧位摄影中,记录每次曝光的电流、照射野内探头探测相对应的吸收剂量、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3实验组(探头在照射野外):在常规胸部正侧位摄影中,记录每次曝光的电流、照射野外探头探测相对应的吸收剂量、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4统计学方法:分别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正侧位电流、剂量仪吸收剂量、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的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正侧位电流、剂量仪吸收剂量、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当P>0.0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探头在照射野内)正侧位摄影电流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1±0.8,7±4,实验组(探头在射野外)正侧位摄影电流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2±0.7,8±4;对照组正侧位剂量仪吸收剂量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89.4±33.7,237.6±106.6;实验组正侧位剂量仪吸收剂量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2±0.6,4.0±2.1;对照组正侧位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03±61,503±263;实验组正侧位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210±48,512±232;对两者电流、剂量仪吸收剂量、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t值分别为正位电流0.355,侧位电流0.085,正位剂量仪吸收剂量-23.694,侧位剂量仪吸收剂量-20.076;正位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0.729,侧位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0.224。P值分别为正位电流0.723,侧位电流0.932;正位剂量仪吸收剂量0.001,侧位剂量仪吸收剂量0.001;正位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0.467,侧位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0.823。正侧位m As、正侧位影像上显示的吸收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
黄奋尧俞家熙陈智杰方鸣宋玉全
关键词:照射野
左旋氨氯地平干预伴高血压2型糖尿病肾病的弥散加权成像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测技术,评估左旋氨氯地平干预对伴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损伤保护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5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伴高血压2型糖尿病肾病(III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左旋氨氯地平组,n=26)及B组(氨氯地平组,n=24),两组在继续服用常规治疗剂量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s)类药物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左旋氨氯地平(2.5mgqd)或氨氯地平(5mgqd)干预24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DWI检测的肾实质表观弥散系数(ADC)的差异,以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等的变化;每4周随访患者服药情况,同时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干预24周的结果显示,两组sCr、CysC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UAER、SBP及DBP较基线显著下降[42.5(25.3—91.0)Ug/minVS49.2(29.7—96.8)Ug/min,(112.6±6.4)mmHgvs(135.3±7.6)mmHg,(71.4±10.7)mmHgVS(80.3±11.6)mmHg,P〈0.05],ADC则较基线显著上升[(2.45±0.12)vs(2.17±0.09),P〈0.05]。B组DBP及UAER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较基线显著下降[(121.5±11.6)mmHgvS(134.8±9.2)mmHg,P〈0.05],ADC较基线显著上升[(2.28±0.15)vs(2.14±0.09),P〈0.05],但其干预后SBP的下降幅度(△SBP)及ADC的上升幅度(AADC)均显著性低于A组(P=0.02,0.01);A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4%vs41.7%,X2=4.27,P=0.0387)。结论对于伴高血压的2型糖尿病肾病(III期)患者,在ARB的基础上联用左旋氨氯地平,与联用氨氯地平比较,前者可能具有更佳的全面降低血压、减少尿白蛋白排泄�
陈小燕陈燕珊李新春肖文霞赵康艳俞家熙
关键词:氨氯地平高血压并发症糖尿病肾病并发症
3.0T MRI颈部增强扫描中SPIR序列脂肪抑制力度参数设置的不同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俞家熙宋玉全李新春
肺孤立性实性病变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弥散成像、MR动态增强与病理相关性研究
目的:  本研究前瞻性对肺孤立性实性病变进行常规扩散加权成像(Diffus io n-Weighted Imaging,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Incoherent motionDiff...
俞家熙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
文献传递
肺孤立性实性病变的MRI扩散成像与MSCT诊断价值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将肺孤立性实性病变的MRI扩散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与MSCT诊断价值进行比较,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肺孤立性病变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胸部CT发现肺孤立性病变的患者38例,周围型肺癌组30例,感染性肉芽肿组8例,均经过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所有病人术前或治疗前1周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及DWI扫描,b值为0、600 s/mm2,测量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获得ADC诊断的最佳阈值,并对CT及MRI诊断准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CT诊断正确33例(86.84%);30例周围型肺癌的ADC值为(1.15±0.13)×10-3mm2/s,8例感染性肉芽肿的ADC值为1.45×10-3±0.20mm2/s。b值为600s/mm2时ADC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17,鉴别周围型肺癌及肉芽肿最佳ADC阈值为1.35×10-3mm2/s,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7%和75.0%。ADC值诊断准确30例(78.95%),ADC结合MRI平扫诊断准确32例(84.21%),CT与MR两者之间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值>0.05)。结论 ADC值结合MRI平扫能对肺周围型肺癌及感染性肉芽肿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可作为肺部孤立性病变良恶性鉴别的有效补充手段。
俞家熙雷永霞彭亚辉万齐邹乔孙翀鹏何建勋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周围型肺癌
心膈角区中脂肪抑制技术的优选
2024年
目的:比较STIR技术与SPAIR技术在心膈角区的脂肪抑制效能,探讨STIR技术在心膈角区中脂肪与积液鉴别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3.0T MRI对30例患者进行心膈角区成像扫描。测量并比较STIR序列及SPAIR序列图像的信噪比,心膈角脂肪抑制的效率,主观评分及一致性分析。结果:STIR序列的信噪比为550.05±260.74,SPAIR序列的信噪比为625.31±466.3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441)。STIR序列心膈角区脂肪全部抑制,诊断效能100%(30/30),SPAIR序列22例心膈角区脂肪无法抑制,诊断效能27%(8/30)。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良好,STIR组Kappa值为0.739,一致性良好,SPAIR组Kappa值为0.756,一致性良好。30例STIR序列中脂肪抑制均有效,主观评分为2.18±0.39,SPAIR序列主观评分为2.00±0.78,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结论:STIR序列在心膈角脂肪抑制的效率较好,诊断效能及主观评分较SPAIR序列高,能准确反映心膈角区的真实组织形态,更有利于对该区域病变的准确诊断,对心膈角区中脂肪与积液鉴别诊断提供一定帮助。
陈智杰李新春俞家熙
关键词:脂肪抑制
胸部立位X线摄影防护装置的防护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胸部立位X线摄影防护装置的防护效果。方法:设计与探测板联动的防护装置用于防护颈部和腹部,通过比较防护装置使用前后的胸部正侧位摄影条件和剂量仪数据,评价该防护装置的防护效果。结果:实验组(使用防护装置,50例)正侧位摄影均值(1.627 0±0.309 8)m As,(3.629 8±1.426 8)m As;对照组(未使用防护装置,50例)正侧位摄影均值为(1.658 0±0.374 2)m As,(3.680 0±1.252 1)m As。实验组正侧位探测剂量均值为(376.151 4±96.532 5)n Gy,(735.884 2±272.807 7)n Gy;对照组正侧位探测剂量均值为(506.926 0±180.591 2)n Gy,(1 178.916 0±535.254 9)n Gy。两组正侧位摄影条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立位X线摄影防护装置的使用可有效减低防护部位的辐射剂量。
黄奋尧俞家熙陈智杰方鸣宋玉全
关键词:胸部摄影防护装置
肺部孤立性实性病变的磁共振DWI技术优选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比较快速自旋回波扩散加权成像(TSE-DWI)与平面回波(EPI)DWI对肺部孤立性实性病灶的成像质量,探讨TSE-DWI在肺部孤立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肺孤立性实性病变患者分别行TSE-DWI及EPI-DWI扫描(b=600s/mm^2),测量并比较两个序列图像上病灶的信噪比、病灶及脊髓的ADC值、变形率、成像效率及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结果:TSE-DWI序列的病灶成像效率为100%(40/40);EPI-DWI的成像效率为90%(36/40),4例病灶的图像变形严重,无法测量其ADC值。TSE-DWI序列上脊髓的ADC值高于EPI-DWI序列(P<0.01)。病灶在TSE-DWI上的ADC值高于EPI-DWI序列(P=0.007)。病灶在TSE-DWI上的变形率明显低于EPI-DWI序列(P<0.01)。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TSE-DWI序列中39例为3分、1例为2分,EPI序列中主观评分19例为3分、17例为2分、4例为1分(图像变形无法测量),两组间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TSE-DWI的病灶变形率、成像效率及主观评分均较EPI-DWI序列高,可作为胸部孤立性病变的常规扫描序列。
俞家熙李新春雷强万齐王宇泽胡剑锋
关键词: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
对比剂浓度与DynaCT影像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2015年
目的探讨对比剂浓度对DynaCT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实验一组:选用内径3mm的塑料管,在管内充盈不同浓度的对比剂进行DynaCT摄影,评价不同浓度对比剂对影像质量的干扰程度。实验二组:分别选用不同内径的塑料管,在管内分两组各充盈浓度200mg/m L、100mg/m L的对比剂,并进行DynaCT摄影,评价不同管径时对比剂对影像质量的干扰程度。结果 (1)对比剂浓度越大,对DynaCT影像的干扰越严重,随着浓度的降低,干扰逐渐减少,当对比剂浓度为100mg/m L时,干扰基本消失。(2)对比剂浓度一定时,管径越大,干扰越严重。结论在DynaCT摄影中,应根据目标血管管径的大小,选用不同浓度的对比剂,以减少对比剂对DynaCT影像质量的影响,目标血管大多在3mm以下时,对比剂浓度应选择不高于100mg/m L。
黄奋尧俞家熙陈智杰方鸣宋玉全
关键词:DYNACT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