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峰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NBI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 目的探讨 NBI 在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普通放大胃镜及 NBI 检查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比较其诊断价值,分析上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 NBI 表现。结果普通放大胃镜不易观察到食管上皮内血管...
- 彭贵勇姜晓燕冯晓峰
- 文献传递
- 55例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对术前胃镜发现、术后病理证实的55例早期食管癌进行统计,分析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表现、肿瘤分化程度、淋巴转移与浸润深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面扩散生长型、腔内生长型高度<5mm、双向生长型高度<2mm及壁内生长型深度<0.5mm提示黏膜内癌。腔内生长型高度≥5mm、壁内生长型高度≥0.5mm、双向生长型高度≥2mm及混合生长型提示黏膜下癌。肿瘤分化程度与浸润深度呈负相关。4例淋巴结转移及2例淋巴管癌栓,其中1例为黏膜癌。5例为黏膜下层癌,原位癌均未发生转移。结论:内镜下表现与浸润深度有密切关系,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则越易向深层浸润,浸润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 冯晓峰彭贵勇姜晓燕唐珺
-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临床病理
- 鉴别食管早期癌浸润深度的内镜分型初探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研究新的内镜分型鉴别食管早期癌黏膜内及黏膜下浸润的价值。方法对早期食管癌进行卢戈液及亚甲蓝染色,用普通胃镜根据病灶的生长方式、隆起高度、凹陷深度分为以下5种类型:表面扩散生长型、腔内生长型、壁内生长型、双向生长型及混合生长型。病灶经黏膜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检查证实其浸润深度。比较44例食管黏膜内癌及34例食管黏膜下癌病灶的内镜分型特点与浸润深度的关系。结果以表面扩散生长型、腔内生长型高度〈5mm、双向生长型高度〈2mm及壁内生长型深度〈0.5mm提示黏膜内癌,其特异性为89.1%(41/46),敏感性为93.2%(41/44);以腔内生长型高度I〉5mm、双向生长型高度I〉2mm、壁内生长型深度/〉0.5mm及混合生长型提示黏膜下癌,其特异性为90.6%(29/32),敏感性为85.3%(29/34)。内镜分型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准确性为89.7%(70/78)。结论该内镜分型可较准确地鉴别早期食管癌黏膜内及黏膜下浸润,对指导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有重要的价值。
- 彭贵勇冯晓峰姜晓燕房殿春李向红唐郡孙永刚
- 关键词:食管癌内窥镜检查
- 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在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5例患者采用普通胃镜及胃镜NBI检查食管,病灶取病理活检,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者进入本研究,比较普通胃镜及胃镜NBI对食管癌及中重度异型增生的诊断价值,分析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NBI表现。结果普通放大胃镜不易观察到食管上皮内血管,NBI观察食管黏膜呈淡青色,放大观察可清楚地观察到茶色的食管上皮内血管及青色的深层血管。NBI观察早期食管癌及异型增生病灶呈茶色,病灶处深层血管不能显示。5例中重度异型增生及2例m1癌病灶的上皮乳头内血管环(IPCL)均表现为IPCL-TypeⅣ-1型改变,2例m2癌为IPCL-TypeⅣ-2型改变;3例m3及1例sml癌为IPCL-TypeⅣ-3型改变;3例sm2及8例进展期癌为IPCL-TypeⅣ-4型改变。结论NBI可观察食管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改变,较普通胃镜更易发现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病灶。
- 彭贵勇冯晓峰姜晓燕
- 关键词:食管癌内窥镜检查窄带成像技术
- 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技术进展被引量:3
- 2009年
- 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高。早期胃癌综合治疗5年生存率为90%~100%,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10%。而胃癌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诊断比较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因此,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前内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本文将对早期胃癌的内镜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冯晓峰彭贵勇
-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诊断晚期患者癌发病率
- 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浸润深度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内镜下分型根据病灶的立体形态与浸润深度总结其生长特性分为5种类型:(1)表面扩散生长型:为大片或连续片状黏膜发红、颗粒不平,癌细胞主要在黏膜表面扩散生长,根据病灶大小分为小...
- 冯晓峰彭贵勇唐珺姜晓燕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