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龙
- 作品数:24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核科学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 光调控的偶氮染料掺杂聚合物分散液晶微管随机激光器(英文)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优化液晶类微管激光器的性能,本文研究了偶氮染料掺杂聚合物分散液晶微管激光器出射激光的性能及光控性。通过在不同纤芯直径的玻璃毛细管中制备掺杂偶氮染料的PDLC,并分别测量这些样品的随机激光阈值。增加紫外线照射强度,测量随机激光的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芯径毛细管样品(100μm,300μm,500μm)的随机激光阈值测量为11.8μJ/脉冲,8.6μJ/脉冲和13.2μJ/脉冲。实验结果还表明,随着紫外线照射强度的增加(从0mW/cm2增加到150mW/cm^2),随机激光强度逐渐减小,光谱的半高宽变宽。随机激光在光学调谐过程中在不同偏振方向的紫外光束下显示出相似的特性。该工作验证了在圆柱形约束结构中制造微型激光器件的可能性,并扩展了PDLC的应用范围。
- 王东硕陈茂洲戴海涛罗丹张晓东刘昌龙
- 关键词:染料激光器多次散射
- 纳米颗粒掺杂的聚合物稳定液晶微管随机激光器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18年
- 为了优化液晶类微管激光器的性能,拓展其应用领域,本文研究了银纳米颗粒和氧化锌纳米颗粒对染料掺杂聚合物稳定液晶微管激光器出射激光的影响。通过掺杂不同浓度的银纳米颗粒和氧化锌纳米颗粒在聚合物稳定液晶的微管随机激光器中,探究其对微管激光器出射激光特征的影响,并对比两种纳米颗粒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在聚合物稳定液晶微管激光器中掺入0.1%的银纳米颗粒后,随机激光出射强度增强,其激光阈值从23.2μJ/pulse减小至10.9μJ/pulse。当氧化锌纳米颗粒的掺杂浓度达到1.0%时,在随机激光出射强度增加的同时,激光出射阈值会减小至21.2μJ/pulse。然而,过量纳米颗粒的掺杂均会造成随机激光出射光强的降低和激光阈值的增加,其原因在于纳米颗粒团簇的产生,降低了纳米颗粒的散射作用。实验结果还表明,银纳米颗粒掺杂对微管激光器性能的提升明显优于氧化锌,这归因于银纳米颗粒所引发的局域表面等离共振效应会增强其散射作用。通过掺杂纳米颗粒,微管随机激光器的性能得到了提升,为其在通讯、加密以及液晶显示等领域奠定了基础。
- 陈茂洲戴海涛罗丹张晓东刘昌龙
- 关键词:染料激光器液晶
- Ti离子注入SiO_2合成TiO_2纳米颗粒及其光学性质
- 2016年
- 将105 keV的Ti离子注入到SiO_2玻璃至1×10^(17)、2×10^(17) cm^(-2),并在氧气气氛下进行热处理,借助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掠入射X射线衍射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多种测试仪器,详细研究了Ti O2纳米颗粒的形成、结构、分布及其光吸收和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高注量Ti离子注入结合氧气气氛热处理可以在SiO_2基底中形成TiO_2纳米颗粒,并以金红石相为主。合成的TiO_2纳米颗粒的形貌明显依赖于离子的注量,随离子注量增加,形状不规则且分散排列的TiO_2纳米颗粒会转变成尺寸较为均匀、分布致密的纳米颗粒,进而形成了TiO_2类颗粒膜结构。另外,光催化降解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纳米颗粒对罗丹明B溶液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
- 刘晓雨穆晓宇贾光一刘昌龙
- 关键词:离子注入TIO2纳米颗粒热退火
- B和H离子顺次注入单晶Si引起的缺陷及其热演变(英文)
- 2013年
- 室温下将130 keV,5×1014cm 2B离子和55 keV,1×1016cm 2H离子单独或顺次注入到单晶Si中,采用横截面试样透射电子显微镜(XTEM)和慢正电子湮没技术(SPAT)研究了离子注入引起的微观缺陷的产生及其热演变。XTEM观测结果显示,B和H离子顺次注入到单晶Si可有效减少(111)取向的H板层缺陷,并促进了(100)取向的H板层缺陷的择优生长。SPAT观测结果显示,在顺次注入的样品中,B离子平均射程处保留了大量的空位型缺陷。以上结果表明,B离子本身及B离子注入所产生的空位型缺陷对板层缺陷的生长起到了促进作用。
- 张蓓张鹏王军朱飞曹兴忠王宝义刘昌龙
- 关键词:XTEMSPAT
- 液晶Lieb晶格衍射偏振特性分析
- 2024年
- Lieb晶格是被研究较多具有平带特性的完整晶格结构之一。本文基于液晶光控取向技术制备了Lieb晶格,通过改变曝光的偏振方向,构建了晶格位点内液晶为90°扭曲(TN)取向、图案外为均匀(PA)取向的液晶Lieb晶格结构。测量了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不同入射方案的液晶Lieb晶格的衍射特性。通过偏振测试仪测试了在不同外加电场作用下的多个衍射级次的偏振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施加电压时衍射图样中衍射光斑的级次增多;随电压升高到约2.5 VPP,液晶Lieb晶格结构的衍射效果变差,除了零阶衍射光斑,各衍射级次衍射光斑强度达到最弱;增加电压至4 VPP,各级次衍射光斑强度逐渐增强,衍射图案逐渐清晰。在改变电压的过程中,各种入射情况的不同阶次衍射光的偏振态也在逐渐改变,一阶衍射光在1~3 VPP之间有+45°线偏振光、-45°线偏振光、右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等特殊偏振态出现。本文提出的液晶Lieb晶格具有易调控、易制备等特性,通过调控施加在液晶上的电压,可以实现衍射级次偏振态的动态调控,为光场调控提供了新的方式。
- 曹雅娴戴海涛刘迎高美妮付宜铠刘昌龙郝希晨王雨涵陈贞达王若同姚不已冯守中
- 关键词:光控取向外加电场偏振衍射图样
- Cu和Zn离子注入SiO_2中形成Cu-Zn合金纳米颗粒及其光学性能
- 2016年
- 将100 keV,剂量为5×10^(16)/cm^2的Cu离子和65 keV,剂量为5×10^(16)/cm^2的Zn离子单独或顺次注入到无定形SiO_2中,并在氮气中热处理,研究了Cu-Zn合金纳米颗粒(NPs)的合成、热演变及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通过离子注入法将顺次注入Cu和Zn离子的样品在注入态形成了Cu-Zn合金NPs,并在520 nm附近产生了表面等离子共振(SPR)吸收峰。热处理后,合金的SPR吸收峰增强并蓝移;直至800℃时,Cu-Zn合金才分解。Cu-Zn合金NPs能够在700℃稳定存在,同时具有很好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 任兵刘昌龙
- 关键词:离子注入热稳定性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 Si离子注入和H等离子体处理对单晶Si中空腔生长的影响研究
- 2004年
- 室温下首先采用 16 0keVHe离子注入单晶Si样品到剂量 5× 10 16 ions/cm2 ,部分样品再接受80keVSi离子辐照到较高的剂量 5× 10 15ions/cm2 或接受高密度H等离子体处理 .应用透射电镜观测分析了 80 0℃高温退火引起的空腔的形成形貌 .结果表明 ,附加Si离子辐照或H等离子体处理会影响Si中空腔的生长 .就Si离子附加辐照而言 ,由于辐照引入富余的间隙子型缺陷 ,因此 ,它会抑制空腔的生长 ,而高密度H等离子体处理则有助于空腔的生长 .定性地讨论了实验结果 .
- 刘昌龙E.NtsoenzokD.Alquier
- 关键词:单晶硅空腔透射电镜高能物理实验
- He和H离子联合注入单晶Si引起的表面剥落现象研究
- 室温下使用160 keV,5×1016cm-2 He离子和110 keV,1×1016cm-2 H离子对单晶Si样品进行单离子和双离子注入。采用多种观测技术研究了注入引起的Si表面损伤效应和微观缺陷的...
- 王卓刘昌龙李梦凯柳天宇吴培廖俊淇张晓东袁兵李文润
- 关键词:单晶硅集成电路离子注入技术
- 不同气氛退火对Zn离子注入SiO2中Zn及ZnO纳米颗粒的形成与演变的影响
- 利用离子注入的方法将剂量为5×1016 ions/cm2,能量为45 keV的Zn离子注入光学纯的石英(SiO2)玻璃基片中,然后在不同气氛中采用不同温度对样品进行退火以促进纳米颗粒的成核与生长。实验结果显示,...
- 申艳艳李照东张大成何伟岩刘昌龙
- 关键词:氧化锌
- 超小尺寸碳量子点在小鼠体内的辐射防护研究
- 2017年
- 目的 研究超小尺寸碳量子点(CQDs)在小鼠体内的辐射防护效果,揭示其辐射防护机制.研究机体对CQDs的免疫反应与CQDs的体内毒性.方法 给小鼠注射不同质量浓度的CQDs溶液,采用高剂量γ射线辐照构建小鼠全身辐射损伤模型,通过检测辐照后30 d内小鼠的存活率、骨髓DNA、股骨有核细胞数(BMN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评估CQDs的辐射防护效果,并探究可能的防护机制.通过检测小鼠注射CQDs前后的体质量变化、肝指数、脾指数,研究CQDs的体内毒性.结果 CQDs对于小鼠具有明显的辐射防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CQDs处理过的辐照小鼠30 d存活率从0%提高到40%.证明CQDs可有效降低辐照造成的机体造血系统损伤,提高骨髓DNA、股骨BMNC、肝和肺的SOD水平,减少MDA产生.免疫反应结果表明,CQDs的体内毒性较小,不会引发机体的排异反应.结论 CQDs在辐射防护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可为新型纳米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思路.
- 刘海霞王骏滢白雪亭刘昌龙张晓东
- 关键词:辐射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