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春玲

作品数:8 被引量:166H指数:7
供职机构:香港中文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气候
  • 5篇长江
  • 4篇气候变化
  • 4篇长江三角
  • 4篇长江三角洲
  • 2篇全新世
  • 2篇流域
  • 2篇环境变迁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面水
  • 1篇地区气候
  • 1篇灾害
  • 1篇水沙
  • 1篇水沙变化
  • 1篇太湖
  • 1篇太湖流域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 1篇气候变化趋势

机构

  • 8篇南京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奥斯陆大学
  • 1篇水利部长江水...

作者

  • 8篇刘春玲
  • 7篇张强
  • 6篇姜彤
  • 3篇许有鹏
  • 2篇朱诚
  • 1篇许崇育
  • 1篇施雅风
  • 1篇陈桂亚
  • 1篇苏布达
  • 1篇张强

传媒

  • 2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气象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年份

  • 1篇2009
  • 3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长江流域水沙周期特征及可能影响原因被引量:35
2009年
运用小波变换的方法研究了长江流域干流站(屏山站、宜昌站、大通站与汉口站)以及位于支流嘉陵江流域的北碚站近40年来月均流量与输沙率,研究认为:(1)水利工程(本文主要指水库)对下游河道输沙率的影响远远大于对流量的影响;(2)葛洲坝是低水头径流式发电站,对下游流量变化影响不大,虽然在建库初期对输沙率有一定影响,导致下游河床下切,但远未达到使输沙率固有的1年周期受到影响的程度;(3)三峡大坝的建设已经对下游输沙率产生严重影响,使其固有的1年周期消失,但三峡大坝下游河道输沙率对这种影响的响应与距三峡大坝的距离成反比,即愈往下游,输沙率受三峡大坝的影响愈小;(4)输沙率变化对水利工程影响的敏感程度受流域尺度的影响,流域尺度越大,其反应就愈迟钝,反之亦然。
张强张强陈桂亚许崇育许有鹏刘春玲
关键词:水沙变化小波变换长江流域
太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降水径流影响
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可能影响已成为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以江苏的苏锡常地区、浙江的杭嘉湖地区为两翼的太湖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最为发达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刘春玲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雨影响旱涝灾害径流模拟太湖流域
文献传递
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的环境变迁被引量:23
2004年
上海马桥遗址14C测年、环境地球化学、孢粉与环境磁学分析,结合搜集的研究区部分考古地层与自然地层分析,结果表明,7 200 aBP^5 300 aBP研究区经历一次海退过程,大面积土地裸露,为良渚时期人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该期适宜的气候使当时人类活动频繁,文化发达,出现前所未有的玉器文化。良渚文化后期气候向干冷转化,导致一次大范围的洪泛期,使良渚文化衰落。考古地层、自然洪积层以及与建湖庆丰剖面气候曲线分析表明,研究区洪泛期与气候转型期相一致。考古地层与自然地层对比研究认为,洪水事件是研究区存在多期文化断层的重要原因。
张强朱诚刘春玲姜彤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环境变化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磁学地层学
长江三角洲地区1万年以来洪水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25
2003年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埋藏古树、泥炭以及海相贝壳测年资料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下游地区1万年以来古洪水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往往也是气候转型期。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这一地貌特征使海面变化对于研究区洪水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的海面上升对长江下游河段径流的顶托作用导致河流上溯以及地面排水不畅,导致洪水发生频率加大以及洪水灾害程度的加强,以至于出现"小水大灾"的现象。长江三角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与美洲地区古洪水发生频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在大的气候变化趋势上与全球其他地区可能有着遥相关关系,既有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区域响应的特征。
张强姜彤施雅风苏布达刘春玲
关键词:洪水气候变化全新世长江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被引量:20
2004年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搜集的泥炭、贝壳砂堤、埋藏古树的测年数据 ,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点的测年资料以及海拔高程等的分析表明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与生态环境变迁有密切关系 ,表现出人类活动对环境变迁的适应。马家浜时期气候潮湿 ,地面水域扩大 ,房屋大多以干栏式为主 ,而且遗址大多分布在山坡和湖汊岸边稍高的岗地、土墩上 ;崧泽文化期湖泊沼泽比较多 ,遗址多建于河湖间高爽处 ;良渚文化时期泥炭埋藏点的分布较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少 ,而且距离湖泊较远 ,表明当时地理环境有所好转 ,适宜人类生活的空间变得更为宽广 ,遗址的分布开始分散。对古遗址高程以及埋藏古树、泥炭14 C年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高程与地面水域扩张和缩小状况相一致。同时 ,研究结果也表明影响人们居住地高低的因素较多 ,先人们的“择高而居”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部分地防止海水倒灌及台风和洪水灾害的侵害而采取的一种解决手段 ,而不是全部 。
张强刘春玲朱诚姜彤
关键词:测年全新世环境变迁地面水^14C
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突变分析被引量:45
2005年
对上海、杭州和南京 3个气象站 195 1~ 2 0 0 1气温与降水器测资料 ,利用Mann_Kendall法对 3站年均气温及年降水量序列作突变分析 ,同时利用滑动t检验以及Yamamoto法 (子序列n =10年 )对突变研究结果作进一步验证 ,结果表明 ,该区年均气温有显著升高趋势 ,且在 2 0世纪 90年代初期发生明显突变 ,而年降水量变化不显著 .该区四季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春、秋季和冬季气温均显著上升 ,而夏季增温趋势不明显 ;夏季降水量明显增多 ,而秋季降水量则呈明显减少趋势 .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及其未来预测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也为研究全国甚至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
刘春玲许有鹏张强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突变
海安地区近1000年来的气候变化与洪灾被引量:9
2004年
对海安地区史志资料作了搜集与整理,利用Mann-Kendall法对该区1951年以来汛期总量与夏季最高温作了突变检测分析,以对该区近1000年来洪旱灾害的发生规律做一探讨。结果表明,小冰期时期湿润与波动剧烈的气候条件是研究区频繁发生水灾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研究区地势低平,极易遭受水灾、热带风暴及海潮涨溢的影响。MK突变检验表明,研究区汛期总量的突变发生时间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而历年夏季最高温序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突变,具体时间大致在1993年左右。汛期总量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但在其后汛期径流量又呈上升趋势;夏季最高温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呈波动下降趋势,而在其后呈波动上升趋势,夏季最高温与汛期总量变化趋势相一致。夏季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概率的增大可能导致洪灾事件的增多,因而在未来气候持续变暖的情景下,研究区乃至长江下游防洪抗灾任重而道远。
张强姜彤刘春玲程伋
关键词:历史气候洪水事件
近半个世纪ENSO事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的影响被引量:15
2005年
对上海、杭州和南京 1 951~ 2 0 0 1年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作 χ2 检验 ,探讨ENSO事件与长江三角洲地区降水、气温的关系 ,结果表明ENSO事件与研究区年降水量、四季降水以及年最高气温关系远低于自由度为 3的 90 %置信度水平 ,二者无显著相关性。将ElNino分为两类后研究其对研究区年降水量、夏季降水量以及高温天气的影响 ,结果显示 ,第Ⅰ类ElNino影响年中研究区年降水量比常年偏高约 1 5. 6 % ,不易出现高温天气 ;第Ⅱ类ElNino影响年的年降水量比常年偏少 2 0 %~ 30 % ,但高温天气出现几率大。
刘春玲张强许有鹏姜彤
关键词:ENSO降水距平夏季高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