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海 作品数:81 被引量:320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沧州市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沧州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指导计划项目 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的疗效及对MAGE-1、AFP mRNA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术对肝癌患者外周血黑色素瘤抗原-1(MAGE-1)mRNA、甲胎蛋白(AFP)mRNA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117例,根据患者最终选取的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69)和对照组(n=48)。观察组采用解剖性肝切除术,对照组给予非解剖性肝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术前、术后7 d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胆碱酯酶(CHE),以及术前、术后28 d外周MAGE-1 mRNA和AFP mRNA变化,随访观察患者总体生存时间和无进展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切缘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7 d ALT和AS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7 d TBIL和CH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8 d MAGE-1mRNA和AFP 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位总体生存时间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剖性肝切除术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肝功能,降低外周血MAGE-1 mRNA和AFP mRNA表达,改善患者预后。 李凤山 王振勇 王铁功 柴伟 刘汝海关键词:肝癌 解剖性肝切除术 黑色素瘤抗原-1 MR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IP-10、GPC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P-10)、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2例疑似原发性肝癌患者,经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有85例患者确诊为原发性肝癌,将其纳入实验组。另选取同期84例肝硬化患者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IP-10、GPC3水平。ROC曲线分析血清IP-10、GPC3水平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采用四格表分析MR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IP-10、GPC3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清IP-10和GPC3表达水平均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病理诊断结果显示,85例患者确诊为原发性肝癌。MR扩散加权成像诊断结果显示,有71例患者诊断为阳性,其灵敏度为80.00%(68/85),特异度为82.35%(14/17),准确度为80.39%(82/102)。MR扩散加权成像联合血清IP-10、GPC3诊断原发性肝癌的灵敏度、准确度均最高,三者联合的灵敏度82/85(96.47%)显著高于MR扩散加权成像80.00%(68/85)、GPC3单独诊断87.06%(74/85)(P<0.05),三者联合的准确度93.14(95/102)显著高于MR扩散加权成像80.39%(82/102)(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IP-10、GPC3表达水平升高,IP-10、GPC3对原发性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联合MR扩散加权成像可明显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李恒 袁俊建 许艳东 郭庆金 李国策 柴伟 张执全 刘汝海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MR扩散加权成像 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 miR-375靶向调控JAK2表达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侵袭与迁移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miR-375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和3种胃癌细胞系(MKN28、SGC-7901和BGC-823)中miR-375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miR-375与JAK2的靶向作用关系;Western blot检测SGC-7901细胞中JAK2蛋白的表达情况;MTT检测miR-375对SGC-790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小室法检测miR-375对SGC-7901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实时荧光定量qPCR结果显示,miR-37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JAK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P<0.05);3种胃癌细胞株中,SGC-7901细胞中miR-375表达量最低;miR-375与JAK23’-UTR有特异性结合区域,miR-375靶向调控JAK2的表达;转染miR-375模拟物后,SGC-7901细胞的增殖、侵袭与迁移的能力显著减弱(P<0.05)。结论:miR-375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以通过靶向调控JAK2来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李凤山 王振勇 柴伟 陈雄飞 刘汝海关键词:胃肿瘤 JAK2 增殖 迁移 医源性腹部血管损伤原因分析及处理:附38例报告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总结15年间处理医源性腹部血管损伤38例的治疗经验与教训。方法对损伤涉及腹部静脉系统34例,动脉系统3例,肝动脉、门静脉、肝总管联合损伤1例,通过指压法、无损伤组织钳钳夹法、损伤血管两端阻断法控制出血并进行修复,盆骶出血采用绷带或纱垫压迫止血,对横断结扎的血管和胆管对端吻合。结果术中出现失血性休克17例,输血量最多者超过10 000 mL。术后出现凝血功能异常3例,表现为大量的血性引流液,伤口广泛的血性渗出以及血小板减少和凝血项异常。经输入新鲜血浆和血小板,应用抑制应激反应药物后痊愈,36例痊愈,术中死亡2例。结论医源性腹部血管损伤重在预防,一旦发生,切忌盲目钳夹,尽可能在直视下控制出血并加以修复,以免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张秋学 张执全 刘汝海 刘香阁 刘胜 扬冬山 张磊关键词:医源性损伤 应用指引导管辅助回收疑难贴壁下腔静脉滤器42例分析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应用指引导管辅助回收疑难贴壁下腔静脉滤器的方法及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7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普通外一科下腔静脉滤器(Aegisy滤器)回收手术中造影发现滤器回收钩贴壁的42例病人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应用7-F多功能(MPA)或7-F"曲棍球棒式"(HS)指引导管辅助改良式拨撬法进行滤器回收。42例手术均取得成功。回收滤器均结构完整、无折断,2例拨撬处轻微变形,滤器取出后行下腔静脉造影均未发现造影剂滞留或外渗。手术时间为28~52 min,平均用时37 min,未明显增加手术时间及费用。随访2~24个月,无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指引导管辅助改良式拨撬法可以显著提高回收钩贴壁的下腔静脉滤器回收成功率,使疑难性下腔静脉滤器取出变得既简单又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柴伟 雷豹 张雷 孔德帅 李凤山 刘汝海 张执全关键词:下腔静脉滤器 导管 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比较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分析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胰瘘发生情况,探讨胰瘘发生的主要原因。方法:总结我院1994年8月至2012年12月18年间54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按3种不同胰肠吻合方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单纯套入吻合32例为A组;采用胰管空肠黏膜对端吻合363例为B组;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145例为C组,胰瘘的定义参照国际胰瘘研究组(ISGPF)诊断标准。结果:胰瘘总发生率为6.5%,其中A组为28.1%,B组为5.8%,C组为3.4%;总手术死亡率为2.0%,A组为21.9%,B组为0.8%,C组为0.7%,在发生胰瘘的病例中,A组主要为C级瘘,B、C组主要为A、B级瘘,胰瘘发生率A组与B组间差异显著(χ2=17.85,P=0.00),A组与C组间差异同样显著(χ2=18.65,P=0.00),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65,P=0.2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的改进与完善以及熟练的手术技巧是降低胰瘘发生率的主要因素,加强手术前后综合治疗是防止胰瘘的重要保障。 张秋学 王铁功 刘汝海 李学锋 杨冬山 张磊 张执全 李凤山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介入途径下循序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在腹胸部引流的临床应用 陈新 宣之东 祝志 张庚 王喜艳 雷豹 李学峰 刘汝海 腹部的积液、积脓和组织液化坏死合并胸水为腹部外科的病症或者并发症,传统治疗多采用反复穿刺抽液或胸腹腔插管引流术。穿刺易造成气胸、感染、重要脏器及血管副损伤,反复抽吸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又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该...关键词: 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疗效 1997年 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疗效061001沧州市中心医院外科刘汝海赵向前综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院外科冯玉泉审校目前,手术切除肿瘤仍是肝细胞癌(hepatocelercarcinoma,HCC)治疗的最好方法。手术切除范围及手术方法与预后关系密切,除此... 刘汝海 赵向前关键词:肝肿瘤 临床病理学 外科手术 疗效 全文增补中 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近1 0年收治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患者2 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前确诊率为7 7.3%,2例非手术治疗者均死亡(病死率1 0 0.0%)。2 0例经手术治疗,其中5例行单纯坏死肠管切除,端端吻合术,3例死亡(病死率6 0.0%);1 5例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加坏死肠管切除,5例死亡(病死率3 3.3%)。总病死率为4 5.5%。结论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突然出现腹部疼痛,应警惕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可能。CTA是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早诊断、早期行肠系膜上动脉取栓术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杨冬山 刘汝海 李凤山关键词:肠系膜血管闭塞 肠系膜动脉 栓塞 胰床四管交叉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1例 2007年 目的探讨四管交叉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方法1998~2006年10月采用四管交叉引流治疗31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观察患者带管时间、并发症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平均带管时间为25d。胰漏8例,假性囊肿空肠吻合1例,腹腔出血1例。保守治愈。术后40d死于肺部感染1例。结论四管交叉引流治疗重症良性胰腺炎操作较简单。患者痛苦较小。无论是坏死组织清除还是脓肿引流均适用。 李学峰 刘汝海 张秋学 杨冬山 陈新 李凤山 张执全 王铁功 雷豹 王喜艳关键词: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