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莹

作品数:17 被引量:51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肠癌
  • 5篇直肠
  • 5篇直肠癌
  • 5篇结直肠
  • 5篇结直肠癌
  • 5篇癌患者
  • 4篇直肠癌患者
  • 4篇数据研究
  • 4篇年龄
  • 4篇结直肠癌患者
  • 3篇造影
  • 2篇动脉
  • 2篇动脉造影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影像
  • 2篇预后
  • 2篇容积
  • 2篇乳腺
  • 2篇乳腺X线摄影
  • 2篇乳腺病

机构

  • 16篇四川大学华西...
  • 5篇四川大学
  • 3篇成都市金牛区...
  • 1篇泸州市中医医...

作者

  • 16篇刘莹
  • 6篇余建群
  • 5篇汪晓东
  • 5篇李立
  • 4篇刘莹
  • 2篇赵爽
  • 1篇王双
  • 1篇袁元
  • 1篇彭礼清
  • 1篇黄娟
  • 1篇干伟
  • 1篇钟欢欢
  • 1篇李真林
  • 1篇张雪琴
  • 1篇杨行

传媒

  • 7篇中国普外基础...
  • 2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影像科学与光...
  • 1篇中医临床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成都市体检人群连续8年血尿酸水平变化及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分析成都地区健康体检者2009-2016年连续8年血清尿酸(SUA)水平及高尿酸血症(HUA)患病率动态变化,进一步为HUA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连续8年检测822例健康体检者SUA水平及肝功、肾功、血清酶类生化指标及2009年和2016年两年总体检人群SUA水平。结果:连续8年体检人群SUA水平与性别相关,并且在女性各年龄段存在显著差异(P <0.001)。经年龄、性别矫正后,体检人群第8年时SUA水平显著高于第1年(P <0.001),HUA的患病率逐年增加,男性HUA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P <0.05)。体检人群在40岁左右时,HUA的发病风险最低,78岁时发病风险达到最大。高脂血症会显著增加HUA的患病风险。结论:成都市体检人群SUA水平及HUA患病率随体检时间增加有增高的趋势,应引起医务人员高度重视,加强该地区人群健康宣教。
李萌刘莹王双李婷婷彭胡干伟
关键词:健康体检者血尿酸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心包内脂肪容积对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CT评价
2020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T量化的心包内脂肪(EAT)容积在2型糖尿病(T2DM)及非糖尿病(non-DM)患者中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的差异,以及EA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检查的住院患者,将患者分为T2DM组和non-DM组,测量ETA容积,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收集患者临床基本资料及生化检查资料。结果T2DM组EAT容积明显高于non-DM组(P=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累及节段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non-DM组(所有P<0.05)。在non-DM组,EAT容积在冠状动脉斑块有无(P=0.019)、易损斑块出现(P=0.048)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P=0.046)的各组间有明显差异,且与累及冠状动脉节段(P=0.047)及Gensini评分(P=0.023)具有一定的相关性,T2DM组患者中未发现明显差异性及相关性。结论T2DM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病变程度和EAT容积都明显高于non-DM组,但EA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却未像nonDM组一样表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李爽梁春晓方鑫刘莹余建群
关键词: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T冠状动脉造影
颅内双灶性生殖细胞瘤2例被引量:1
2021年
颅内双灶性生殖细胞瘤(intracranial bifocal germ cell tumor,IBGCT)是指颅内2个部位同时出现生殖细胞瘤(germ cell tumor,GCT),不同部位肿块间没有直接联系,以同步性发生于鞍区和松果体区最为常见[1-2]。IBGCT的临床发病率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GCT,既往文献多以个案或小样本病例报道为主。本文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例确诊IBGCT病例,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该类肿瘤的临床及影像特征。
贾坤梁春晓刘莹
关键词:生殖细胞瘤颅内
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与手术反应及术后院内并发症的关系—基于DACCA的真实世界数据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目前版本的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中,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区域性中心所服务的结直肠患者人群的年龄与手术反应及术后院内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本次数据分析选取的DACCA版本为2022年1月5日更新版,其中分析的数据项目包括:年龄、手术总体反应、体温升高时间(体温>37.5℃时间)、排气间隔时间(术后至开始出现排气的时间)、疼痛程度、精神状态和术后院内并发症。根据我国的年龄分段方式将患者划分为≤35岁(含婴儿、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5个阶段,本研究将其设定为年轻组)、36~59岁(设定为中年组)以及≥60岁(设定为老年组)3个组。结果按照条件筛选DACCA数据库获得5224条有效数据。不同年龄组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总体反应(H=0.352,P=0.838)、体温升高时间(H=3.999,P=0.135)、排气间隔时间(H=1.940,P=0.379)、精神状况(H=2.075,P=0.354)、术后院内并发症发生率(χ^(2)=2.078,P=0.354)、吻合口渗血发生率(χ^(2)=1.737,P=0.420)、吻合口漏发生率(χ^(2)=0.573,P=0.751)和肺部感染发生率(P=0.410)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年轻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重(H=12.985,P=0.002)、炎性梗阻发生率较高(χ^(2)=7.789,P=0.020)。结论年龄对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创伤相关反应参数以及总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不大,但是年轻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出现疼痛程度加重以及炎性梗阻发生率增加的表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干预的依据,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干预试验的验证。
龚佳祺曾渝刘莹刘莹汪晓东汪晓东
关键词:结直肠癌年龄
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的强化特点及其对BI-RADS 4类乳腺病灶的鉴别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为了探讨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的强化特点及其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乳腺病灶的鉴别价值,本文收集了CESM检查中诊断为BI-RADS 4类的患者60例,经病理结果证实,共检出60个病灶,其中有27个恶性病灶,33个良性病灶。测量了CESM中病灶在头尾位(CC)、内外斜位(MLO)和背景兴趣区(ROI)的信号值,计算病灶与背景的差异百分比(RS%)和对比噪声比(CNR);根据病灶在两个体位强化程度差值,将病灶的强化类型分为:流入型(Ⅰ型)、平台型(Ⅱ型)、流出型(Ⅲ型),分析了良/恶性组间强化程度和强化类型差异。结果显示,良恶性病灶的差异百分比和对比噪声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型病灶中87%为良性,13%为恶性;Ⅱ型病灶中55.6%为良性,44.4%为恶性;Ⅲ型病灶中15.8%为良性,84.2%为恶性。良性病灶常表现为Ⅰ型、Ⅱ型,恶性病灶常表现为Ⅱ型、Ⅲ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CESM强化类型分析能对诊断为BI-RADS 4类病灶的良恶性鉴别提供一定依据。
杨行李真林张雪琴杨吉学周蜀川刘莹赵爽袁元
关键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对比剂
结直肠癌患者年龄对长期生存预后可能有影响:基于DACCA数据库的真实世界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目前版本的华西肠癌数据库(Database from Colorectal Cancer,DACCA)中,华西医院作为区域性中心所服务的结直肠癌患者人群的年龄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本次数据分析选取的DACCA版本为2022年1月5日更新版,其中分析的数据项目包括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病理学性质、梗阻、病理TNM(pTNM)分期、阳性淋巴比、生存状态和生存时间。根据我国年龄分段标准将年龄划分为年轻组(<35岁)、中年组(35~59岁)和老年组(>59岁)。对3个年龄组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疾病特异性生存(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DSS)情况进行分析,再按pTNM分期比较各年龄组的OS和DSS情况。结果按照筛选条件从DACCA数据库中获得数据3625条。不同年龄组的生存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中年组相较于老年组其1年(97.4%比96.0%,P=0.037)、3年(90.9%比88.0%,P=0.030)和5年(81.7%比75.7%,P=0.002)OS更好以及5年DSS更好(82.2%比77.7%,P=0.020);年轻组与老年组之间的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pTNM期不同年龄组的生存情况分析结果显示:(1)中年组的中长期OS比老年组更好。pTNMⅠ期中,中年组3年和5年OS优于老年组(100%比93.4%,P=0.004;100%比91.4%,P=0.005);pTNMⅡ期中,中年组的5年和10年OS优于老年组(96.5%比91.3%,P=0.018;88.2%比54.3%,P<0.001);pTNMⅢ期中,中年组10年OS优于老年组(36.5%比36.0%,P<0.001);pTNMⅣ分期中,中年组的5年和10年OS优于老年组(67.7%比58.4%,P=0.016;19.1%比7.2%,P=0.049)。(2)中年组的中长期DSS比老年组更好。pTNMⅠ期中,中年组的3年和5年DSS优于老年组(100%比96.9%,P=0.047;100%比94.9%,P=0.049);pTNMⅡ期中,中年组的10年DSS优于老年组(88.2%比61.9%,P=0.002);pTNMⅣ期中,中年组的5年和10年DSS优于老年组(68.3%比59.1%,P=0.020;20.9%比7.7%,P=0.040)。(3)除pTNMⅠ期外,其余各pTNM分期年轻组与老年组之间的生存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TNMⅠ期中,年轻组的3年和5年OS优于老�
邹雨恒廖伟豪刘莹刘莹汪晓东汪晓东
关键词:结直肠癌年龄数据库
椎管内畸胎瘤MRI表现被引量:2
2020年
椎管内畸胎瘤(intraspinal teratoma,IT)较少见,发病率为0.20%~2.19%,在国内外文献报道中存在较大差异[1-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IT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18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IT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77岁,中位年龄22岁;均为单发病灶;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大小便困难等,呈间歇性或进展性发作。见表1。
贾坤余建群刘莹
关键词:畸胎瘤椎管磁共振成像
对比增强能谱X线摄影乳腺病灶强化特点的定量分析
2023年
目的定量分析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CESM)减影图像上乳腺病灶的强化特点,探索乳腺病灶的良恶性与其强化程度及强化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搜集因临床或超声检查怀疑乳腺病变而接受双侧乳房CESM检查的282例患者资料,分别测量CESM图像显示的病灶及乳腺本底在CC位、MLO位的信号值,并计算病灶的对比度噪声比和相对信号差,分析良恶性病灶的强化程度和强化类型的差异。结果恶性组的强化程度高于良性组(P<0.05),主要差异表现在浸润性癌组与良性病灶组之间;良性病灶多呈无强化(52.2%),强化的良性病灶强化类型多呈流入型,而恶性病灶大多出现强化(90.5%),其强化类型多呈流出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病灶强化程度及强化类型的定量分析能为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特别是浸润性癌与良性病灶的鉴别。
胡从英刘莹汪媛媛黄娟赵爽钟欢欢余建群
关键词:乳腺病灶浸润性癌
不同区域的心包脂肪容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 研究不同区域心包脂肪容积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本院2018年1—12月行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住院患者资料,根据排除标准最终纳入203例.设置CT值为-200--30 HU,测量从左心耳上缘到心尖水平的心包内脂肪容积(Epi-FV)、心包外脂肪容积(Para-FV)及心脏周围脂肪容积(Peri-FV).根据测得的心包脂肪量,将Epi-FV、Para-FV及Peri-FV分别分为高低两组,即H-epi、L-epi、H-para、L-para和H-peri、L-peri组,比较不同心包脂肪分组间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和血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否有差异.结果 H-epi、H-para及H-peri组糖尿病及高血脂患者较多,年龄较大,体重指数及甘油三酯较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较低,此外,H-para及H-peri组具有更多的男性、吸烟者及更高的血糖水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分析中,H-epi及H-peri组有更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斑块累及节段更广,Gensini评分更高,而H-para组危险斑块多于L-para组(所有P<0.05).结论 心脏周围不同区域的心包脂肪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不同.Para-FV较高者存在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及更多的危险斑块,而Epi-FV较高者,冠状动脉更易形成斑块,且累及范围更广.
梁春晓李爽刘莹余建群
关键词:脂肪组织CT冠状动脉造影心血管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多排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评估植入Cuff导管后的中心静脉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MDCTV)对评估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导管相关功能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110例双腔带Cuff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术后慢性肾衰竭患者,均接受胸部MDCTV检查。观察静脉导管术后相关的CT特征,包括导管置入位置、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形成情况及相应位置、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情况、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MDCTV示Cuff导管主要从右侧颈内静脉置入(102/110,92.73%),其次是左侧颈内静脉(5/110,4.55%)、右侧锁骨下静脉(2/110,1.82%)以及右侧头臂静脉(1/110,0.91%)。导管尖端主要位于右心房(57/110,51.82%)和上腔静脉(47/110,42.73%),少数在下腔静脉内(6/110,5.45%)。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后血栓发生率为58.18%(64/110)。不同导管尖端位置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64例)留置导管时间明显长于非血栓组(4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主要发生于上腔静脉(41/64,64.06%)、右侧头臂静脉(23/64,35.94%)及右侧颈内静脉(14/64,21.86%),少许见于左侧头臂静脉(3/64,4.69%)、左侧颈内静脉(3/64,4.69%)和右侧锁骨下静脉(2/64,3.13%)。中心静脉发生狭窄或闭塞者共68例(68/110,61.82%),其中有22例累及多条静脉,其主要发生于右侧头臂静脉(45/68,66.18%)及右侧颈内静脉(28/68,41.18%)。结论 MDCTV技术可以较全面地评估中心静脉留置的带Cuff双腔导管。
粟丽余建群彭礼清张文钊刘莹
关键词:导管中心静脉静脉造影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