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东
- 作品数:8 被引量:44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地西他滨对MDS-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的不同剂量对MDS-RAEB(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原始细胞增多型)细胞株MDS-L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LC-MS/MS生物分析法检测应用DAC 20和15 mg/m^2×5 d的两组MDS患者血药浓度水平;模拟患者的血药浓度,设计不同剂量的DAC(0.5、0.3、0.2、0.1、0.05、0.025和0.01μg/ml)作用于MDS-L细胞24、48、72和96 h,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凋亡情况;PCR检测DAC作用后MDS-L细胞P15的甲基化水平的变化。结果:注射结束即刻,DAC 20 mg/m^2×5 d组患者血药浓度为174.08±80.15(84.7-311)ng/ml,明显高于15 mg/m^2×5 d组的89.87±32.94(43.2-165)ng/ml(P=0.014)。DAC对MDS-L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且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r=0.786),但DAC≥0.1μg/ml浓度时,各浓度对细胞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异。DAC处理后G_1期细胞明显增多,而S期细胞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MDS-L细胞经DAC 0.01、0.025、0.05、0.1、0.2μg/ml作用96 h后,P15INK4B表达均下降,但各浓度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浓度DAC对MDS-L细胞有明显增殖抑制作用,在0.1和0.2μg/ml浓度时,对MDS-L细胞的抑制作用达理想范围。DAC可以将MDS-L细胞阻滞在G_1期,阻止G_1期细胞向S期细胞转化。
- 吴东张耀赵佑山郭娟常春康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
- Tim3/galectin-9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21年
- 血液系统肿瘤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除传统放化疗外,免疫治疗已在血液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却受到CD8^(+)T细胞衰竭的限制,而CD8^(+)T细胞衰竭主要与一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激活相关,如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域3(Tim3)、程序性死亡-1(PD-1)、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等。其中,Tim3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Tim3与它的配体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结合,产生了很强的细胞免疫抑制作用。在许多肿瘤中,Tim3被认为与CD8^(+)T细胞衰竭有关。本文拟对Tim3/galectin-9在血液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诊治该类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 杨东琴张玉梅吴凌云吴凌云吴东
- 关键词:GALECTIN-9血液系统肿瘤
- 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在伯基特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 2019年
- 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以下称Burkitt淋巴瘤)是一种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呈高度侵袭性,好发于儿童和青年,约占儿童及青少年非霍奇淋巴瘤的30%,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此外,患者常以癌基因MYC易位和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为特征。依据流行病学特征,世界卫生组织将Burkitt淋巴瘤进一步分为地方型、散发型与免疫缺陷型。地方型Burkitt淋巴瘤主要发生于非洲,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EBV感染。
- 房莹吴东常春康
- 关键词:癌基因抑癌基因伯基特淋巴瘤
- 持续高热、剖宫产术后19天,血小板减少2天
- 2021年
- 1病历摘要患者,22岁,因持续高热、剖宫产术后19天,血小板减少2天于2017年10月23日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孕期正规产前检查。2017年10月3日(孕34+3周)晚上20时小吃店内食用盖浇饭后,10月4日凌晨2点出现发热伴腹痛,无腹泻,无恶心呕吐,7时体温高达39℃,伴下腹痛,13时就诊于南通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入院体温39.1℃,15时因“产前发热、胎儿窘迫”急诊行剖宫产术,术中羊水呈深墨绿色,粪性,未闻及异味,盆腔无脓性分泌物。术后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体温波动于38℃~40℃。10月8日该院血培养及羊水培养报告均提示李斯特菌感染,根据药敏予左氧氟沙星、奥硝唑抗感染治疗3日,体温维持在39℃左右。10月11日胎盘病理检查示:羊膜见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伴出血渗出。抗生素改为替考拉宁、亚胺培南治疗,10月14日体温恢复正常。
- 邱添蒋荣珍李颖川臧国庆吴东戴生明滕银成
- 关键词: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胎儿窘迫脓性分泌物血小板减少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铁代谢参数异常和铁过载状况的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铁代谢参数和临床特征。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间初诊未经祛铁治疗的94例MDS患者的铁代谢参数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94例初治MDS患者中,71例(75.53%)贫血,56例(59.57%)存在输血依赖,52例(55.32%)存在铁过载。IPSS低危/中危-1较中危-2/高危铁过载多见(P〈0.01)。铁过载组和非铁过载组比较,血清铁(SI)升高[36.5(8.5-64.7)μmol/L对25.2(3.7-45.3)μmol/L,P〈0.01],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降低[43.5%(12.2%-77.2%)对53.4%(14.8%-97.5%),P〈0.01],不稳定细胞铁(LCI)及细胞内活性氧簇(R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靶器官(心、肝、胰岛等)功能临床资料比较中,铁过载组ALT及B型钠尿肽前体分别为25(3-158)U/L及190(6-4 281)ng/L,均明显高于非铁过载组的16(5-80)U/L及84(12-2 275)ng/L(P=0.03及P=0.05)。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RARS)患者与非RARS患者铁代谢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依赖程度和输血量显著影响SI、TSAT及SF(P值均〈0.01),但LCI及RO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输血依赖、非铁过载的38例患者中,骨髓红系病态造血、幼红细胞比例增高组LCI水平显著增高。结论初治MDS患者贫血及输血依赖现象较为常见,输血频率和输血量显著影响铁代谢参数。而无输血依赖的非铁过载患者骨髓红系病态造血、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影响LCI水平,LCI可以作为衡量铁过载和铁分布重要的早期指标。
- 宋陆茜郑晴晴肖超郭娟吴东苏基滢周立宇常春康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铁超负荷
-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后粒细胞受抑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祖细胞,以病态造血、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高风险向急性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 吴东李晓常春康吴凌云苏基滢张曦周立宇宋陆茜贺琪肖超张征郭坨
- 关键词:地西他滨粒细胞造血干祖细胞血细胞减少
-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相关肿瘤的疗效预测因素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索预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相关肿瘤地西他滨治疗反应的临床及分子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MDS及相关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二代测序检测MDS常见突变基因的突变情况,分析患者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与地西他滨临床反应的关系。结果地西他滨中位疗程数为4(2~11)个,共74例(67.9%)患者获得治疗反应,其中30例(27.5%)获得完全缓解(CR);35例(32.1%)患者无反应。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中危2+高危、复杂核型、单体核型、7号染色体异常及1个疗程后PLT倍增的患者可获得更高的CR率。66.7%(14/21)的复杂核型患者、58.8%(10/17)的单体核型患者及66.7%(10/15)的TP53基因突变患者获得CR;TP53基因突变常合并复杂核型及单体核型;多因素分析显示TP53突变、1个疗程后PLT倍增及复杂核型是预测地西他滨治疗获得CR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TP53突变是最强的预测因子(OR=4.39,905%CI1.20~16.06,P=0.026)。结论TP53基因突变、1个疗程后PLT倍增及复杂核型可预测地西他滨完全缓解。
- 赵佑山郭娟许峰吴东吴凌云宋陆茜肖超李晓常春康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地西他滨突变
- 磁共振成像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铁过载诊断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探索MRI早期诊断和评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体内脏器铁过载的价值。方法以2014年1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接受过MRI横向弛豫时间(T2^*)检查(包括心和肝)的确诊为铁过载的85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心脏超声检测获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集血清铁蛋白(SF)、肝脏谷丙转氨酶(ALT)、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指标。其中有7例低/中危-1的MDS患者在2次MRI检查期间接受了规律去铁治疗6个月,除上述指标外,还收集去铁前后相应的外周血细胞计数、转铁蛋白饱和度(TS)、肝脏谷草转氨酶(AST)进行比较。结果研究对象心脏T2^*与年龄(rs=-0.290,P=0.007)、LVEF(rs=0.265,P=0.009)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有输血史的患者心脏T2^*与输血量呈明显负相关(rs=-0.701,P<0.001)。肝铁浓度(LIC)与SF呈显著的正相关(rs=0.577,P<0.001),LIC与ALT(rs=0.268,P=0.014)、输血量(rs=0.244,P=0.034)存在相关性。而心脏T2^*与proBNP、SF均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LIC与年龄也无明显相关性(P值均>0.05)。LVEF是否正常组间心脏T2^*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心脏铁过载比例(T2^*<20 ms)在两组中无统计学意义。ALT是否正常组间严重肝铁过载比例(LIC>15 mg/g DW)有统计学意义(P=0.045)。7例去铁治疗后患者SF、TS、ALT、AST、proBNP、LIC均比去铁治疗前降低,外周血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但LVEF和心脏T2^*去铁治疗后的改变不明显。结论心脏T2^*及LIC对MDS患者脏器铁过载评估有早期预测性,比同期的LVEF、SF及其他实验室指标更有价值,可作为脏器铁过载患者较为理想的早期检测和去铁治疗疗效评估手段。
- 宋陆茜陆弘逾肖超吴凌云吴东苏基滢周立宇常春康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铁过载磁共振成像去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