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所致耻骨和耻尾肌损伤的MRI研究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经阴道分娩所致耻骨损伤与耻尾肌损伤的发生差异以及2种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初产妇经阴道分娩后的盆腔MRI影像。根据MR影像上有无耻骨损伤,将产妇分为耻骨损伤组(51例)和无耻骨损伤组(37例)。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诊断医师在MRI影像上判断和评估耻骨及耻尾肌损伤情况,包括耻骨的骨髓水肿、骨折,以及耻尾肌水肿、撕裂和断裂,并对损伤程度进行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有无耻骨损伤的2组临床资料和影像表现,不同耻骨损伤程度间的耻尾肌损伤发生率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采用Kendall`s tau-b相关分析耻骨损伤程度与耻尾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耻骨损伤组骨盆痛、压力性尿失禁及耻尾肌损伤发生率均高于无耻骨损伤组(均P<0.05)。耻骨损伤程度不同,其耻尾肌损伤发生率不同(P<0.05),耻骨骨折,重度、中度及轻度骨髓水肿产妇的耻尾肌损伤发生率依次减低。耻骨损伤程度与耻尾肌损伤程度呈正性线性相关(r=0.297,P=0.036)。结论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如有耻骨损伤则往往伴发耻尾肌损伤,并且耻骨损伤越严重,耻尾肌损伤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
- 张程赵玉娇吴彦洪黄黎香周欣尤丛沈文
- 关键词:经阴道分娩盆底功能障碍磁共振成像
- MR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评价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纤维束示踪技术在经阴道分娩初产妇肛提肌损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及盆腔器官脱垂的预防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纳入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经阴道自然分娩后6个月初产妇50名(观察组),无症状未孕未产志愿者33名(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受试者行盆底横断面、冠状面FSET2WIMR及DTI检查。对DTI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肛提肌各分支(耻骨内脏肌、髂尾肌)的3D肌肉纤维束图像,并评价其纤维示踪的精确性,对能够得到较为精确纤维束示踪图像者测量其各向异性分数(FA)、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应用FSET2WIMRI影像评价产妇肛提肌损伤情况,并将其分为耻骨内脏肌无损伤组、耻骨内脏肌损伤组,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无损伤组及损伤组间FA、ADC值的差异。结果2组受试者均获得较为精确的耻骨内脏肌3D肌肉纤维束图像及对应的FA及ADC值,而髂尾肌3D肌肉纤维束图像均不精确。12例(24.0%,12/50)产妇存在耻骨内脏肌损伤,其中9例表现为单侧部分缺损,3例表现为双侧萎缩;4例(8.0%,4/50)产妇存在髂尾肌损伤,均表现为单侧部分缺损。对照组未发现肛提肌损伤。对照组、耻骨内脏肌无损伤组和损伤组耻骨内脏肌的FA值分别为0.49±0.08、0.52±0.11、0.53±0.13,ADC值分别为(1.79±0.29)×10-3mm2/s、(1.75±0.34)×10-3mm2/s、(1.93±0.35)×10-3mm2/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217、1.747,P值均〉0.05)。结论DTI纤维束成像能够3D显示耻骨内脏肌纤维束结构,但髂尾肌的显示较为困难。目前DTI尚不能准确定量诊断肛提肌损伤情况。
- 崔璨李娜程悦赵玉娇吴彦洪尹建忠沈文
-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肛提肌分娩产道
- 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病人肛提肌的MRI评价被引量:8
- 2015年
- 盆腔器官脱垂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薄弱而导致盆腔脏器脱离正常的解剖位置。肛提肌是盆底支持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损伤及功能障碍是盆腔器官脱垂的重要致病原因,因此对肛提肌的解剖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成为盆腔器官脱垂研究的关键。动态MRI、扩散张量成像和纤维束示踪技术以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等MRI技术能够提供肛提肌形态、运动、功能、微观结构以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信息,对于探索盆腔器官脱垂发病机制、完善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
- 崔璨程悦沈文吴彦洪
- 关键词:盆腔器官脱垂肛提肌动态磁共振成像扩散张量成像
- 基于盆底解剖学的经阴道分娩损伤与评估被引量:22
- 2017年
- 阴道分娩引起不同程度盆底结构损伤[1,2]。当伴有胎儿体重增大(〉4000g)、胎位不正、头盆不称、急产、第二产程延长、产钳等情况发生盆底结构损伤几率将更大[3]。阴道分娩损伤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4],研究显示约50%阴道分娩初产妇出现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例如器官脱垂、尿便失禁等。盆底相对封闭,解剖结构深在、
- 赵玉娇崔璨沈文吴彦洪
- 关键词:盆底结构第二产程延长尿便失禁胎儿体重急产骨性结构
- 宫腔注射器用于绝经后取环临床观察
- 1998年
- 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取环难度较大[1]。我院研制一种特殊宫腔注射器,应用于绝经后妇女取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3年5月至1997年10月,我院计划生育门诊180例绝经后要求取环妇女,随机分为两组:90...
- 吴彦洪张敏贤
-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绝经
- 免疫反应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2006年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是老年女性的一种常见多发病,雌激素水平下降或缺乏是导致PMO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关键在于雌激素减少可导致相应的免疫功能增强,能够激活和增殖T细胞,从而产生大量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该过程受多种细胞因子如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基(RANKL)、转移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和干扰素γ(INF-γ)等调节。现简要综述通过免疫反应途径雌激素在PMO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 吴彦洪黄慧玲
- 关键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
- 肾移植前后子宫出血3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患者发生子宫出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既往38例肾移植前后发生子宫出血的患者,其中尿毒症肾移植术前7例,肾移植术后31例,内分泌失调引起子宫功能性出血24例,子宫肌瘤9例,血小板减少症5例,均行子宫分段诊刮术并送病理检查,诊刮术后药物治疗13例,子宫次全切除术9例,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16例,随诊至少半年。结果:13例诊刮术后药物治疗患者7例复发,复发率53.8%(7/13);9例子宫次全切除术后全部绝经;16例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后无1例子宫出血增多发生。结论:导致肾移植前后子宫出血的常见原因分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血小板减少症等;治疗方法以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为最佳,若合并有较大子宫肌瘤或多发子宫肌瘤,无生育要求者宜选择子宫次全切除术,诊刮术加药物治疗复发率高,不宜作为首选。
- 罗远材吴彦洪
- 关键词:尿毒症肾移植子宫出血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
- 宫内节育器异位11例分析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探讨 IUD异位的原因及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方法 :对 1982~ 1999年收治 IU D异位 1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 3例于置环术中发现 IUD异位并及时处理 ;另 8例因延误诊治 ,其中 7例造成临床上少见、罕见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11例中 7例由于放置 IUD术中粗暴操作造成子宫穿孔致 IUD异位 ;4例由于误将 IU D经尿道口置入膀胱造成 IUD异位。结论 :应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的培训 ,提高医疗质量 ,避免粗暴操作 ,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 吴彦洪刘海燕古丽娜沙帕尔
-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子宫穿孔并发症误诊误治
- 微波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肾功能衰竭合并功血31例
- 2006年
- 吴彦洪罗远林
- 关键词:微波子宫内膜肾功能衰竭功能性子宫出血
- 宫内节育器异位腹腔九例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吴彦洪阿衣努尔斯的克尼鲁帕尔白布拉
- 关键词:宫内节育器开腹探查术X线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