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志平

作品数:16 被引量:102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腰椎
  • 6篇骨折
  • 4篇老年
  • 4篇股骨
  • 3篇腰椎退行性
  • 3篇腰椎退行性疾...
  • 3篇融合术
  • 3篇退行性
  • 3篇退行性疾病
  • 3篇椎间孔
  • 3篇内固定
  • 3篇QUADRA...
  • 2篇腰椎管
  • 2篇腰椎管狭窄
  • 2篇腰椎椎体
  • 2篇腰椎椎体间融...
  • 2篇术后
  • 2篇转子间
  • 2篇椎管
  • 2篇椎管狭窄

机构

  • 15篇苏州大学附属...
  • 2篇苏州大学附属...

作者

  • 15篇周志平
  • 10篇严飞
  • 5篇田守进
  • 4篇倪善军
  • 3篇王黎明
  • 3篇沙卫平
  • 3篇张金坤
  • 2篇吴耀刚
  • 2篇朱贤
  • 1篇张兴祥
  • 1篇徐又佳
  • 1篇徐炜
  • 1篇赵理平
  • 1篇王创利
  • 1篇刘苏

传媒

  • 3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外医疗
  • 1篇骨科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分析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引流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9月我院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清除治疗的14例腰椎间隙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病人术前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采用改良Mac Nab疗效评定标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4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57±2.56)个月。术后1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上述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术后1周VAS评分[(3.39±0.53)分]和术后3个月VAS评分[(1.46±0.41)分]均明显低于术前[(6.96±0.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周ODI降至(46.79±5.18)%,术后3个月为(15.71±2.58)%,病人术后腰椎功能明显改善,与术前[(69.43±1.8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周JOA评分为(19.21±1.76)分,术后3个月为(27.43±2.94)分,与术前[(8.71±1.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优9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1%。术后1个月复查腰椎MRI显示脓肿已清除,神经根及硬膜囊无受压,部分病例达到椎间骨性融合。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病灶置管引流操作简单、创伤小,术后症状明显改善,对于治疗腰椎间隙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黄群朱现玮严飞徐炜徐沁周志平
关键词:腰椎间隙感染病灶清除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影响因素,以期为预防二次髋部骨折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临床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19例老年初次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178例,女241例;年龄为61 ~ 95岁,平均72.5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54例,股骨转子间骨折26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8d(平均4.4d).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内科疾病情况、初发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受伤至手术时间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对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419例患者中35例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发生率为8.4%.骨折组(n=35)与无骨折组(n=384)患者的年龄、初发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及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7±7.0)分,无骨折组患者平均为(84.1±7.6)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内科疾病(OR =5.155)、骨质疏松(OR=6.793)、高龄(OR =4.502)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合并内科疾病、骨质疏松和高龄.术后2年内要积极治疗合并内科疾病,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以预防髋部二次骨折的发生.
田守进赵理平倪善军张金坤缪健荣周志平徐又佳
关键词:髋骨折老年人
MIPPO技术结合LCP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
田守进朱贤周志平倪善军张金坤吴耀刚刘苏缪健荣王创利
关键词: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锁定加压接骨板股骨老年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联合辅助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联合辅助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PFNA联合辅助钢板治疗21例股骨转子下不稳定骨折患者。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5(19.9±3.3)个月。术中出血量180~300(214.8±36.6)ml,手术时间120~180(149.5±14.9)min。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10例,复位良好8例,复位不佳3例。患者拄双拐不负重下地活动时间为4~8(5.67±1.24)周。骨折均愈合,时间13~24(17.5±3.3)周。术后未出现骨折移位、内固定断裂、髋关节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术后1年改良Harris评分为82~120(103.4±10.6)分,其中优15例,良4例,可2例。末次随访时,15例可完全负重行走;4例轻度跛行,可不扶拐;2例明显跛行,需扶拐行走。结论采用PFNA联合辅助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可获得良好复位、坚强固定,患者能早期功能锻炼,减少了内固定失效、髋内翻、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的发生。
黄群朱现玮严飞赵星毅周志平徐沁
关键词:股骨转子下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
切开与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Meta分析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与闭合复位内固定(C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疗效的差异。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本专业相关杂志。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7年8月,收集ORIF与C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的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资料。运用Revman5.0软件统计并分析数据,评估其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共纳入10篇ORIF与C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疗效比较的文献,共309例患儿,其中163例患儿行ORIF术,146例行CRIF术。ORIF组术后骨折解剖复位率[RR=0.33,95%CI(O.22,0.49),P〈0.05]和关节功能Ratliff评定优良率[RR=0.73,95%CI(O.62,0.85),P〈0.05]均高于CR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IF组术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RR=1.93,95%ci(1.13,3.31),P〈0.05]、髋内翻发生率[RR=2.38,95%CI(1.07,5.27),P〈0.05]以及骨折不愈合率[RR=2.72,95%CI(1.05,7.04),P〈0.05]均低于CR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CRIF比较,O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较高,故ORIF治疗移位型儿童股骨颈骨折是值得推荐的方法。
田守进朱贤缪健荣周志平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儿童
X射线骨皮质厚度值及扫描灰度值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探讨X射线扫描灰度值及骨皮质厚度值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在本院行X线骨盆检查的8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的临床资料。统计病人髋部脆性骨折的发生情况,并比较骨折组和未骨折组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发生髋部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X射线扫描灰度值、骨皮质厚度值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髋部脆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入组病人共28例发生髋部脆性骨折,发生率为34.15%。骨折组腰椎L_(2)处骨密度值、髋部大转子骨密度值、小转子上和小转子下的骨皮质厚度值、X射线扫描灰度值均低于未骨折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小转子上骨皮质厚度值(OR=3.374,95%CI:1.853~8.429,P=0.012)及X射线扫描灰度值(OR=3.133,95%CI:1.506~6.475,P=0.023)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髋部脆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小转子上骨皮质厚度值联合X射线扫描灰度值预测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发生髋部脆性骨折的AUC为0.856,高于二者单独预测的AUC(Z=1.976,P=0.048;Z=2.202,P=0.028)。结论小转子上骨皮质厚度值及X射线扫描灰度值可预测老年骨质疏松症病人髋部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且二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
徐沁王黎明沙卫平严飞黄群周志平
关键词:X射线骨皮质厚度灰度值
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腰椎管狭窄治疗中的临床比较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在腰椎管狭窄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行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19例)和微创组(21例)。传统组行传统后正中入路开放术式,微创组行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对比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腰椎功能障碍及腿痛疼痛改善情况。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4.68±1.74)cm、术中出血量(160.23±24.13)mL、术后引流量(92.02±10.86)mL、术后住院时间(6.01±1.06)d时间显著低于传统组(14.23±3.02)cm、(345.03±34.02)mL、(134.02±31.02)mL、(8.56±1.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03、19.964、5.829、6.073,P<0.05)。微创组术后6个月腰椎ODI指数(13.43±2.73)%显著低于传统组(24.02±5.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6,P<0.05)。微创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下肢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个月(80.26±7.55)分和3个月KPS评分(89.46±9.57)分显著高于传统组(71.67±9.57)分、(80.45±8.5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67、3.124,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术式,微创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小、引流量小、康复快、疗效好等优势,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具备微创和高效的优势。
徐沁林小龙沙卫平王黎明严飞黄群周志平
关键词:微创手术传统开放手术腰椎管狭窄引流出血量
传统钛板加Cage与ROI-C治疗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比较颈前路传统钛板加Cage与前路颈椎桥形锁定融合器ROI-C治疗单节段颈椎病术后矢状位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2017年9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的76例单节段颈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钛板+Cage(A组)36例,ROI-C融合器(B组)40例。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矢状位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C2-C7Cobb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saittal vertical axis,C2-C7SVA)和T1倾斜角(T1slope,T1S)。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同时间点不同组间各影像学参数是否有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组内不同时间点各参数是否有差异。结果:术后随访(12.7±6.3)个月,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C2-C7Cobb角及T1S和术前相比,均有所增加(P <0.05),C2-C7SVA值减少(P <0.05)。两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C2-C7Cobb角、C2-C7SVA及T1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A组HOS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末次随访时HOS低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两种手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及颈椎曲度,但钛钢板+Cage对维持椎间隙高度更具有优势。
缪健荣周志平田守进倪善军张金坤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融合术
显微镜辅助MIS-TLIF单侧Quadrant通道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评估显微镜辅助Quadrant通道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8月-2018年8月行显微镜辅助Quadrant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S-TLIF手术治疗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33~84岁,平均(56.4±,10.6)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采用VAS评分评估患者腰部和下肢疼痛程度,ODI指数评估腰椎功能状况;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估椎间融合情况,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硬膜撕裂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手术时间80~160(102.0±10.5) min,术中出血量40-320(100.4±40.3) mL。35例均获得12-24个月随访,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78±1.61)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69±0.72)分,下肢痛VAS评分由术前(6.11±1.64)分降低至末次随访时(1.66±0.73)分,ODI由术前(51.03±8.35)%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1.71±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按椎间融合按Bridwell标准Ⅰ级和Ⅱ级为32例(91.4%);按MacNab标准,优2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4.3%。结论显微镜辅助Quadrant通道下单侧入路双侧减压MIS-TLIF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创伤较小。
朱现玮严飞黄群徐沁周志平
关键词:腰椎退行性疾病显微镜
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16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31-79岁,平均(58±12)岁。髋臼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方伴后方半横行骨折4例,双柱骨折10例,"T"形骨折2例。手术采用全身麻醉下平卧位操作,经腹直肌旁切口入路,直视下对髋臼前壁、前柱、四方体骨折进行复位、钢板固定,术中采取拉力螺钉、前后柱螺钉及髋臼下螺钉等辅助固定技术。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按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分。结果 16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0.5±2.0)个月。手术切口长度为6-8cm,平均(7.0±0.8)cm。手术时间为85-165min,平均(128±21)min。术中出血量为150-550mL,平均为(418.9±73.2)mL。骨折愈合时间为6-10周,平均8周。按照Matta影像学复位标准评估,优9例,良4例,差3例,优良率81.25%。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髋关节功能,优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7.5%。术后1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患者发生切口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腹股沟疝、切口疝等并发症,无一例患者发生骨折再次移位。结论经单一腹直肌旁入路结合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累及髋臼前、后柱的复杂髋臼骨折,术后骨折复位优良率高,并发症出现少,可取得良好临床疗效。
朱现玮严飞王黎明沙卫平周志平黄群
关键词:髋臼骨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