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志强

作品数:8 被引量:58H指数:4
供职机构:榆林市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榆林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炎性
  • 2篇重型
  • 2篇重型颅脑
  • 2篇重型颅脑损伤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短暂性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短暂性脑缺血...
  • 1篇醒脑
  • 1篇醒脑静
  • 1篇醒脑静注射液
  • 1篇血管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压
  • 1篇血肿

机构

  • 7篇榆林市第二医...

作者

  • 7篇夏志强
  • 6篇张伟
  • 5篇李涛
  • 2篇宫剑
  • 2篇高丽
  • 2篇田继辉
  • 1篇韩彦清
  • 1篇纪文军
  • 1篇王晓溪

传媒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2篇2022
  • 4篇2016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颅咽管瘤中IL-1α、IL-6的表达的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在颅咽管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行外科手术切除的颅咽管肿瘤标本57例,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其组织标本中IL-1α,IL-6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情况与颅咽管瘤的病理类型、术后复发率及切除率的关系。结果本次实验57例组织标本中,40例全切除(70.2%),9例次全切除(15.8%),8例大部切除(14.0%);IL-6阳性表达25例,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是否全切除有统计学差异(P=0.039),与病理类型、是否复发无统计学差异(P>0.05);IL-1α仅在乳头鳞状型颅咽管瘤中阳性表达2例,其阳性表达率与病理类型、是否复发及肿瘤是否全切除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咽管瘤与其周围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发生可能是颅咽管瘤手术难以全切除的重要因素,其中IL-6参与了这种炎性反应的发生。
夏志强杜彦挺杜光勇高丽张伟李涛田继辉宫剑
关键词:颅咽管瘤白细胞介素炎性反应
穿刺碎吸术后辅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穿刺碎吸术后辅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4例。两组均采用穿刺血肿碎吸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两组治疗前后均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一氧化氮(NO)、巨噬细胞转移抑制因子(MIF)、制白介素6(IL-6)、水平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前后脑血肿体积的变化,采用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定两组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②治疗后,两组血清NO水平上升,血清MIF、IL-6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清NL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MIF、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降低、ADL评分上升,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幅度、ADL评分上升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1周、2周后,两组脑血肿体积均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穿刺碎吸术后辅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总有效率高,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明显,预后较好。
夏志强杜彦挺杜光勇高丽张伟李涛田继辉宫剑
内皮素-1 B型受体拮抗剂通过抑制NLRP3/IL-1β炎症小体通路缓解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B型受体拮抗剂BQ-788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使用24只8周龄ApoE^(-/-)小鼠(遗传背景为C57BL/6小鼠)构建晚期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并分为饲喂常规啮齿类动物基础饲料的正常饮食(CHOW)组、饲喂高脂饮食(HFD)饲料的HFD组和饲喂HFD饲料并给予BQ-788治疗的HFD+BQ-788组。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Western blot测定小鼠胸主动脉血管NLRP3炎症小体相关因子Caspase-1 p20、Caspase-1 p45、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全血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Ly6C^(high)、Ly6C^(low)亚型细胞数量。油红O染色测定小鼠胸主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HE染色测定斑块“帽”的厚度;Masson染色观察斑块胶原沉积情况。结果与CHOW组相比,HFD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显著升高(P<0.01);炎症小体相关因子Caspase-1 p20、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单核细胞及全血中促炎单核细胞Ly6C^(high)数量显著增加(P<0.01),全血中抗炎单核细胞Ly6C^(low)数量显著减少(P<0.01)。与HFD组相比,HFD+BQ-788组小鼠血清炎症因子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明显回落(P<0.05);炎症小体相关因子Caspase-1 p20、NLRP3和IL-1β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单核细胞及全血中促炎单核细胞Ly6C^(high)数量显著回落(P<0.01),全血中抗炎单核细胞Ly6C^(low)数量显著增加(P<0.01);小鼠胸主动脉血管的油红O阳性着色面积占比显著较低(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帽”的平均厚度显著较小(P<0.01);斑块的胶原沉积范围明显较小。结论ET-1B型受体拮抗剂BQ-788可通过抑制NLRP3/IL-1β炎症小体通路缓解ApoE^(-/-)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
杜彦挺杜光勇夏志强张伟赵振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与手术减压程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与手术减压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2年1月入住我院并进行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患者568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格拉斯哥(GCS)评分,为减少GCS评分对预后的影响,在病例遴选过程中选取GCS评分为4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出院时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价标准(GOS)评估,患者按照手术期间的减压程度进行分组,分析组间的预后数据。结果术后颅内压仍然偏高的术后高压组患者的死亡率(78.8%)明显高于术后低压组(39.3%)和术后正常组(23.5%),而术后低压组的良好率高于术后高压组,术后颅内低压患者组出现植物生存患者的概率(10.7%)均高于其余两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非血肿性高颅压患者手术减压后应尽量使颅内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并偏低的状态,以期降死亡率。
杜光勇杜彦挺夏志强韩彦清梁文治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减压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超低位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9月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接受亚低温联合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接受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颅内压、血清炎性因子、神经功能、治疗效果。结果在手术后1、3、5、7 d,观察组颅内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7 d,观察组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在手术后1个月,观察组CSS评分、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良好率(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55.81%)(P〈0.05)。结论亚低温联合大骨瓣减压治疗有助于降低颅内压,缓解炎症反应程度,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杜彦挺杜光勇王晓溪夏志强张伟李涛
关键词:颅脑损伤亚低温骨瓣炎性因子神经功能
翼点与眶上外侧入路下行显微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临床效果比较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比较翼点与眶上外侧入路下行显微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榆林市第二医院自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20例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入A组和B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显微夹闭术,A组采用常规经翼点入路,B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中动脉瘤破裂率、术中动脉瘤夹闭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结果评分(GOS)分级情况。结果B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术中动脉瘤夹闭率、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GOS分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点和眶上外侧入路下行显微夹闭术治疗Hunt-Hess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相当,但经眶上外侧入路具有操作简便、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李涛夏志强纪文军张伟
关键词:前循环动脉瘤
CT脑灌注成像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应用价值探讨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探讨CT脑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从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55例短暂性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病24h内进行CTP和CTA(CT angiography)检查,发病72h内进行头颅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和MRA(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进行检查,比较CTP与其他检查方法的检出结果差异,并对病灶侧与健康侧的脑灌注成像参数如获得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TA检出35个病灶,MRI检出44个病灶,CTP检出59个病灶,CTP对病灶的检出率高于CTA和MR检查,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检出的病灶表现分型中I1期12个,I2期29个,II1期11个,II2期7个,I2期明显多于其他分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P病灶侧的TTP值、MTT值(P<0.05);CTP病灶侧的CBV值与健康侧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CT脑灌注成像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以全面的诊断,对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杜彦挺夏志强杜光勇张伟李涛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T脑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