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振武

作品数:26 被引量:346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生物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汉语
  • 10篇古汉语
  • 8篇上古
  • 7篇指称
  • 7篇谓词
  • 7篇谓词性
  • 7篇谓词性成分
  • 7篇词性
  • 6篇动词
  • 6篇语法
  • 6篇上古汉语
  • 4篇语言
  • 4篇汉语语法
  • 3篇及物动词
  • 3篇古汉语语法
  • 3篇宾语
  • 2篇代词
  • 2篇语序
  • 2篇语言起源
  • 2篇语言学

机构

  • 26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26篇姚振武

传媒

  • 8篇古汉语研究
  • 6篇中国语文
  • 4篇语文研究
  • 1篇湖北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古籍整理研究...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汉语史学报
  • 1篇第六届国际古...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被引量:10
2003年
本文研究《晏子春秋》的助动词系统。主要观点是:1.助动词"欲"应该分为两个,"欲_1"表示施事者即将独立做出他想做的行为,"欲_2"则相当于"愿"。"不欲"全部相当于"不愿"。2."可"和"能",虽然都是表示可能性,但所关涉的动作行为的方向不一样。"可"表示由外向内,因此极少带动宾结构宾语;"能"表示由内向外,其最大特点就是能以动宾(或介宾)结构及其各种扩展式作为宾语。"可以"总体上相当于"能"而不相当于"可"。3."能"重在对施事者自身能力的估计或认定,"得"则重在表客观的许可。二者在典型的句子里界限清楚,在一些非典型场合则界限比较模糊,而在现代汉语里,二者都用"能"表达。
姚振武
关键词:《晏子春秋》助动词短篇小说集
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形态”现象及相关思考被引量:1
2015年
上古汉语中,繁复的第一人称代词"格位"系统似同时存在清晰和模糊两种倾向。历史如果朝清晰的方向发展,就可能最终呈现一个比较严格的第一人称代词格位系统;如果朝模糊的方向发展,第一人称代词就可能最终归于一。事实是,后来朝着模糊的方向发展了,中古以后,第一人称代词逐渐归于一,这就是"我"。就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而言,"不严格的格位"也许比较符合实际。
姚振武
关键词: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
从语序问题看语法事实中的“优先序列”被引量:4
2005年
本文认为用排列“优先序列”这种“少数服从多数”的方法来处理语言事实有时是不科学的。与此相关,本文还认为把某种语序与人的某种所谓“认知心理”直接挂钩也是很值得怀疑的。
姚振武
关键词:语序问题法事少数服从多数认知心理
《文言实词》评介
1999年
一般地说,《马氏文通》以来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从句法、虚词、实词三个方面展开的。实词研究主要表现在有关词类问题的几次大讨论中,讨论的主要是汉语有没有词类以及如何划分词类等基本问题,所谓词类也主要是指名、动、形等大类。至于古汉语中这些大类内部又如何进一步研...
姚振武
关键词:不及物动词文言实词直接宾语状态动词行为动词间接宾语
再说《尚书·康诰》“见士于周”
2015年
"见士(事)于R"(R为受事)为西周常用语,西周以后一直流传下来。与之相关的是一系列句式,即"见V于R"、"见VR"、"见V"等。这是一个成系统的现象。如果把这个"见"理解为朝见义,与"V"互相独立,不构成直接关系,则整个系统都打乱了,变得无法解释,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不可接受的。
姚振武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
“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被引量:28
1997年
“以为”的形成及相关问题姚振武一、引言1.谓词性成分的指称性与陈述性朱德熙先生指出,谓词性成分充任主语、宾语区分为指称性的和陈述性的两大类。指称性的虽然仍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等,可是这些动作、行为、性质、状态已经事物化了,即变成了可以指称的对象。...
姚振武
关键词:谓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现代汉语《墨子》
上古汉语个体量词和“数+量+名”结构的发展以及相关问题
文章认为,“(动)+名1+数+名2”中“名2”的位置是汉语名词量词化的开始。个体量词在殷商时期即已存在.“数+量+名”结构在殷商时期已有迹象,在西周时期形成,东周以后完全成熟。在语义相同或相通基础上,不同的句法结构在语用...
姚振武
关键词:个体量词上古汉语语法结构语用功能
文献传递
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被引量:83
1996年
本文认为,"VP"名词化的实质是陈述转化为指称,其根本机制不在于有无形式标记,这一点可以通过有些"VP"不要任何形式标记而实现名词化和转指这一事实得到证明。无论是有形式标记的名词化还是无形式标记的名词化,都可以用亚里斯多德范畴说的基本观点进行统一的解释,即在一般情况下,只有那些代表现实世界"本体"范畴的名词性成分,才有可能用关于它的陈述来指称它。
姚振武
关键词:谓词性成分动宾结构亚里斯多德状态形容词
汉语语法从殷商到西周的发展被引量:1
2017年
在汉语发展史上,西周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西周汉语几乎继承了殷商汉语的所有重要的语法现象,同时又开启或廓大了汉语许多重要语法现象。词类方面,产生了状态形容词、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疑问代词、情态方式副词。并列连词有所增加,又产生了递进连词、顺承连词、原因连词、结果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让步连词等等。构词法方面,产生了词尾"若、如、然、焉、斯、其"等,汉语从此有了附加式造词法;产生了语音造词法,汉语从此有了叠音词、双声联绵词、叠韵联绵词、非双声叠韵联绵词等等;产生了动词性联合型复合词。以上三方面,标志着汉语双音节化趋势的形成。句法方面,产生了结构助词,汉语从此有了一批重要的句法结构,如"主+之+谓""定+之+中""V者""所V"等。产生了"数+量+名"结构,尤其是出现个体量词的"数+量+名"结构。产生了处置式和动结式,使动式进一步丰富。及物动词、数词、方位词等都有了使动用法。同时还产生了使动三宾语句以及一批复杂动宾式。
姚振武
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一点思考
2006年
本文主张根植于汉语自身,用一种不囿于任何成见的,朴素的,或者说原始的眼光来观察研究汉语,首先忠实于语言事实本身的提示,而不是任何现成理论的提示,在此基础上形成观点,并逐步构建出汉语自己的语法体系。
姚振武
关键词:汉语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