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哲

作品数:16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5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论语
  • 4篇翻译
  • 4篇《论语》
  • 3篇新教
  • 3篇新教传教士
  • 3篇英译
  • 3篇文学
  • 3篇教士
  • 3篇《论语》英译
  • 3篇比较文学
  • 3篇传教
  • 3篇传教士
  • 2篇导论
  • 2篇译名
  • 2篇圣经
  • 2篇释学
  • 2篇诠释学
  • 2篇理雅各
  • 2篇经学
  • 2篇话语

机构

  • 13篇沈阳师范大学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香港浸会大学

作者

  • 16篇姜哲
  • 1篇张爽
  • 1篇杨乃乔
  • 1篇费乐仁

传媒

  • 3篇学术月刊
  • 3篇中国文化研究
  • 2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国际汉学
  • 1篇基督教文化学...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汇释汇校”:新教传教士《论语》英译研究方法导论
2014年
新教传教士的《论语》英译共有五部,其作者分别为马士曼、高大卫、理雅各、詹宁斯和苏慧廉。以"汇释汇校"这一中国传统的校勘与注疏方法对其进行整体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在中西方学术文化相交汇的语境下为这一传统方法增加新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是从现代诠释学的理论视域对传统校释观念的"整合"与"回归"。
姜哲
关键词:新教传教士《论语》英译
西蒙·莱斯《论语》英译本“前言”及“导论”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西蒙·莱斯既是《论语》法译本的译者,也是《论语》英译本的译者。通过对其《论语》英译本诸种"书评"的阅读,本文将重点讨论该译本"前言"及"导论"中所涉及的某些理论问题。此外,在中西方学术文化相交汇的理论视域中,本文还对《论语》中相关语句的翻译进行了汇释汇校;进而,又对某些重要概念及其关系做出了辩读与阐释。
姜哲
关键词:西蒙《论语》英译本
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的互动——以《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英译与诠释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西方汉学的开端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适应主义"的传教策略之下,耶稣会士对很多儒家典籍进行了翻译与解释,从而开启了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互动共进的历史。刘殿爵以英文撰写论文探讨《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意义内涵,即是这种互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汉学使得某些多少为自身语言的同质性所缓解的经学诠释问题,以一种较为"醒目"的方式重新被突显出来;而经学的回应也促进了有关问题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的这种双向交流特别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敞开与融通互释。
姜哲
关键词:汉学经学《论语》翻译
学科调整与理论重构——从“外国文学”到“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被引量:2
2015年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姜哲
关键词:《比较文学教程》世界文学外国文学学科调整法语文学英语文学
作为“补充”的“译名”--理雅各中国经典翻译中的“上帝”与“圣经”之辨被引量:4
2012年
理雅各对儒家经典及道家文献的翻译与注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作为一名新教传教士的理雅各,其翻译与诠释并未超越自身的理解视域。在此前提之下,应重点关注理雅各对"帝"或"上帝"以及"经"或"圣经"的译名翻译问题。通过对"God"、"Bible"、"Scripture"和"Canon"以及"经"和"圣经"的词源学考查及辩读,一方面可以寻绎出这些概念在其各自的文化语境中不断被"补充"与"替换"的"踪迹",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中西经文互译的过程中揭示出这一作用如何体现于理雅各的翻译与诠释之中。
姜哲
关键词:理雅各上帝圣经
何为中国话语?为何比较文学?——论“异同游戏”对“可比性”问题的遮蔽
2023年
“中国比较文学”在国际学界的发声固然十分重要,但其不能由是而成为争相举异的仓促之学,更不应将“比较文学”毫无底线地降解为“异同游戏”。即便其冒“中国学派”之名强“异质性”为“可比性”,亦只是源于对“法国学派”和“美国比较文学”的草率抽象而已。这种喧哗一时的“中国声音”不仅未能建构出独特的“中国话语”,反而聒碎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心。在重访“法、美之争”并钩稽二者之深细牵连的基础上,比较文学的“可比性”问题应该被功能化为一种“可汇通性”。这一理解既无违于“比”和“comparo”在古汉语及拉丁语中的“本义”,又可消解实体化的“可比性”所潜藏的范式规训,并阻遏其向“文学比较”的隐秘滑落。“可比性”犹如门户之“枢机”,入于中空之环,始可纵横捭阖、以应无穷。具体于“比较文学”,即是因由“后设语言”而对“比较之第三元”的先行组建,遂使“前两元”之间亲密相交、互文以见义。
姜哲
关键词:比较文学功能性
适应主义传教护教观之“孟子模式”——在理雅各、何进善及花之安的中文作品中识别福音派新教话语中的跨文化关联被引量:7
2011年
重新思考"传教士"一词第一代来华新教传教士的大部分工作皆零零散散,且带有试验性质。尽管如此,在这些传教士的第二代中却诞生了一种"传教士学术"(missionary-scholarship),此学术的话语意图(discursiveintentions)是要"理解"中国,并按他们自己的方式与中国的精英们打交道。传教士们成为宗教"专家"(specialist),不仅是精神大师,还是传教士知识分子,既呈现自己的基督教新教传统,又以相对巧妙的方式(sophisticated ways)
费乐仁姜哲张爽
关键词:ETHICSFABER
汉字“诠”在多重语际间的意义谱系——从“Eρμηζ”到“经学诠释学”
2023年
由于跨文化互文的不同处境,“Hermeneutik”这一德文术语在进入中文语境时必然延异为多种译名,其中任何一种都没有占据“中心”以统摄其他译名的“权力”。“阐释学”这一为文艺理论界及文学阐释学所青睐的中文译名,亦不应被强制阐释并形塑于概念等级之巅。其实,在西文语境中“Hermeneutik”的词源及其与“赫尔墨斯”的关系亦是复杂难辨,其中的诠释学建构更需在语际间的翻译转码中给予解构性透视。然而,在中西诠释学概念的互视中,字义或词义于自身语言网络中的散布状态,却为其在本不可通约的多重语际间创造了意义勾连与谱系建构的可能。因此,“诠,具也”“具,共置也”这一递训之链,必须在语际间的相互指涉与反身指涉中,方可成为“诠”与“λóγοζ”和“auslegen”融通互释的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枢纽。进而,中国古代经学与西方现代诠释学的合会共置,也使得“经学诠释学”成为“言具古今、择鉴中西”之学,其不仅为传统经学之现代学术转型开辟了可供择选的路径,也为中国古典学术与西方学术营构了生产性的话语空间。
姜哲
关键词:诠释学逻各斯
回顾性的前瞻:“后理论”时代的“比较诗学”
2022年
如果西方理论无法在“类同疗法”的惯性下完成自我超越,那么内蕴“异质疗法”的“比较诗学”或可成为其自反运动的新起点。因为在“比较诗学”的后设性视域中,作为“局域诗学”的西方诗学(也包括西方理论)并无规范性的特权。所以,“后理论”时代的“比较诗学”,理应成为多元文化之间积极重组的开放性场域和功能性枢纽。
姜哲
关键词:比较诗学
“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中西经学诠释学视域下的“舍传求经”及其“义文反转”被引量:1
2022年
“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是中西方“经学变古时代”极富挑战意义的诠释学方法和命题。为了反对各自经学传统的“繁琐”与“破碎”,欧阳修和马丁·路德均以捍卫或重申“圣经权威”为己任,并且都在这一诠释诉求下选择了“经义显明”的释经策略。而在具体的解经操作中,两位经学变古者又假借某种“单一”的“本义观”,以摆落各自经学中的“四重意义说”。然而,由于“本义观”的“先行”及其内在的“二元性”一圣人之志/诗人之意、灵意/字句,“据文求义”与“惟凭《圣经》”亦在信仰与理解的诠释循环中反转为“据义求文”。
姜哲
关键词:马丁·路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