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方炳

作品数:55 被引量:41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8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经济管理
  • 24篇政治法律
  • 13篇社会学
  • 6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3篇社会
  • 8篇乡村
  • 7篇暴力
  • 6篇网络暴力
  • 5篇社会学
  • 5篇社会治理
  • 5篇城市
  • 4篇文化
  • 4篇乡村社会
  • 4篇角色
  • 4篇角色偏差
  • 4篇80后
  • 4篇村社
  • 3篇社会转型
  • 3篇网络
  • 3篇小农
  • 3篇个案
  • 3篇共同体
  • 3篇风险社会
  • 3篇城乡

机构

  • 44篇中共杭州市委...
  • 12篇浙江师范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3篇浙江省社会科...
  • 1篇杭州行政学院

作者

  • 55篇姜方炳
  • 3篇李传喜
  • 3篇柯红波
  • 3篇杨建华
  • 2篇郎晓波
  • 2篇徐士青
  • 2篇李颖

传媒

  • 7篇杭州(我们)
  • 6篇浙江社会科学
  • 6篇中共杭州市委...
  • 6篇杭州
  • 3篇中共天津市委...
  • 2篇沧桑
  • 2篇农业考古
  • 2篇杭州研究
  • 1篇中国青年研究
  • 1篇浙江学刊
  • 1篇中共浙江省委...
  • 1篇当代青年研究
  • 1篇中共宁波市委...
  • 1篇城市管理与科...
  • 1篇北京青年工作...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工商大学...
  • 1篇义乌工商职业...
  • 1篇当代社科视野
  • 1篇福建行政学院...

年份

  • 2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间分化、风险共振与“网络暴力”的生成——以转型中国的网络化为分析背景被引量:17
2015年
在"网络暴力"等网络群体性现象的分析中,群体性互动视角无疑提供了重要的智识资源。然而,由于该视角遮蔽了网络行动的主体素质、社会背景等跨界性因素,相关研究往往失之偏狭。为此,许多网络社会学研究者纷纷转向寻求更为综合性的分析视角。在网络化背景下,转型中国加速互联,催生了社会空间的情境性分化,即在网下的"在场空间"基础上又形成了网上的"缺场空间",并成了"制度-结构"风险和"技术-社会"风险交织并存的渊薮。从风险社会的理论视角来看,当前频发多发的各类"网络暴力"事件,实质上就是上述两大风险要素经由网民群体的交互行动而发生交叠、共振而生成的动态过程,而且在网络涟漪效应的作用之下,其风险后果还容易被不断地放大、扩散。对该机理性问题的深度把握,无疑是我们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的重要基础。
姜方炳
关键词:网络暴力社会转型网络化
理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个着力点被引量:44
2019年
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充满活力而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的基本路径。2018年6月4日,在延安干部学院新任地市级党委政法委书记培训示范班开班式上,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首次正式提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并从治理理念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以树立“五个导向”、优化四大体系、提升七大能力为核心内容的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框架和方法路径。2018年7月18日,中央政法委机关下半年工作推进会再次强调,要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抓手,确立抓省带市的工作新机制,加强市域政法工作创新交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市域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由此,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成了一个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理论课题和实践命题。
姜方炳
关键词:社会治理市域政法委书记
困境与出路:关于浙江建构橄榄型社会的思考
2011年
在促进浙江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不单是如何实现"更多"的经济增长性问题,更是如何达致"更平等"的社会结构性问题,而着力建构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的橄榄型社会无疑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政策选择。基于这一理论思路,本文首先结合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先后确定了"中等收入者"的具体内涵和浙江的划分标准,继而又剖析了浙江中等收入群体的发展现状及其主要障碍。最后,着重探讨浙江建构橄榄型社会应遵循的基本理念,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实现路径。
姜方炳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橄榄型社会
制度嵌入与技术规训:实名制作为网络治理术及其限度被引量:12
2014年
网络治理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将实名制作为网络治理术至今却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大都是基于对网络实名制概念的模糊认识而展开的利弊分析,遮蔽了其在不同网络层面和领域的实践适用性这一重要问题。通过"国家-市场-社会"三元互动结构的分析视角,我们可以发现,法律意义上的网络实名制,遵循着制度嵌入和技术规训的单向运行逻辑,有利于实现国家治理权力的网络渗透。但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只适用于特定的网络层面和领域,如将其加以全面推行,则潜藏着诸多技术性和制度性风险,从而容易陷入内卷化的治理困境。增强网络实名制治理效能的关键,在于能否转变治理策略,在国家、市场和社会多中心的均衡治理格局之下推行"有限的网络实名制"。
姜方炳
关键词:网络实名制规训
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综述被引量:2
2018年
2018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在杭州联合举办了第三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层论坛。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仅从宏观的历史和理论层面系统分析和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经验、历史意义和未来取向,还注重从历史走向现实、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理论贡献、历史渊源及地方实践等重大问题。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中国如何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参考。
姜方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八战略”优势论的内涵、价值及其转化应用
2023年
从优势论视角谋划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八八战略”的鲜明特色,也是其具有独特魅力和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所在。从内涵上看,“八八战略”优势论包含“势论”思维、推动经济发展由低时空位向高时空位转型和审时度势、主动造势、持续运势等内容。从价值上看,“八八战略”优势论遵循以科学的思维方法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浙江优秀文化传统在当代的成功应用,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坚持、创新性发展和对由势差到势能再到发展主动权的孜孜以求。推动浙江高质量发展,需要从进一步突出“八八战略”优势论的引领地位等方面加大转化应用力度,积极打造更多更有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桂祖武姜方炳
关键词:优势论
共同体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功能性转向——走出社区治理困境的一种可能思路被引量:27
2015年
在"社区"内涵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了功能主义和地域主义两种认知分歧,并在城市社会转型过程中衍生出一系列治理困境,迫切需要社区作为一种生活和精神"共同体"的功能性复归。共同体化的价值内核,在于提升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程序的民主化、治理基础的契约化、服务对象的普惠化及居民交往的互助化五大表征。而推进社区"共同体化"的实践策略在于: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建构多元联动的社区治理格局;引入现代管理制度,推动社区服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公共参与平台,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常规化联系;加强社会资本建设,提升社区居民之间的互信互助水平。
姜方炳
关键词:共同体社会转型契约精神社会资本
差序信任机制的时空流变及其类型分化——以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为分析背景被引量:7
2017年
在流动社会中,中国遭遇的"信任之困"虽与西方社会有着相同的现代性逻辑,但其背后却潜藏着一个"中国式的问题"。对此,学界形成了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仍存在研究区隔化、偏狭化及文化背景抽离化的问题。基于信任本质的时空特性,本文以转型中国加速网络化为分析背景,提出了"时空流变"这一整合性分析视角。分析发现,不同时空结构中的差序信任机制发生了分化,形成三个基本类型,即乡土社会的关系型差序信任(时空凝滞)、市场社会的工具型差序信任(时空分离)和网络社会的认同型差序信任(时空虚化)。研究结果表明,生发于乡土社会的差序信任机制并未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而迅速消解,相反,在特定的时空结构下,还有被复制和强化的可能。唯有细致考察差序信任机制的时空流变,我们才能深刻把握流动社会中复杂多元的信任秩序及"信任之困"问题的来龙去脉。
姜方炳
关键词:社会转型
“文化自觉”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性被引量:1
2010年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一开始就与中国的现代化进行强烈而自觉的互动。其间,离不开先进中国人的"文化自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中国化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文化自觉"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实现中国化的一种必需。这既是社会学学科的品格使然,更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强调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文化自觉",并不意味着对异域思想文化的鄙夷和拒斥,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知之明",是增强我们民族的自主性在思想文化上的必然反应。
姜方炳
关键词:文化自觉
推进杭州文化礼堂建设的思考
2020年
推进乡村文化兴盛,文化礼堂是主阵地。经过8年多的创新实践,杭州已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和成效的发展之路,并进入了扩面提质增效的新阶段。2020年,杭州计划新建400家以上农村文化礼堂,基本实现500人口规模以上村全覆盖。笔者认为,应以此为契机坚持量质并举、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着力完善文化礼堂科学化建设、长效化运维、高效化使用的工作支持体系,将文化礼堂打造为新时代乡风文明的“传习所”、治理有效的“助推器”、产业兴旺的“加油站”,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礼堂有文化,精神家园见精神。
姜方炳
关键词:长效化乡风文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