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乳腺
  • 14篇乳腺癌
  • 14篇腺癌
  • 4篇乳癌
  • 4篇细胞
  • 4篇细针
  • 3篇端粒
  • 3篇端粒酶
  • 3篇针吸
  • 3篇乳头
  • 3篇手术
  • 3篇术前
  • 3篇外科
  • 3篇外科手术
  • 2篇端粒酶活性
  • 2篇端粒酶活性检...
  • 2篇针吸细胞
  • 2篇针吸细胞学
  • 2篇乳腺肿
  • 2篇乳腺肿瘤

机构

  • 18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山东医科大学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作者

  • 18篇孙靖中
  • 8篇马榕
  • 6篇姜希宏
  • 4篇李鹏宇
  • 4篇胡继康
  • 3篇杨其峰
  • 3篇余之刚
  • 3篇王建丽
  • 3篇戴勇
  • 3篇张建平
  • 2篇毕冬松
  • 2篇刘文君
  • 2篇曾庆东
  • 2篇王占民
  • 2篇靳祖涛
  • 2篇张小桥
  • 2篇胡继康
  • 1篇宋科瑛
  • 1篇戚威
  • 1篇曹文辉

传媒

  • 4篇山东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国外医学(肿...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 1篇临床医学
  • 1篇中国普通外科...
  • 1篇癌症

年份

  • 1篇2001
  • 3篇2000
  • 3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 3篇1996
  • 1篇1989
  • 1篇198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癌术前细针针吸细胞学替代术中切除活检的指征探讨被引量:4
1998年
为探讨乳癌术前细针针吸细胞学选择性替代术中切除活检的可能性,对1995年9月~1996年5月间住院手术治疗的118例“乳房肿块”病人均行了术前临床触诊及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结果显示:118例病人病理证实为乳癌者69例。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诊断乳癌灵敏度为95.7%,阳性预测值为97.1%。当触诊与细针针吸均阳性时,其联合诊断乳癌的灵敏度仅为47.8%,但联合阳性预测值却达到100%。提示:对于住院接受手术的乳腺肿块病人,如果术前触诊能基本肯定为乳癌,则应行细针针吸细胞学检查;若针吸涂片查到癌细胞。
马榕张建平王建丽刘文君孙靖中姜希宏
关键词:细针针吸细胞学
青年乳腺癌易感基因突变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2
2000年
目的 :了解青年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 ,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PAUGE) -DNA银染方法 ,研究 30例 <35岁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外显子 2、2 0的突变情况。结果 :检出 8例突变 ,突变率为 2 6 7% ,5例在外显子 2 ,3例在外显子 2 0。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 38 9% ,而无转移者仅为 8 3%。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5 0 %的患者 ,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率 <5 0 %的患者相比 ,前者BRCA1基因突变率显著高于后者 (71 4%vs18 2 % )。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BRCA1突变率显著低于雌激素受体阴性乳腺癌 (5 36 %vs 6 3 6 % )。结论 :青年乳腺癌与BRCA1基因突变存在相关性 ;BRCA1基因突变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与雌激素受体阳性呈负相关 ;对BRCA1基因外显子 2和 2 0进行的突变分析 ,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的意义。
孙靖中肖虎戴勇李鹏宇
关键词:乳腺癌BRCA1基因淋巴结转移基因突变
P^53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K-SSCP)法检测30例乳腺癌组织中P基因的5、6、73个外显子。结果显示,15例有异常电泳带,表明这些病例相应的DNA片段发生突变。结合临床分析发现:在(1)Ⅱ期7/14例、Ⅲ期6/11例、Ⅳ期2/2例,(2)浸润性导管癌13/26例、乳头状腺癌1/1例、导管内癌1/1例,(3)腋窝淋巴结阳性11/18例、腋窝淋巴结阴性4/12例中发现P基因突变。提示P基因突变与临床分期及病理改变有关,有P53基因突变的原发病灶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易复发和转移。
余之刚孙靖中刘贤锡刘贤锡戚威曹文辉马榕
关键词:乳腺肿瘤P53基因基因突变PCR-SSCP
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性质及原因分析被引量:8
1999年
皮下积液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国外报道为17%~63%,我们通过回顾性分析及前瞻性研究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性质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的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1996年4月至1998年2月行标准根治术的10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积液病人及无积液病人的术后引流总量及术后前5天每天的引流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2
毕冬松马榕李伟孙靖中姜希宏魏其珍冯庆林
关键词:乳腺癌皮下积液病因
全文增补中
甲状腺单发结节的诊断和治疗(附1350例报告)
1989年
报告了1978~1987年,经外科手术治疗拟诊为甲状腺单发结节1350例。男性252例,其中恶性25例,女性1098例,恶性70例。男女比为1∶4.4。发病年龄9~76岁,其高峰男为41~50岁,女为31~40岁。术前扪诊单发结节符合率为87.5%。A型超声检查囊性结节者均为良性、实性结节者中恶性占9.5%、液平较小列为囊实性型,其中恶性5.2%。[^(131)I]扫描凉冷结节性恶性病变占13.1%。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恶性病变确诊率87.5%,假阳性12.5%。
吴钦志秦中平李松孙靖中刘力波李明孙立阳赵连德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
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癌被引量:4
1996年
保留乳头乳癌改良根治术又称皮下乳房切除十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近年来,在日本已被视为早期乳癌手术治疗的选择术式。作者在1995年3月至9月间应用保留乳头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癌9例,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参考国外文献制订了以下病例选择的条件:①肿瘤为单发,长径≤3cm,且与胸肌及表面皮肤无粘连。②肿瘤至乳晕边缘的距离(以下简称D)≥3cm。③乳头乳晕部检查无癌浸润征象,乳头无内陷、滥血或溢液,乳头乳晕皮肤无变硬、水肿、糜烂、溃疡等。④同侧腋窝无明显肿大、融合。
马榕孙靖中靳祖涛王占民胡继康姜希宏
关键词:乳腺癌保留乳头外科手术手术方式
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的副作用被引量:4
1999年
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为非甾体类抗雌激素药物。长期服用TAM可使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乳腺癌复发减少,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降低。在多数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参加者多能耐受TAM的标准治疗剂量,但是有关TAM在治疗乳腺癌过程对眼、肝脏、卵巢、骨?..
孙靖中杨其峰宋科瑛
关键词:他莫昔芬乳腺癌化疗
气囊加压包扎背心
本实用新型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气囊加压包扎背心。;这种背心适用于乳房癌手术后刀口的包扎,代替了传统的纱布绕胸包扎方法。它能有效地防止皮片漂浮,增加包扎部位透气性,有利于刀口愈合。同时也减轻了病员的呼吸压迫感。使用时...
孙靖中李占元胡继康寿楠海
文献传递
乳腺癌乳头和乳晕部浸润被引量:24
1996年
乳腺癌乳头和乳晕部浸润马榕孙靖中王建丽胡继康当今世界范围内乳癌手术呈缩小趋势,国外一些医生已致力于保留乳头的改良乳癌根治术(又称:皮下全乳腺切除+腋窝清扫术)的临床应用研究〔1~6〕。虽然在保留胸肌的乳癌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进一步保留乳头、乳晕有利于...
马榕孙靖中王建丽胡继康
关键词:乳腺癌外科手术
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探讨乳腺肿块细针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85例乳腺肿块病人进行细针穿刺 ,对穿刺细胞分别用端粒重复扩增法 (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和光镜细胞检查。以术后石蜡病理切片结果为最终标准 ,分别对两种检测方法在术前诊断乳腺癌方面的灵敏度、特异性和约登指数进行了比较。结果 术前端粒酶活性检测同穿刺细胞学相比 ,特异性分别为 73 9%和 82 6 % (P >0 0 5 ) ,差异无显著性 ;灵敏度分别为 91 9%和 6 4 5 % (P <0 0 5 ) ,约登指数分别为 6 5 8%和 47 1% (P <0 0 5 ) ,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乳腺肿块穿刺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孙靖中李鹏宇
关键词:端粒酶乳腺癌细针穿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