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尹海辉

作品数:19 被引量:101H指数:5
供职机构:安徽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心脏
  • 5篇血管
  • 4篇心脏移植
  • 4篇烧伤
  • 3篇蛋白
  • 3篇病变
  • 3篇病人
  • 2篇蛋白质
  • 2篇心肌
  • 2篇血管病
  • 2篇血管病变
  • 2篇血管细胞
  • 2篇血管细胞间黏...
  • 2篇移植后
  • 2篇应激
  • 2篇应激障碍
  • 2篇伤病
  • 2篇烧伤病人
  • 2篇黏附分子
  • 2篇细胞

机构

  • 9篇中南大学
  • 6篇安徽省立医院
  • 4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中南大学湘雅...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温州医学院

作者

  • 18篇尹海辉
  • 9篇章庆春
  • 5篇严中亚
  • 4篇尹邦良
  • 3篇肖学钧
  • 3篇吴岳恒
  • 3篇卢中
  • 2篇张其敏
  • 2篇申学舟
  • 2篇雷虹
  • 2篇尹倪
  • 2篇张硅
  • 2篇葛文
  • 2篇董文锡
  • 2篇吴一军
  • 2篇岳丽青
  • 2篇许崇永
  • 2篇高凌云
  • 2篇黄晓元
  • 2篇周建芬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现代护理
  • 2篇中华器官移植...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心血管康复医...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护理研究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护理研究(中...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3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SCT多维重组技术对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多维重组技术对小儿先天性肺动脉狭窄(P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3例PS患儿的薄层CT增强扫描资料,将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技术(VRT)及最大强度投影(MIP),结合手术与超声心动图(UCG)结果,分析PS影像学特点。结果33例中17例肺动脉瓣狭窄(PVS),10例右心室漏斗部狭窄(RVIS)和6例肺动脉干狭窄(PTS),前两者UCG均正确诊断,MSCTA正确诊断PVS5例,RVIS1例;后者UCG及MSCTA均正确诊断;14例主-肺动脉侧枝(APC)中,MSCTA均正确诊断,UCG漏诊10例(10/14),1例误诊为PDA。对于其它心内畸形(ASD,VSD,RVH,PFO,SV,DORV,TECD及TBD),UCG均能较清晰显示,MSCTA诊断准确率为39.4%;对于心外大血管异常(PDA,RAA,TGA,TAPVD,CoA,PLSV及VLSA),MSCTA能较清晰显示其来源、走行及直径,UCG诊断准确率为69.7%。结论MSCT及多维重组技术是显示PS心外血管畸形及APC的良好方法,结合UCG可以进一步提高心内畸形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治依据。
董文锡申学舟高凌云张其敏张硅尹海辉葛文许崇永
关键词:螺旋计算机心血管造影术心脏缺损
应激效应对大鼠心脏移植后冠脉病变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我们通过建立大鼠腹部心脏异位移植模型,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移植后心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发现一些与细胞应激相关的蛋白异常表达,认为应激效应在心肌损伤和心脏移植后冠脉病变(CAV)的形成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章庆春尹海辉尹邦良尹倪吴岳恒肖学钧
关键词:冠脉病变大鼠心脏移植后蛋白异常表达心肌损伤蛋白质表达
研究大鼠移植心脏组织中能量代谢模式的变化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分析大鼠移植心脏组织中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变化,探讨移植后心脏能量代谢模式的转变。方法建立大鼠心脏移植的Ono模型,采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同基因移植组(供、受者均为Lewis大鼠)与异基因移植组(供者为Lewis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心脏移植后2周和8周时心脏组织中的蛋白质变化;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法分析获得肽质量指纹图谱,经Matrix Science查询软件搜索获得匹配的蛋白质。结果同基因移植组与异基因移植组比较,发现了6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其中与心肌能量代谢相关的酶有18个。结论异基因心脏移植后心肌能量代谢发生转变,线粒体三羧酸循环发生障碍,但线粒体电子传递和ATP跨线粒体外膜的跨膜转运能力增强,糖酵解增加,脂肪酸的氧化利用增强,支链氨基酸的氧化受抑制。
章庆春尹海辉尹邦良尹倪肖学钧
关键词:心脏移植能量代谢蛋白质组
烧伤病人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被引量:7
2003年
尹海辉周建芬黄晓元
关键词:烧伤应激障碍心理变化创伤后应激障碍
扣眼法应用于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4年
综述了扣眼穿刺法建立扣眼隧道的方法,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与其他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的优缺点比较及其改进措施。提出扣眼穿刺法能有效防止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制定并实施扣眼穿刺法的标准及操作规程、强化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培训和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的措施。
尹海辉周采平任伟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血液透析
大鼠心脏移植后心肌组织内支链氨基酸代谢对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影响
2011年
目的探讨大鼠心脏移植后心肌组织内支链氨基酸(BACC)代谢对移植物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同系移植组和同种移植组,采用改良的Ono模型建立大鼠腹部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移植后2周和8周,取两组受鼠,分别获取其血液和移植心脏标本。观察两组受鼠的血管狭窄程度,使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技术观察移植心肌内蛋白质表达的变化,获得一些影响BACC代谢的差异蛋白质,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进行验证。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心脏组织和血浆中BACC浓度。结果移植后2周和8周,同系移植组冠脉血管未出现狭窄,而同种移植组冠脉血管出现明显狭窄(P〈0.01),并且随时间的延长,其血管狭窄程度逐渐加重(P〈0.01)。经搜索得到37个差异蛋白质(肽)点,其中3个为支链酮酸脱氢酶(BCKDH)亚单位E1α、E1β和E3BCKDH E1α、E1β在同种移植心脏组织和血管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同时,移植心脏心肌组织内BACC浓度升高,而血浆内BACC浓度并未明显升高。结论同种移植心脏组织内支链氨基酸氧化代谢的限速酶受到抑制,使心脏组织内支链氨基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浓度升高,其中亮氨酸作为蛋白质翻译的启动因子,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途径和非mTOR途径促进了蛋白质合成,可能在移植心脏心肌肥厚和移植物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章庆春尹海辉严中亚吴岳恒朱正艳雷虹卢中
关键词:心脏移植移植物血管病变
肺血减少型先心病合并体-肺侧支的MSCT诊断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多维重组技术对肺血减少型先心病合并体-肺动脉侧支(MAPCA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肺血减少型先心病伴发MAPCAs患儿的薄层CT增强扫描资料,将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技术及最大强度投影(MIP),结合手术与超声心动图(UCG)结果,分析MAPCAs的影像学特点。结果:23例中,来源支气管动脉9例,主动脉直接侧支12例,主动脉间接侧支14例(其中来源于乳内动脉8例,锁骨下动脉5例,肋间动脉1例)。MSCTA较清晰显示23例MAPCAs的来源、数量、走行及直径;UCG仅6例诊断正确,17例漏误诊,其中1例MAPCAs误诊为PDA。对于其它心内畸形(ASD、VSD、RVH、PFO、DORV、TS、RCD、ASA、TA及TR),UCG均能较清晰显示;对于心外大血管异常(PS、PA、PDA、RAA、TGA、TAPVD、CoA、PLSV及VLSA),MSCTA能较清晰显示其来源、走行及直径。结论:MSCT及多维重组技术是显示MAPCAs及心外大血管畸形的良好方法 ,结合UCG可以进一步提高心内畸形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较全面的影像学资料。
董文锡高凌云申学舟张其敏张硅尹海辉葛文许崇永
关键词:侧支循环
病人自控镇痛泵在烧伤创面疼痛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对烧伤病人应用病人自控镇痛(PCA)泵效果进行评价,探讨适合烧伤病人疼痛治疗的方法。[方法]①将入选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吗啡通过PCA泵进行持续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哌替啶肌肉注射。②分别记录两组病人换药前及换药后30min心率、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情况,测定换药后30 min血糖、血清电解质及阴离子间隙(E4A)、血气分析及空腹血糖值。③记录换药后两组病人疼痛评分、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主要是恶心、呕吐)。[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应激性血糖升高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机体耗氧量降低及无氧代谢减少(P<0.05);使用PCA的病人无呼吸循环抑制表现。[结论]PCA能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烧伤病人的疼痛,降低烧伤所致的高代谢。
尹海辉易惠芝岳丽青
关键词:病人自控镇痛烧伤疼痛
烧伤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现状被引量:40
2003年
尹海辉谢庭鸿黄晓元
关键词:烧伤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因素
家犬无搏动供体心脏耐受热缺血时限的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无博动供体(NHBDs)心脏可耐受热缺血的时限。方法通过窒息法和放血法获得不同热缺血时间的家犬NHBDs心脏,以无热缺血心脏为对照组,其他各时间段为实验组,NHBDs心脏在4℃HTK液中保存2h后进行原位心脏移植,供心复跳后继续辅助循环60min后撤机。监测再灌注3h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测定再灌注3h后心脏组织含水量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窒息法获得的家犬NHBDs心脏能耐受的热缺血时间为16min,热缺血17min为其功能转折点;放血法获得的家犬NHBDs心脏能耐受的热缺血时间为27min,热缺血28min为其功能转折点。在热缺血安全时限点获得的NHBDs心脏用于移植后,窒息法NHBDs心脏的左室舒张功能(-dp/dtmax)要低于放血法NHBDs心脏(1361.68±231.47比1641.68±192.47,P〈0.05),但两者在左室收缩功能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窒息法和放血法获得的家犬NHBDs心脏在耐受热缺血时都存在功能转折点,两者之间相差有11min。在热缺血安全时限内保存2h的犬NHBDs心脏均成功用于移植,这为NHBDs心脏的初步活性判断提供实验依据。
章庆春尹海辉严中亚吴岳恒肖学钧
关键词:心脏移植热缺血时间家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