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勇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酸酶
  • 4篇磷酸酶
  • 4篇碱性磷酸酶
  • 3篇赤潮
  • 2篇有机磷
  • 2篇珠江口
  • 2篇磷酸酶活性
  • 2篇磷源
  • 2篇米氏凯伦藻
  • 2篇环境特征
  • 2篇活性
  • 2篇碱性磷酸酶活...
  • 2篇海洋卡盾藻
  • 2篇不同磷源
  • 1篇植物
  • 1篇生消过程
  • 1篇环境因子
  • 1篇浮游植物
  • 1篇ELF
  • 1篇赤潮生消过程

机构

  • 6篇暨南大学
  • 3篇海南省海洋与...
  • 3篇海南省海洋监...

作者

  • 6篇庞勇
  • 5篇吕颂辉
  • 3篇聂瑞
  • 2篇欧林坚
  • 1篇张淑雯
  • 1篇李斌

传媒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不同有机磷源对米氏凯伦藻和海洋卡盾藻的生长研究
磷是海区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的营养因子。本文研究了不同磷源【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G-P)、...
庞勇张淑雯欧林坚吕颂辉
关键词:米氏凯伦藻有机磷碱性磷酸酶
文献传递
红色中缢虫赤潮中浮游植物细胞碱性磷酸酶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2009年12月14日,在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的跟踪调查过程中发现一次红色中缢虫赤潮,设置3个站位对红色中缢虫赤潮进行调查监测。利用酶标记荧光(enzyme labeled fluorescence,ELF@97)方法,对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进行标记,研究红色中缢虫赤潮发生时,单个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活性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浮游植物碱性磷酸酶总体的标记率达51%,其中甲藻的碱性磷酸酶具有很强的表达,标记率超过99%;硅藻的碱性磷酸酶表达很弱,标记率仅为3.4%。(2)甲藻比硅藻很容易被诱导产生碱性磷酸酶。(3)浮游植物在与红色中缢虫营养盐竞争中处于劣势。
庞勇聂瑞欧林坚吕颂辉
关键词:浮游植物ELF碱性磷酸酶
珠江口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赤潮生消过程的环境特征初步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为了解2009年珠江口双胞旋沟藻赤潮生消过程,探索其生消机制,对赤潮进行了连续10 d(10月28日─11月6日)的跟踪监测,设置了3条监测断面,共12个站位。通过现场测定和实验室分析,研究赤潮藻密度、叶绿素a、营养盐、温度、盐度、p H和溶解氧的变化规律。赤潮区双胞旋沟藻的密度先升高后降低,最高密度达到2.765×107 cells·L-1,叶绿素a含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大值达到172.76μ·L-1,监测海域无机氮和无机磷均处于富营养化水平,无机氮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在赤潮末期稍有回升的趋势,无机磷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赤潮区水温变化范围为19.33~27.66℃,盐度的变化范围为9.16~31.5,p H的变化范围为7.45~8.51,溶解氧的变化范围为5.50~11.45 mg·L-1。通过对赤潮期间的环境因子分析,并结合2006年该海域发生的双胞旋沟藻赤潮事件和近几年周边海域发生赤潮的情况,得出以下结论:2009年珠海双胞旋沟藻赤潮规模较大,是中国沿海由双胞旋沟藻引起的最大规模赤潮。10月25日─10月27日为赤潮的起始发展阶段,10月28日─11月1日为赤潮形成维持阶段,11月2日─11月6日为赤潮消亡阶段。赤潮生消过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赤潮持续期双胞旋沟藻占主要优势,赤潮消亡期间硅藻(骨条藻Skeletonema spp.和角毛藻Chaetoceros spp.)数量增加,演替双胞旋沟藻成为优势种。此次赤潮事件中有机氮浓度较高,约占总氮的60%,是赤潮藻大量繁殖代谢所致。研究海域处于严重富营养化水平,这是诱发赤潮发生的基础。同时,长时间处于高温、低盐的环境,使双胞旋沟藻急剧繁殖,诱发赤潮。在赤潮后期,恶劣的气象条件是赤潮消退的主要原因。
庞勇聂瑞吕颂辉
关键词:珠江口赤潮环境因子
珠江口海区环境特征及双胞旋沟藻赤潮发生过程的研究
本研究从2007年冬季始对珠江口海区进行为期一年四个季度的海区环境特征调查采样,研究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并对该海区内于2009年10月~11月发生的一次双胞旋沟藻(Cochlodinium geminatum...
庞勇
关键词:珠江口赤潮
文献传递
不同磷源对海洋卡盾藻生长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不同磷源对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生长和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PA)的影响。[方法]磷源分别为无机磷(NaH2PO4.2H2O)及有机磷源葡萄糖-6-磷酸(G-6-P)、甘油磷酸钠(G-P)、三磷酸腺苷(ATP)和卵磷脂(LEC)。[结果]海洋卡盾藻可以有效利用NaH2PO4.2H2O,对G-6-P、G-P、ATP也有一定的利用能力,但不能有效利用LEC。以NaH2PO4.2H2O、G-6-P、G-P和ATP为磷源培养的海洋卡盾藻的APA分别从起始的5.86 pmol/(cell.h)下降至第6天的1.25、1.12、1.58和1.72 pmol/(cell.h),而后分别迅速上升至7.35、4.14、3.55和6.25 pmol/(cell.h)。[结论]该研究可为深入研究海洋卡盾的藻营养生理提供指导。
庞勇李斌吕颂辉
关键词:海洋卡盾藻磷源碱性磷酸酶
不同磷源对米氏凯伦藻生长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解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赤潮形成的磷营养机理,作者研究了不同磷源[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denosine disodium triphosphate,ATP)、甘油磷酸钠(sodium glycerophosphate,G-P)、卵磷脂(lecthin,LEC)和Na H2PO4·2H2O]对其生长和藻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APA)的影响。结果表明:(1)米氏凯伦藻可以有效利用无机磷(Na H2PO4·2H2O),对有机磷源如三磷酸腺苷二钠盐(ATP)、甘油磷酸钠(G-P)也能有效利用,但不能有效利用卵磷脂(LEC);(2)米氏凯伦藻碱性磷酸酶的检测中,在起始阶段,不同磷源(ATP,G-P,LEC和Na H2PO4·2H2O)的米氏凯伦藻APA达到最大值,米氏凯伦藻的APA分别为6.0,10.5,8.0和0.4 pmol/(个·h)。随培养时间的持续,各有机磷培养基中米氏凯伦藻的APA均表现出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强,最后在最大值维持的趋势,而以Na H2PO4·2H2O为磷源的米氏凯伦藻的APA没有明显的增加;(3)单个细胞的米氏凯伦藻的APA位点分布明显,大致位于细胞表面。通过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在外界环境无机磷限制的条件下,能够较好地吸收利用有机磷维持生长,印证了近年来米氏凯伦藻赤潮频繁地发生在磷限制海域的事实。
庞勇聂瑞吕颂辉
关键词:有机磷碱性磷酸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