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学勇

作品数:80 被引量:1,384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8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33篇土壤
  • 17篇亚高山
  • 14篇针叶
  • 14篇针叶林
  • 13篇川西亚高山
  • 11篇亚高山针叶林
  • 11篇人工林
  • 9篇演替
  • 9篇云杉
  • 9篇树种
  • 8篇养分
  • 8篇生态
  • 8篇岷江上游
  • 7篇生态恢复
  • 7篇微生物
  • 6篇地果
  • 6篇凋落
  • 6篇凋落物
  • 6篇坡地
  • 6篇干旱河谷

机构

  • 68篇中国科学院成...
  • 16篇中国科学院大...
  • 15篇四川农业大学
  • 11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西南大学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重庆师范学院
  • 1篇中铁二院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四川省自然资...

作者

  • 80篇庞学勇
  • 43篇包维楷
  • 13篇刘庆
  • 11篇刘世全
  • 10篇林波
  • 9篇何海
  • 9篇吴彦
  • 7篇张咏梅
  • 7篇杨婷惠
  • 6篇闫晓丽
  • 5篇吴宁
  • 5篇向双
  • 5篇黄俊胜
  • 5篇祁凯斌
  • 4篇刘庆华
  • 4篇杨兵
  • 4篇潘开文
  • 3篇徐亮
  • 3篇陈远学
  • 3篇张世熔

传媒

  • 24篇应用与环境生...
  • 7篇生态学报
  • 5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山地学报
  • 3篇世界科技研究...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2005青藏...
  • 2篇中国植物学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8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12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8篇2002
  • 1篇2001
8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岷江柏各地理居群生长状况及气候因子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岷江柏是我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现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西部、甘肃南部的少数几个地区,由于全面调查的缺乏,对其了解和保护很少。样方调查及对岷江柏生长状况的研究表明,马尔康居群岷江柏生长好,群落结构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茂县、小金居群岷江柏生长状况较差,乔木层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指数低。结合气候因子的研究,结果表明岷江柏适于生长在温度适中、雨量充沛、蒸发量小、干燥系数小、太阳辐射较优的环境中。岷江柏分布区的生长状况和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总蒸发量、生长季蒸发量和干燥系数是影响岷江柏生长的主要气象因子,年均温、年降雨量对岷江柏地径和高无明显影响,年均温、年降雨量对岷江柏种群乔木层多样性和重要值有重要影响。这说明岷江柏主要生长指标不单单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而着重要考虑有多少能够存留在土壤中,也就是说岷江柏分布区的干燥系数大小,能综合反应降水与蒸发的动态关系。
庞学勇包维楷
关键词:岷江上游气候因子干燥度生物多样性
岷江柏林下土壤养分特征及种群间差异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对现存于川西6个县的岷江柏林下土壤养分状况及其空间差异性比较研究表明,土壤表层(0~20cm)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速效K和阳离子交换量均以马尔康居群最高,其次为金川、小金、丹巴居群,理县和茂县居群较低,土壤全K和土壤pH恰好相反,茂县居群较大,马尔康居群较小.从土壤的垂直变化看,除全K和土壤pH外,其它土壤养分均为表土层大于底土层.从相关性分析看,岷江柏林下土壤全N、全P、碱解N、速效P和CEC与土壤有机质呈极显著相关,土壤速效养分主要受全量养分控制,土壤养分指标地理空间差异较大,通过岷江柏林土壤养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马尔康岷江柏居群土壤养分指标综合性能最好,其次为理县、金川、丹巴、小金岷江柏居群,最差的为茂县岷江柏居群.岷江柏林下养分差异是植被状况、地形条件、保护管理措施和人为干扰状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庞学勇包维楷
关键词:土壤养分干旱河谷
西南高山亚高山不同演替阶段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被引量:5
2021年
介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技术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取得的进展,展望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恢复未来的研究重点.该项目针对西南高山亚高山退化森林迹地恢复困难、次生灌丛演替缓慢、低效林结构不合理以及生态功能低下等主要问题,从森林恢复演替不同阶段的角度,研发了森林采伐和火烧迹地恢复、次生灌丛生态系统恢复、低效次生林功能提升等关键恢复技术,以及特色资源培育与开发技术,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科技支撑.
刘庆庞学勇向双潘开文
关键词:演替阶段恢复重建
亚高山针叶林人工恢复的生态学过程研究
亚高山针叶林是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高山、亚高山地区的森林主体,构成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Ecological barrier),具有维持区域小气候、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自20世纪40年代起,...
刘庆吴彦林波何海庞学勇
文献传递
川西亚高山4种典型灌丛岛土壤持水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5
2021年
亚高山森林自采伐后,迹地上灌木迅速扩张形成的"灌丛岛"对土壤肥力、幼苗更新等有重要作用.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采伐迹地上灌丛岛土壤持水性能及其影响因素,选择亚高山采伐迹地上4种典型灌丛(高山柳、鲜卑花、绣线菊和杜鹃)为研究对象,以草丛为对照,测定灌丛岛下土壤持水性能,并结合灌丛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采伐迹地上灌丛岛的形成明显影响土壤持水性能,杜鹃和高山柳灌丛土壤持水量与草丛差异显著.其中杜鹃灌丛土壤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最高,分别较草丛增加了24.5%和23.0%;高山柳灌丛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最高,较草丛增加了51.02%.(2)灌丛岛的形成也影响了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特征,其效应大小依赖于灌丛岛类型.如与草丛相比,杜鹃与高山柳灌丛土壤容重分别显著降低25.7%和18.6%,总孔隙度分别显著增加5.4%和5.2%.(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灌丛岛土壤持水性能除受土壤物理结构特征(如容重和孔隙等)影响外,也与灌丛岛类型和大小等因素有关.因此,亚高山采伐迹地灌丛岛的形成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进而导致土壤的持水性能差异;研究结果可为评估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生态功能提供科学参考.
何露露庞学勇
关键词:土壤结构影响因素亚高山森林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次生演替对土壤持水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21年
次生演替已成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迹地上的主要演替方式之一.选择川西米亚罗林区现有次生演替序列草地、灌丛、次生桦木林、原始针叶林为对象,研究川西亚高山森林采伐迹地次生演替过程中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持水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草地、灌丛和次生桦木林与原始针叶林相比,土壤容重差异性显著,分别增加了52.17%、44.93%、17.39%,土壤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显著,分别减少了13.61%、11.60%、4.66%和14.44%、12.62%、0.52%;关于土壤持水性能,原始针叶林有着最高的土壤最大持水量和土壤非毛管持水量,分别为2315.44 t/hm^(2)和751.40 t/hm^(2),随着次生演替进行,土壤非毛管持水量显著增加,细根和土壤有机质是导致土壤持水量变化的原因之一.综上所述,较之原始针叶林,其他3种演替阶段的土壤蓄水能力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前期采伐破坏了土壤物理结构,土壤仍留有"记忆",叠加上后期干扰,改变了土壤物理性质,使其具有较高的土壤容重和较低的土壤总孔隙度,因而土壤持水性能相对较差.上述研究可为加快川西亚高山针叶林迹地生态功能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何露露强薇张燕刘银刘兵刘兵
关键词:针叶林自然演替持水能力亚高山森林
一株隔孢伏革菌及其应用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隔孢伏革菌及其应用。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株隔孢伏革菌(Peniophora crassitunicata)HUA,保存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 N...
庞学勇陈俊文刘庆华
大渡河上游不同林龄云杉人工林与原始林下地表苔藓层片结构与物种组成被引量:9
2009年
为评估在人工林早期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层片物种组成和结构的演变趋势,选择四川省金川县507林场4-30年林龄的5块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和1块300年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原始林,开展了地表苔藓植物调查。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对苔藓植物特征参数进行差异性检验,采用S?rensen群落相似性系数比较了苔藓群落β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1)云杉人工林较原始林地表苔藓物种丰富度高。年轻的人工林(<16年)较中龄林(21-30年)地表有更多的苔藓种类;(2)原始林较人工林有更高的地表苔藓植物盖度、密度、平均高度和厚度,而不同林龄的人工林之间在苔藓植物层片盖度和密度上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但地表苔藓优势种及次优势种组成具有较明显的差异;(3)人工林与原始林地表苔藓共有种具有明显的喜光耐旱特性,4年生未成林地段与原始林共有种数最多,为19种;(4)原始林下地表24种苔藓植物中,除Rhytidium rugosum外,23种在云杉人工林早期发育过程中存在。在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物种替代明显,替代率随林龄呈增加趋势(0.24-0.60),有明显的物种替代现象发生。综合分析表明:(1)本文所研究的4-30年的云杉人工林发育过程中地表苔藓结构与多样性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恢复趋势,大多数土著苔藓种群还未能有效恢复;(2)要恢复重建林地后演替阶段的苔藓种群结构和多样性,不仅需要在采伐和造林过程中减少对土壤的扰动以保护地表微生境,还应在云杉人工林处于16-20年林龄,地表苔藓植物丰富度发生显著衰退时进行合理疏伐。
包维楷雷波庞学勇闫晓丽贾渝
关键词:人工林原始林苔藓
西南亚高山次生灌丛促进建群树种更新恢复技术被引量:2
2021年
针对西南亚高山区大量退化灌丛恢复技术缺乏的问题,在浓密灌丛抑制建群树种幼苗更新的生态系统,采用调控灌丛冠幅和适当去除地被物层技术,以改善灌丛生态系统中限制建群树种更新和生长的环境因子,促进幼苗生长和更新;在缺乏种源的灌丛生态系统,利用灌丛微环境的直播和栽植技术补充种源.对调控处理后的幼苗存活、生长及微环境的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2018-2020),发现:(1)水平或垂直去除部分灌丛冠幅增加了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建群种幼苗的基径和株高,其中水平去除处理使得幼苗基径和株高分别增加了51.5%和61.6%;(2)仅凋落物去除和地被物全部去除后,灌丛空地移栽的云杉幼苗死亡率从20.8%下降到7.1%,且株高和基径增长率为24.6%-35.8%,均高于地被物保留时的对照幼苗(4.0%-20.7%);(3)野外原位播种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和粗枝云杉种子的萌发率为密灌>疏灌>草地(P<0.05),抚育方式对种子萌发和保存的影响均为微肥>CK>微肥+保水剂>保水剂(P<0.05);(4)未添加有机底肥条件下,栽植在灌丛根围区域和非根围区域的云杉幼苗存活率分别为56.9%和30.0%,其中栽植在灌丛坡位上方位更有利于幼苗存活,添加底肥促进了栽植在无灌丛植被区域的云杉的存活,存活率达到100%.可见,在有建群树种幼苗的浓密灌丛区,通过改善抑制幼苗生长的微环境,建群树种的生长得到明显改善;在次生灌丛无建群树种种源区,通过引入建群树种种源,能促进建群树种幼苗定居;上述研究结果为亚高山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
庞学勇向双赵文强李丹丹刘庆
关键词:次生灌丛建群树种演替生态恢复亚高山森林
九寨沟和黄龙自然保护区原始林与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质比较被引量:11
2009年
森林土壤的结构和贮水保水能力是决定土壤水分及其时空分布的关键,九寨沟和黄龙自然保护区均是以水为灵魂,其水量的多少及时空分布格局对景区景点的视觉观赏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九寨沟和黄龙核心景区原始林与次生林土壤容重、持水性能和孔隙度等指标的监测,探讨了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结构及持水能力状况.结果表明:(1)由于较早地得到保护,九寨沟景区原始林、桦槭次生林土壤物理性质均优于四川西部其它同类型植被,与此相反,人工云杉纯林土壤物理性质明显劣于其它植被类型,可能主要与云杉平根系统对土壤膨胀挤压和单优势乔木群落所形成的不利微气候影响有机物分解归还土壤有关;(2)在黄龙核心景区的原始云、冷杉林,发育于坡积母质的土壤物理性质明显优于发育于钙华母质上的土壤物理性质.
庞学勇包维楷江元明王成
关键词:土壤物理性质持水性能九寨沟自然保护区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