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凌飞

作品数:6 被引量:18H指数:3
供职机构: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杰出青年人才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主题

  • 2篇离子
  • 2篇两亲接枝共聚...
  • 2篇接枝
  • 2篇接枝共聚
  • 2篇接枝共聚物
  • 2篇胶束
  • 2篇共聚
  • 2篇共聚物
  • 2篇含氟
  • 2篇含氟聚合物
  • 2篇氟聚合物
  • 2篇氟碳表面活性...
  • 1篇单分散
  • 1篇阴离子
  • 1篇阴离子型
  • 1篇乳液
  • 1篇乳液聚合
  • 1篇牛血清蛋白
  • 1篇浊点
  • 1篇微波辐射

机构

  • 6篇湖北大学
  • 2篇教育部

作者

  • 6篇张凌飞
  • 6篇徐祖顺
  • 4篇易昌凤
  • 3篇刘国强
  • 3篇熊圣东
  • 1篇郭小丽
  • 1篇王应席
  • 1篇黄丽君
  • 1篇安媛媛

传媒

  • 1篇精细与专用化...
  • 1篇合成技术及应...
  • 1篇高分子学报
  • 1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应用化学
  • 1篇胶体与聚合物

年份

  • 3篇2011
  • 3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微波辐射分散聚合制备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被引量:7
2010年
在微波辐射下,以乙醇/水混合溶剂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为稳定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分散聚合。利用透射电镜(TEM)、动态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研究了微球的形态和粒径大小,探讨了介质中乙醇含量、聚合前期微波功率、引发剂和稳定剂浓度对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介质中乙醇质量分数在40%~50%时能得到稳定的聚合物微球。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反应前期微波功率的增大,微球粒径增大,粒径分布先减小后变大。与常规加热聚合相比,微波辐射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单体转化率,所得的聚合物微球粒径小,单分散性更好。
熊圣东郭小丽张凌飞易昌凤徐祖顺
关键词:分散聚合微波辐射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含氟温敏型微凝胶被引量:1
2011年
在微波辐射下,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稳定的含氟N-异丙基丙烯酰胺(FA-NIPAAm)温度敏感型微凝胶乳液。利用FT-IR表征了微凝胶的化学组成;采用激光光散射粒度仪(PCS)研究了微凝胶粒径在不同温度的变化,测定了微凝胶的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微凝胶的形貌;考察了微凝胶乳液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对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温敏微凝胶进行含氟改性,改变了微凝胶的聚集结构和形貌,将微凝胶的低临界溶解温度由32~33℃降低至31~32℃,且改善了微凝胶及其乳液的稳定性。
张凌飞安媛媛易昌凤徐祖顺
关键词:无皂乳液聚合
阴离子型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其胶束化行为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以聚乙二醇甲醚甲基丙烯酸酯(MPEGMA)为大分子单体,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HFMA)、对苯乙烯磺酸钠(NaSS)为共聚单体,采用大分子单体接枝共聚法,制备了一种阴离子型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HFMA-co-NaSS)-g-PEG.利用FTIR、1 H-NMR和19 F-NMR对共聚物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表面张力法测定了P(HFMA-co-NaSS)-g-PEG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发现随着PEG支链和阴离子含量的增加,CMC逐渐变大;采用动态光散射法(DLS)研究发现,随着胶束溶液浓度和PEG支链的增加,胶束粒径逐渐增大;荧光光谱法研究了P(HFMA-co-NaSS)-g-PEG自组装胶束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阴离子型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可以使BSA的荧光强度减弱,且随着共聚物浓度、含氟链段以及阴离子含量的提高,荧光强度逐渐降低;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P(HFMA-co-NaSS)-g-PEG胶束以及P(HFMA-co-NaSS)-g-PEG/BSA聚集体的形貌,结果表明P(HFMA-co-NaSS)-g-PEG在水溶液中可自组装成核壳结构明显的胶束粒子,随着含氟链段的减少,共聚物胶束由树叶状转变成规则的球状结构,同时,发现P(HFMA-co-NaSS)-g-PEG胶束对BSA分子有明显的吸附作用.
刘国强熊圣东张凌飞易昌凤徐祖顺
关键词:阴离子两亲接枝共聚物胶束化行为含氟聚合物牛血清蛋白
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结晶行为
2010年
采用大分子单体技术合成了一系列以聚乙二醇为支链、甲基丙烯酸六氟丁酯为主链的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PHFMA-g-PSPEG)。用1HNMR和凝胶色谱(GPC)对制备的大分子单体和两亲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衍射(XRD)和偏光显微镜(POM)测试技术对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DSC和XRD结果表明,随着共聚物中含氟链段质量分数的增加,其结晶温度(Tc)和结晶度(Xc)均降低,而结晶熔融温度(Tm)先减小后增加。POM发现,随着共聚物中含氟链段质量分数的增加,其结晶速度减慢,共聚物形成清晰球晶的能力减弱,当共聚物中含氟链段质量分数为57%时,含氟两亲接枝共聚物已不能形成清晰的球晶。
熊圣东王应席黄丽君张凌飞易昌凤徐祖顺
关键词:含氟聚合物聚乙二醇两亲接枝共聚物
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0年
由于氟碳表面活性剂独特的优点,它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分类总结了各种类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并概述了一些新型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且对氟碳表面活性剂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刘国强张凌飞徐祖顺
关键词:氟碳表面活性剂
一种非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表征被引量:4
2011年
以聚乙二醇、全氟丁酸为主要原料,采用直接酯化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聚乙二醇系非离子型氟碳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全氟丁酸酯(以单酯为主,且含有少量双酯),且对其红外光谱、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浊点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类氟碳表面活性剂具有很高的表面活性,同时,随PEG链段长度的变化,其表面张力、CMC值、浊点都发生规律性的变化。
刘国强张凌飞徐祖顺
关键词:氟碳表面活性剂非离子临界胶束浓度浊点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