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海峰

作品数:15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表层沉积物
  • 5篇沉积物
  • 4篇白令海
  • 3篇古海洋
  • 3篇古海洋学
  • 3篇海洋学
  • 3篇放射虫
  • 2篇植被
  • 2篇植被结构
  • 2篇生物标志
  • 2篇生物标志物
  • 2篇通量
  • 2篇全新世
  • 2篇全新世以来
  • 2篇环境意义
  • 2篇古海洋学研究
  • 2篇古环境
  • 2篇古环境意义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标志物

机构

  • 10篇国家海洋局第...
  • 9篇国家海洋局
  • 8篇同济大学
  • 2篇厦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15篇张海峰
  • 7篇潘建明
  • 5篇王汝建
  • 5篇于培松
  • 5篇胡佶
  • 4篇张海生
  • 4篇蔡小霞
  • 3篇韩正兵
  • 2篇陈荣华
  • 1篇丁旋
  • 1篇李栋
  • 1篇刘小涯
  • 1篇高爱国
  • 1篇李文宝
  • 1篇孙烨忱
  • 1篇孙维萍
  • 1篇王慧
  • 1篇扈传昱
  • 1篇赵军
  • 1篇肖文申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极地研究
  • 2篇海洋学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学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2014中国...
  • 1篇全国沿海开放...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199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对海水酸化与营养盐胁迫的复合响应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选取了大洋桥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作为实验对象,通过CO_2加富实验模拟海水酸化环境,分析了氮充足和氮相对不足条件下海洋颗石藻对海水酸化的生理响应。结果发现在两种营养盐状态下,CO_2加富均能一定程度促进大洋桥石藻种群增长与Chl a浓度的增加。对比两种营养盐状态,氮相对不足条件下的大洋桥石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最显著的提高,表明低营养盐浓度和低的氮磷比可能更有利于大洋桥石藻的生长繁殖。电镜观测结果显示酸化对大洋桥石藻的钙化作用具有显著的负影响,并且在氮相对不足条件下,大洋桥石藻的细胞个体变小及比表面积升高。研究结果表明在未来寡营养的大洋上层水体,大气CO_2浓度升高会对大洋桥石藻的生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但可能刺激大洋桥石藻的生长。
蔡小霞于培松张海峰胡佶张海娜潘建明
关键词:CO2加富营养盐颗石藻
白令海北部陆坡全新世以来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本文通过白令海北部陆坡区B2-9站位沉积物柱样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物提取和分析,获得了近一万年来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高碳烷烃输入与陆源植被变化等相关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表层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由&q...
张海峰王汝建陈荣华高爱国
关键词:白令海生物标志物全新世
白令海北部陆坡全新世以来的生物标志物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5
2014年
通过白令海北部陆坡区B2-9站位沉积物柱样高分辨率的生物标志物(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n-C30-diol)提取和分析,获得了近1万年来浮游植物群落和初级生产力、高碳烷烃输入与陆源植被变化等相关记录,研究结果显示,全新世以来表层浮游植物和初级生产力都经历了"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能受控于陆架坡折处海冰的分布、上层海洋营养盐供应和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为稳定,硅藻是初级生产力的主要贡献者,甲藻次之,颗石藻和黄绿藻比前两者低了1个数量级,硅藻与甲藻之间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前者明显占据优势,是白令海有机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正构烷烃总量分别在7.8 ka BP,6.7 ka BP和5.4 ka BP,经历了3次阶梯状的下降过程,并呈现出4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其主要受控于早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及周边陆地植被源区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显示其来自陆地高等植物、且陆源植被结构较为稳定,木本植物占据优势;单体碳同位素研究表明正构烷烃的主碳峰为n-C27,对烷烃总量的贡献最大,可能与当时陆源繁盛的木本植物及输入有关,含量较高的n-C23则可能主要来源于北半球沿海广泛分布的一类沉水植物。
张海峰王汝建陈荣华高爱国李丽王慧
关键词:白令海生物标志物全新世
白令海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生源组分分布特征及其古海洋学意义被引量:6
2011年
对中国首次和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在白令海北部所采取的29个表层沉积物中的TOC、生源Opal和Ca-CO3含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TOC的高值出现在外陆架至中陆架区,其次为海盆区,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Opal的高值出现在海盆至陆坡边缘区,其次为外陆架至中陆架,白令海峡至内陆架最低;CaCO3的高值出现在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外陆架至海盆最低。外陆架至中陆架区高的TOC和Opal与该区现代上层水体中较高的叶绿素浓度和营养盐含量有关,反映了上层水体季节性的浮游植物勃发和高的初级生产力。内陆架至中陆架区域相对高的CaCO3可能与浮游植物颗石藻Emiliania huxleyi长期持续的勃发有关,而外陆架至海盆低的CaCO3可能与CaCO3溶解作用相关。外陆架和中陆架高的TOC和Opal可能来源于浮游生物的勃发和有机碳的输入。它们的Corg/N值介于6~9之间,说明其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海洋自生的沉积,有机碳的输入可能受生物泵的控制。TOC和Opal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了较高的相关系数(0.71),反映有机碳与硅藻关系密切,硅藻等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可能控制着生物泵对碳的吸收和释放。
张海峰王汝建孙烨忱陈建芳程振波陈志华
关键词:表层生产力表层沉积物
21世纪初中国海业发展战略设想
张海峰
关键词:海洋战略
白令海北部陆坡末次冰消期放射虫的古海洋学研究
白令海是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作为连接北太平洋和北冰洋的唯一通道,是研究全球气候演变的关键海区之一.白令海显著的特点是具有较高表层生产力,其中的硅质生物是最主要的生产力贡献者,是开展白令海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
张海峰王汝建Rainer GersondeAndrea Abelmann
亚北极太平洋阿拉斯加湾50kaBP以来放射虫组合指示的古海洋变化
2015年
利用SO202-INOPEX航次在亚北极太平洋阿拉斯加湾获取的沉积物岩心,以及基于AMS14 C测年数据建立的年龄模式,开展了50kaBP以来放射虫的古海洋学研究,获得如下认识:(1)Cycladophora davisiana是阿拉斯加湾最具代表性的优势种放射虫,其次是Siphocampe arachnea和Acanthodesmia micropora;(2)对放射虫的统计数据进行Q型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方差极大因子,可以代表不同的水团甚至是水体的混合作用,其中C.davisiana作为中层水团演化的替代性指标,对冰期-间冰期旋回和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响应较为敏感,其变化特征表明该区中层水团的演化主要受控于亚北极太平洋NPIW形成源区及其输送机制的变化;(3)基于放射虫标志种Ceratospyris borealis,Actinomma boreale/leptodermum和Rhizoplegma boreale的变化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认为50kaBP以来阿拉斯加湾上层海洋环境的变化具有阶段性:LGM之前,该区海洋表层生产力相对稳定,海冰消长与冰融水脉冲明显地响应于冰阶-间冰阶等气候旋回;LGM期间,受大陆冰盖、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变化的综合影响,冰融水事件以及海冰持续增加、生产力明显下降的状况可能较少出现;LGM以来,在B-A和YD等快速气候变化事件的影响下,冰融水脉冲引起表层生产力快速增加,气候快速变冷则造成生产力急剧降低。
张海峰王汝建肖文申李文宝
南极普里兹湾夏季冰间湖沉降通量被引量:1
2018年
为研究南大洋的生物泵,利用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中国第26、31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于普里兹湾冰间湖布放的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获取了夏季沉降颗粒物通量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结果表明:2009~2010年和2014~2015年南极夏季普里兹湾颗粒有机碳平均通量分别为4088.13,508.99μmol/(m^2·d),生物硅则分别为7358.91,2034.63μmol/(m^2·d),其中生物蛋白石占夏季颗粒物通量均超过70%,表明硅藻是普里兹湾夏季的优势种和沉降通量的主要贡献者.2014~2015年有机碳沉降通量仅为2009~2010年12.5%,主要是由于缺少压舱物无法使上层有机质发生快速沉降,造成异养微生物对上层水柱中有机质降解程度更高,进一步影响有机碳的沉降效率.与非硅藻优势种的海域相比,夏季普里兹湾具有非常高的沉降通量和沉降效率,利用Martin曲线估算夏季普里兹湾的100m深度沉降通量平均为净初级生产力的8.67%,主要归因于硅藻的高沉降效率.为了预测南极海域生物泵的变化,需要重点关注南大洋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组成与变化.
韩正兵韩正兵孙维萍扈传昱扈传昱潘建明赵军张海峰李栋
关键词:沉降通量
北冰洋马克洛夫海盆现代浮游有孔虫深度分布及其生态与氧碳同位素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北极地区对气候变化极为敏感,并通过海冰覆盖程度体现非常明显的放大效应.过去几十年的观察证明,北冰洋海冰正在加速后退和变薄,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和影响已成为当前气候变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浮游有孔虫钙质壳作为远洋沉积物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古海洋重建的重要工具,但北冰洋海区因材料所限研究程度很低.本次工作通过对中国第4次北极考察在北冰洋马克洛夫海盆(MakarovBasin)浮游拖网取得的现代有孔虫样品的分析,解释现代浮游有孔虫组合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所传达的生态信息,并建立主要属种分布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获得如下认识:(1)马克洛夫海盆〉150μm的浮游有孔虫组合以极地种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sinistral coiling)占绝对优势;(2)浮游有孔虫主要生活在水深50~100m的上部盐跃层中,其次是100—200m水层;(3)盐跃层中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到浮游有孔虫的绝对丰度和在水柱中的分布,盐跃层更暖的环境更有利于浮游有孔虫的发育;(4)在100~200m水深间隔,N.pachyderma(sin.)壳体较轻的δ18O值(2.11‰)应与海冰冻结时析出的轻同位素卤水有关,而水深50~100m处较重的δ18O值(1.68‰2.68‰,平均2.27‰)可能是受表层海冰融化形成的含较重氧同位素的低盐水影响.
丁旋王汝建张海峰陶振铖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物中放射虫的组合与分布特征被引量:1
2019年
对普里兹湾1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放射虫动物群进行了全属种鉴定和分析,共检出放射虫2目66属107种,其中罩笼虫目40属71种,泡沫虫目26属36种,前者的属种多样性和个体数量都显著高于后者。研究结果显示:普里兹湾放射虫多样性程度较低,但丰度较高,平均可达3.36万枚/g,呈现出陆架区>湾口区>冰架前缘的趋势,且湾西部高于东部,可能主要受研究区表层生产力、环流结构、沉积物类型和冷水团分布等海洋环境要素的影响。以Antarctissa strelkovi、Antarctissa denticulata为代表的Antarctissa group是该区最典型的优势种组合,平均百分含量高达42.43%,其分布主要受控于水体温度,其高含量具有指示冷水团分布的潜力,而该组合丰度的分布主要受环流和地形的影响;由Phormacantha hystrix、Plectacantha oikiskos和Rhizoplegmaboreale组成的特征种组合平均百分含量为12.54%,其丰度和含量的分布模式主要表征的是与环流结构有关的水团混合作用的强弱,对水深或离岸距离的指示作用并不明显。
朱林林张海峰潘建明胡佶朱秋红张海生
关键词:表层沉积物放射虫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