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莹莹

作品数:32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乳腺
  • 16篇乳腺癌
  • 16篇腺癌
  • 4篇手术
  • 4篇细胞
  • 3篇阴性
  • 3篇阴性乳腺癌
  • 3篇妊娠
  • 3篇乳房
  • 3篇三阴
  • 3篇三阴性乳腺癌
  • 3篇手术治疗
  • 3篇综合征
  • 3篇疗效
  • 3篇长方案
  • 2篇新辅助化疗
  • 2篇早期乳腺癌
  • 2篇中放
  • 2篇生长因子受体
  • 2篇释放激素

机构

  • 32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三...

作者

  • 32篇张莹莹
  • 15篇李靖若
  • 8篇王燕
  • 6篇张临风
  • 4篇翟军
  • 4篇郭艺红
  • 4篇董方莉
  • 4篇孙莹璞
  • 3篇杨丽
  • 3篇李晓莉
  • 2篇张轶乐
  • 2篇樊琳琳
  • 2篇孔慧娟
  • 2篇张建江
  • 2篇苏迎春
  • 2篇卜志勤
  • 2篇邱新光
  • 2篇魏振玲
  • 2篇孙东霞
  • 2篇张亚娜

传媒

  • 4篇河南外科学杂...
  • 3篇河南医学研究
  • 3篇郑州大学学报...
  • 2篇中国药房
  • 2篇国际外科学杂...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生殖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医学美学...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中医学报
  • 1篇中国医疗美容

年份

  • 3篇2024
  • 4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乳腺癌手术治疗的发展和改进被引量:18
2016年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乳腺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生物治疗,其中手术是乳腺癌的必要治疗手段。乳腺癌的手术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从19世纪最早的乳腺癌根治术到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保乳术、乳房重建术,现就乳腺癌的手术治疗状况作一综述。
张莹莹吕鹏威邱新光
关键词:乳腺癌根治术手术治疗扩大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乳房重建术生物治疗
男性乳房发育症的诊治进展被引量:3
2017年
男性乳房发育症是男性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它是由于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引起雌激素与雄激素比例失调而导致的男性乳房组织异常发育、乳腺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一种临床病症.男性乳房发育症占男性乳腺疾病的60% ~ 80%[1].临床往往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房无痛性、进行性增大或乳晕下区域出现触痛性肿块.Simon等[2]依照乳房的大小和皮肤的多余程度将男性乳房发育症分为3度4级,Ⅰ度:轻度乳房肥大不合并皮肤过多;ⅡA度:中度乳房肥大不合并皮肤过多;ⅡB度:中度乳房肥大合并皮肤过多;Ⅲ度:重度乳房肥大合并明显的皮肤过多.
孔攀张莹莹邱新光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并发胸腔内凝胶移位1例被引量:1
2023年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HG)是一种医用软组织填充剂,于1997年引入我国,广泛用于注射隆乳等整形手术[1]。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于2006年宣布全面停止PAHG生产、销售及使用。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硬结、肿胀、感染、无菌性炎症、血肿及凝胶移位等[2],其中并发胸腔内移位较少见。现报道1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注射隆乳术后并发胸腔内凝胶移位的患者,病历资料如下。
张庆雪张莹莹高东程赵硕李靖若
关键词:无菌性炎症注射隆乳聚丙烯酰胺水凝胶
EC-T方案和EC-TX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比较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比较EC-T和EC-TX两种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07—2017-07间8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TNBC患者,30例给予EC-TX方案,50例给予EC-T方案,统计化疗后的OR、p CR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种方案的O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EC-TX组患者病理缓解率高于EC-T组患者(P<0.05)。两种方案患者均出现了呕吐、肝功能损害、贫血及脱发等。结论 EC-TX与EC-T方案相比,能有效提高TNBC患者的病理缓解率,且未增加患者的身体安全风险。
张城玮李靖若张莹莹
关键词:表柔比星卡培他滨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
早期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预防作用的临床评价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对比分析,探讨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改良根治术治疗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试验A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即刻外接壁负压持续吸引,24h后改为每2h一次(q2h)间断壁负压吸引;试验B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24h后外接壁负压q2h间断吸引;对照C组40例患者双管引流,术毕外接普通负压鼓引流,比较三组对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影响。结果三种不同术后引流方式对皮下积液发生率(χ2=12.834,P<0.05)、置管天数(χ2=14.064,P<0.05)及皮下积液累及范围(χ2=12.468,P<0.05)的影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组(A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χ2=12.624,P<0.05),置管天数缩短(χ2=11.665,P<0.05),积液累及范围减小(χ2=11.25,P<0.05);与间断壁负压吸引组(B组)比较,积液发生率降低(χ2=4.114,P<0.05),置管天数(χ2=1.127,P>0.05)及积液累及范围(χ2=2.222,P>0.05)统计学差异不明显。结论术毕即刻持续壁负压吸引较间断壁负压吸引及传统吸引方式更好的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临床统计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付靖李靖若王燕张临风辛静张莹莹李淑兰
关键词:乳腺肿瘤手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
男性乳腺癌特异性生存率预测模型的构建
2022年
目的:构建男性乳腺癌特异性生存(BCSS)生存率预测模型。方法:选取SEER数据库中诊断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2226名男性乳腺癌病例,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558)和验证集(n=668)。在训练集中,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与BCSS相关的变量,构建BCSS生存率多因素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同时构建单独临床分期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使用验证集数据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用2012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53例男性乳腺癌病例进行外部验证,随访终点为2021年5月31日。结果:多因素预测模型包括婚姻、医疗保险、组织学分级、雌激素受体表达、孕激素受体表达、临床分期、手术方式、化疗情况等8个变量。在训练集、内部验证集和外部验证集中,多因素列线图预测的C指数(95%CI)分别为0.830(0.790~0.870)、0.865(0.825~0.905)、0.966(0.938~0.994),临床分期列线图预测的C指数(95%CI)分别为0.764(0.718~0.810)、0.740(0.653~0.828)、0.830(0.653~0.976),多因素列线图的C指数均高于临床分期。在内部验证集中,多因素列线图预测1、3、5 a BCSS生存率的ROC的AUC(95%CI)分别为0.910(0.860~0.960)、0.852(0.778~0.926)、0.882(0.826~0.938),临床分期列线图的结果分别为0.777(0.595~0.958)、0.723(0.621~0.824)、0.800(0.730~0.870)。在外部验证集中,多因素列线图预测3、5 a BCSS生存率的ROC的AUC(95%CI)分别为0.975(0.904~0.985)、0.973(0.951~0.994),临床分期列线图的结果分别为0.849(0.707~0.990)、0.824(0.655~0.992)。校正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多因素列线图预测效能优于临床分期。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多因素列线图有可能成为男性乳腺癌预后评估的有效工具。
周倩梅张莹莹张健华张亚娜李嘉昊张庆雪赵硕李靖若
关键词:男性乳腺癌列线图
血小板内皮黏附分子-1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的关系及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及二者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化程度、分子分型及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间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标本共163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D31、EGFR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并应用χ2检验比较分析标本中CD31、EGFR与临床生物学特征及Ki-67的关系。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CD31与EGFR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155,P<0.05),CD31蛋白的表达与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EGFR蛋白的表达与肿块最大径、组织学分型有关(P<0.05)。三阴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CD31(72.5%)、EGFR(90.0%)阳性率明显高于非三阴性导管癌(P<0.05)。乳腺浸润性导管癌Ki-67表达≥30%中CD31(65.2%)、EGFR(58.4%)阳性率高于Ki-67表达<30%(P<0.05)。结论CD31和EGFR的表达与乳腺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检测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诊疗及判定预后有重要意义。
司惠妍李靖若吕思琦李文龙张莹莹
关键词:乳腺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射频消融技术在中期妊娠单绒毛膜多胎减胎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由于促排卵药物及辅助生育技术的应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迅速增长.对多胎妊娠患者进行选择性减胎术可以减少胎儿数目、避免异常胎儿的出生,有效的改善母婴妊娠结局.中期多胎妊娠减胎手术方式以前常采用胎儿心脏KCL注射法,但对...
翟军魏振玲程璐瑶董方莉张莹莹王婧媛孙莹璞
来曲唑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高风险全胚冷冻患者中的疗效
2024年
目的分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高风险全胚冷冻患者在取卵后接受来曲唑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GnRH-ant)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接受体外受精/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助孕治疗、因OHSS高风险取消新鲜移植行全胚胎冷冻的348例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将取卵术后添加GnRH-ant和来曲唑分为干预组(164例),取卵术后未添加以上两种药物分为对照组(184例)。评估两组患者取卵术后首个黄体期、OHSS的分级、卵巢体积和雌二醇(E_(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OHSS高风险全胚冷冻患者发生中重度OHSS的相关因素。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分别为(29.3±3.8)和(29.4±4.1)岁(P=0.821),取卵术后干预组首个黄体期[(7.16±1.39)d]短于对照组[(13.88±2.11)d](P<0.001)。干预组轻度、中度和重度OHSS发生比例分别为75.0%(123例)、23.8%(39例)和1.2%(2例),对照组分别12.5%(23例)、60.9%(112例)和26.6%(49例)(P<0.001)。干预组取卵术后第2、6天E_(2)水平[M(Q_(1),Q_(3))]分别为1520.0(1213.8,1884.8)和108.5(45.6,218.0)ng/L,低于对照组的1666.0(508.8,1702.0)和1761.0(826.0,2546.5)ng/L(均P<0.001);腹腔积液[M(Q_(1),Q_(3))]分别为19.5(0,30.0)和0 mm,小于对照组的46.0(0,61.0)和54.5(0,69.5)mm(均P<0.001)。在取卵术后第6天,双侧卵巢体积均小于对照组(P<0.001)。不进行来曲唑和GnRH-ant联合处理是发生中重度OHSS的相关因素,其中对照组发生中重度OHSS风险是干预组的35.312倍(OR=35.312,95%CI:17.488~71.300)。结论OHSS高风险患者在取卵术后应用来曲唑联合GnRH-ant,减少中、重度OHSS发生,缩短取卵后首个黄体期,加快血清E_(2)的下降速度,促进卵巢体积恢复及腹腔积液的吸收。
张莹莹张轶乐卜志勤陈彩虹杨丽孟艳蕾郭艺红
关键词: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黄体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来曲唑
儿童神经纤维瘤病Ⅰ型合并肾病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1例儿童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合并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并进行文献复习。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病房2021年11月确诊的1例NF1合并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基因检测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神经纤维瘤病Ⅰ型""肾病综合征""Neurofibromatosis typeⅠ""Nephrotic syndrome"为检索词分别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并文献复习,总结NF1合并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肾脏病理等。结果患儿,男,11岁,因水肿、蛋白尿1年半于2021年11月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临床表现为低蛋白血症、大量蛋白尿、水肿、高脂血症、牛奶咖啡斑、腋窝雀斑、白内障等。肾脏病理提示微小病变肾小球病。基因检测发现患儿存在NF1(NM000267)基因c.680dupA(p.Y227X)位点杂合突变,确诊为NF1。经泼尼松、他克莫司诱导肾病综合征缓解治疗,院外继续口服药物,门诊随访期间,肾病综合征控制情况好,NF1目前无新的临床症状出现。结论儿童NF1合并肾病综合征患儿生后不久出现牛奶咖啡斑,随年龄增长,牛奶咖啡斑分布逐渐增多,且双侧腋下出现雀斑,无皮肤或皮下神经纤维瘤。对NF1患儿的长期随访很重要,应密切关注患儿随年龄增长,NF1合并肾病综合征的病情变化。
曹璐智元昭张莹莹刘俊梅刘俊梅张建江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NF1基因蛋白尿儿童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