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谦 作品数:21 被引量:87 H指数:6 供职机构: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改建及远期临床疗效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采用髓腔解剖交锁(anatomic medullary locking,AML)股骨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股骨骨改建情况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1月-2003年1月应用AML股骨假体行THA治疗的24例(26髋)患者临床资料。男12例,女12例;年龄32~69岁,平均53.7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例(5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6例(7髋),股骨颈骨折6例(6髋),原发性骨关节炎2例(2髋),翻修术3例(3髋),强直性脊柱炎1例(2髋),股骨头骨折1例(1髋)。术后即刻、6周、3个月、6个月、1年及之后每年定期随访,分别行影像学评估(术后即刻摄X线片评价股骨峡部压配情况,Engh标准评定股骨柄假体生物学固定情况,术后发生异位骨化情况采用Brooker法评定);骨改建评估[假体与骨界面的改建(记录骨反应的类型、Gruen分区、发生率及出现时间),假体周围骨改建(根据Engh和Bobyn法评定股骨近端应力遮挡性骨吸收,并测量骨密度变化率)];临床疗效评估[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大腿痛]。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2个月~20年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6年6个月。术后即刻24髋(92.3%)股骨峡部压配良好,24髋(92.3%)有骨长入。术后3~6个月发生异位骨化1度2例、2度2例、3度1例。增生性骨反应多见于Gruen 2、3、4、5、6、10、11、12区,主要发生于术后6~20个月,发生率3.8%~69.2%,其中点焊征发生率最高;吸收性骨反应均为骨溶解,多见于Gruen 1、7区,主要发生于术后8年后,发生率42.3%,未见透亮线(区)、髓腔扩大征发生。21髋(80.8%)发生1度应力遮挡性骨吸收,5髋(19.2%)发生2度应力遮挡性骨吸收;主要发生于术后10~24个月,在Gruen 1、7区。双能X线吸收比色法检查示,骨密度减少主要发生在Gruen 1、2、6、7区,骨密度增加主要发生在Gruen 3、4、5区。术后2年后骨密度丢失进展缓慢。术后5~8年骨密度稳定,而8 李永旺 何荣丽 张谦 安明 祁辉 马文海 宋兴建 孙俊英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改建 半月板切除治疗退变性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讨论膝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后的短期随访结果.方法:对36 例(36 膝)关节镜下治疗的膝内侧半月板后根部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行半月板全部切除术.结果:半月板后根部患者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MRI 可以准确发现这类损伤.平均Lysholm 评分最后一次随访时由37.2 分提高到82.8 分(P〈0.05).结论:膝内侧半月板放后根部损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术有助于改善症状,延缓关节置换时间. 李艳军 马文海 祁辉 张建军 李辉 张谦 贾红伟关键词:内侧半月板 根部 髓腔解剖交锁与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置换:中长期随访比较 被引量:3 2014年 背景: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为圆柱柄,文献报道其临床疗效满意,但也有研究显示有些患者出现大腿痛,骨改建引起的股骨近端骨丢失,以及磨损碎屑相关的骨溶解等。F2L股骨假体为锥形柄,文献报道临床疗效满意,大腿痛的发生率较低。目的:对比观察髓腔解剖交锁与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的中长期疗效。方法:1997年11月至2005年1月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60例66髋,52例58髋获得随访。其中采用髓腔解剖交锁生物型股骨假体24例26髋,随访10年3个月至15年5个月;采用F2L生物型股骨假体28例32髋,随访8年3个月-11年1个月。通过临床Harris评分和X射线片进行疗效观察。假体的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分析,以股骨假体的无菌性松动和任何原因所致的翻修为终点。结果与结论:末次随访时髓腔解剖交锁组和F2L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换后F2L组大腿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P<0.05)。髓腔解剖交锁组应力遮挡1度21髋(81%),2度5髋(19%);F2L组应力遮挡0度20髋(62%),1度12髋(3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髓腔解剖交锁组的应力遮挡与F2L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2L组骨溶解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P<0.05)。Kaplan-Meier分析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和F2L假体生存率均为1.0(95%可信区间:0.98-1.00)。提示髓腔解剖交锁股骨假体和F2L生物型股骨假体全髋关节置换长期疗效满意,F2L组大腿痛及骨溶解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髓腔解剖交锁组。 李永旺 何荣丽 祁辉 张谦 安明 白晓亮 刘海超 李良 马文海 宋兴建 孙俊英关键词:人工假体 3种方式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8 2020年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切开复位钩钢板固定和改良闭合复位TightRope袢钢板固定治疗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8年11月有完整随访料85例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3组:保守组31例,钩板组35例,TightRope组19例。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喙锁距离,治疗前和治疗后3 d、6周、6个月、12个月上肢功能(Disabilities of the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2个月保守组、钩板组和TightRope组喙锁距离分别为(20.6±2.4)、(13.0±1.8)、(12.3±1.9)mm,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142.165,P=0.000),保守组喙锁距离显著大于钩板组和TightRope组(P=0.000,P=0.000),钩板组和TightRop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治疗后3 d 3组间DASH、Constant-Murley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即TightRope组显著优于钩板组(P<0.05),钩板组显著优于保守组(P<0.05)。治疗后6周,TightRope组DASH、Constant-Murley评分显著优于钩板组与保守组(P<0.05),钩板组与保守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6周TightRope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优于钩板组和保守组(P<0.05),钩板组和保守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3组DASH、Constant-Murley、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钩板组、TightRope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4%(2/31)、11.4%(4/35)、5.3%(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5,P=0.662)。结论对于RockwoodⅢ型肩锁关节脱位,3种治疗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功能。改良微创TightRope可迅速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减轻疼痛,改善功能、避免残留畸形,尤其适用于对美观和早期功能要求高的患者。 白晓东 安明 安明 宋朝晖 张谦 张谦 刘松关键词:肩锁关节脱位 钩钢板 自体肌腱与自异体组配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观察自体肌腱和自异体组配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初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单纯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患者66例,分为自体肌腱重建组(自体组)35例和自异体组配肌腱重建组(自异体组)31例,行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比较2组KT-1000值、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Tegner评分表、Lysholm评分表和IKDC评分。结果自体组平均随访36个月,自异体组平均随访33个月。2组Lachman试验结果、KT-1000值、轴移试验、阳性率、IKDC评分、Tegner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肌腱与自异体组配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均能取得优良的初期临床结果,且初期临床疗效相当。 张谦 龙玉斌 刘虎 安明 祁辉 董江涛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 自体 异种 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微创手术治疗手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4年 目的研究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微创手术治疗手舟骨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20年5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11例手舟骨骨折病人,其中男9例,女2例,平均年龄为33.8岁(20~65岁),对病人行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双头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记录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炎性指标的变化,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Mayo腕关节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评价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机器人导航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4.1 min(50~100 min),微创手术出血均少量,平均随访时间5.5个月(3~14个月),所有病人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病人术后X线片及CT扫描显示手舟骨内固定螺钉位置良好,骨折位置良好。病人术后第1天、术后第3天的炎性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Mayo腕关节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复查X线片及CT扫描见骨折均愈合良好,病人伤侧腕关节平均主动活动度为:屈曲71.2°、背伸67.5°、尺偏42.6°、桡偏21.8°,功能活动良好。结论机器人导航辅助下联合3D-C型臂微创手术治疗手舟骨骨折安全有效,该手术精度高,创伤小,术后反应小,恢复快。 任京天 李世昌 王中宇 张谦 安明 贾红伟关键词:手舟骨骨折 机器人导航 腕关节 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比较 被引量:7 2020年 背景:后外侧入路是全髋关节置换的最常用手术入路。近年来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并获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目的:比较仰卧位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4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拟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其中男35例,女55例,年龄35-70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45)和后外侧入路组(n=45)。术后随访评估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假体初始固定质量、髋臼杯安全范围。试验干预及治疗方案获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90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51个月,平均14个月;直接前入路组发生2例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4例股神经损伤、20例阔筋膜张肌损伤,后外侧入路组未发生上述并发症;②直接前入路组术后1个月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髋关节Harris评分、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直接前入路组44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1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后外侧入路组43髋股骨假体位于中立位,2髋处于内翻位,全部假体初始固定质量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直接前入路组髋臼杯位于Lewinnek安全范围的比率高于后外侧入路组(100%,82%,P<0.05);⑤结果表明与后外侧入路相比,仰卧位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能显著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早期快速康复,获得更精准的髋臼假体角度,更有利于获得双下肢等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入路;但该技术操作有一定的技术难度,需要经历学习曲线,同时存在一些不同于其他入路的并发症。 李永旺 何荣丽 张谦 安明 祁辉 马文海 宋兴建 孙俊英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 仰卧位 后外侧入路 手术入路 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或联合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 被引量:11 2022年 背景:股骨颈骨折可应用空心钉、动力髋螺钉、锁定钢板及髓内钉等内固定物治疗,但术后仍具有较高的内固定失败、股骨颈缩短、内翻畸形、股骨头坏死和骨不连的风险。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能微创置入,可提供稳定的抗旋力,很少出现螺钉切割、退钉等现象。目的:对比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与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3例获得随访,根据内固定方式分为2组。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组(A组)26例,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钉组(B组)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疗效(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与结论:①33例患者术后获3-19个月随访;②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后及末次随访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患髋功能,优15例,良9例,可2例;B组患髋功能,优6例,良1例;③术后X射线片显示,全部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3-6个月,平均4.5个月;④两组患者术后及末次随访股骨颈短缩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等并发症;⑥提示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或股骨颈动力抗旋交叉钉系统联合空心螺钉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均较简单、微创,近期疗效满意。 李永旺 龙玉斌 何荣丽 安明 张谦 祁辉 韩哲 马文海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 空心钉 微创 D-二聚体动态监测对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因髋部骨折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4例。监测术前、术日、术后第1,2,3,6,9,12天血浆D-二聚体值,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第2,5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出现D-二聚体显著升高时,即刻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法确诊的病例,行双下肢血管造影检查。绘制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动态变化对DVT的预测价值。结果94例患者中发生DVT 20例(21.3%)。2组D-二聚体水平均呈升高再降低趋势,术后第3天达峰值,血栓组变化幅度较大,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日至诊断DVT的中位时间为3 d。在术后第3天D-二聚体水平显示中等精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40~0.971,P<0.001)。截止到最大约登指数为0.696对应cut-off值为6.23 mg/L。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DVT有重要意义,第3天D-二聚体水平可以作为DVT的一个预测指标。 聂广龙 马文海 李永旺 刘殿奎 张谦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俯卧位施行三踝骨折手术12例 被引量:1 2009年 自2007年6月—2008年8月。笔者采用俯卧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三踝骨折12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李涛 崔彦彬 林会芬 李伟 牛占岭 张谦 孟繁军 郭德立关键词:踝关节 骨折 俯卧位 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