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卒中
  • 3篇血性
  • 3篇缺血
  • 2篇血管
  • 2篇院内卒中
  • 2篇住院
  • 2篇文献复习
  • 2篇发病
  • 2篇复习
  • 1篇蛋白尿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科
  • 1篇性病
  • 1篇血管疾病
  • 1篇血管科
  • 1篇血红蛋白
  • 1篇血红蛋白尿

机构

  • 7篇南昌大学第一...
  • 2篇丰城市人民医...
  • 2篇吉安县人民医...
  • 1篇南昌大学

作者

  • 9篇徐祖兵
  • 5篇李小兵
  • 3篇洪道俊
  • 2篇吴裕臣
  • 2篇袁亚辉
  • 1篇江剑辉
  • 1篇周美鸿
  • 1篇吴成斯
  • 1篇方朴
  • 1篇卢艺

传媒

  • 4篇国际脑血管病...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江西医药
  • 1篇中国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脑桥外髓鞘溶解症(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合并脑桥外髓鞘溶解症(EPM)的致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对1例中枢神经系统新冠病毒感染合并EPM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临床特点,复习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确诊为新冠病毒感染后脑炎有意识障碍表现,头颅MRI可见双侧基底节少许脱髓鞘,在快速纠正低钠血症后临床症状加重,复查头颅MRI可见双侧对称性基底节脱髓鞘及颞叶脑回信号异常,预后不佳。结论 新冠病毒感染脑炎及EPM发病机制需进一步研究和讨论,对于有新冠病毒感染者接触史、低钠血症、有明显意识改变及神经系统症状患者,应警惕新冠病毒感染后继发脑炎可能,合并低钠血症患者应严格把控补钠速度、严密监测血钠纠正程度,一旦确诊应及早干预。
金梦芝徐祖兵李小兵李佩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桥外髓鞘溶解症
1056例丰城市夏季缺血性脑卒中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丰城市夏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384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其中6-8月间发病入院的10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丰城市夏季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105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但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缺血性卒中中青年患者(<60岁)相对于其他季节偏多(P<0.05);夏季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危险因素中,合并诊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呼吸道疾病和高脂血症,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心脏疾病的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季节(P<0.01)。结论丰城市夏季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其他季节,与其他季节相比夏季缺血性卒中以中青年患者偏多,且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在夏季发生缺血性卒中高于其他季节,针对此类特殊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可以减少发病。
袁亚辉徐祖兵江剑辉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夏季发病特点
抗LGI1抗体和抗IgLON5抗体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报道抗LGI1抗体和抗IgLON5抗体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病例。方法收集1例自身免疫性脑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免疫抗体检测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患者男性,6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记忆力明显减退,反应迟钝,认人不清、胡言乱语,伴有定向力障碍。血清及脑脊液的抗LGI1抗体IgG阳性(滴度均1:10);血清抗IgLON5抗体IgG阳性(滴度1:100)、脑脊液抗IgLON5抗体IgG阳性(滴度1:10)。影像学改变为双侧颞叶内侧、海马异常信号影。给予皮质激素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仍继续加重。结论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特征不典型,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多抗体检测可进一步协助明确诊断;文中报道的抗LGI1抗体及抗IgLON5抗体双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病例的预后不佳。
徐祖兵李小兵周美鸿吴晓牧洪道俊
院内卒中被引量:3
2011年
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卒中与各种基础疾病和治疗有关,常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和预后不良,容易引起医疗纠纷。院内卒中诊断和治疗的时效性在理论上优于院外卒中,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仍然普遍存在延误的现象。文章对院内卒中的可能原因和机制进行了综述,旨在提高院内卒中的防范意识,预防和消除发生院内卒中的潜在危险。
徐祖兵吴成斯吴裕臣
关键词:卒中住院
院内卒中的临床及病因分析
研究背景: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卒中称为院内卒中,与住院患者的各种基础疾病及相关治疗密切联系,可导致原有疾病的恶化,预后差,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因此,临床医生提高对院内...
徐祖兵
关键词:院内卒中房颤心肌梗死发病机制围手术期
文献传递
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仍进展为脑梗死的内囊预警综合征: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22年
卒中预警综合征(stroke warning syndrome,SWS)是一种特殊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约占所有TIA的4.5%,以反复刻板样发作和进行性加重为特征,极易进展为相应部位脑梗死。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属于SWS的特殊亚型,于1993年由Donnan等[1]提出,现通常指发病后72 h~7 d内反复出现至少3次刻板样发作的短暂性运动感觉障碍、累及多个部位、发作间期症状可完全消失且无皮质损害症状的临床综合征。CWS极易进展为内囊梗死,具有严重致残性,其梗死灶主要位于内囊,也可出现在丘脑、苍白球、壳核、放射冠[2,3]。目前认为,CWS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饮酒以及男性性别。CWS所致的脑梗死为小动脉闭塞型,其主要发病机制为脑穿支动脉脂质透明变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以及动脉–动脉栓塞等[5]。CWS的治疗方法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溶栓以及升高血压等,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制定单一或联合治疗方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早期替罗非班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出血风险较低且安全性较高,常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6]。本文报道了2例在阿替普酶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后仍进展为脑梗死的CWS患者,期望为CWS的诊治提供借鉴。
李佩林晶李小兵徐祖兵
关键词:替罗非班阿替普酶进行性加重发作间期放射冠致残性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并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一例
2022年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一种相对少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是指患者颅内静脉窦或静脉出现血栓和闭塞,其病因不同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容易出现漏诊、误诊。作者报道了1例以头痛起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并发CVST的患者,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了分析,探讨了CVST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及如何获得更好的预后,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PNH并发CVST的认识。
董焱占文杰李小兵徐祖兵方朴洪道俊卢艺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无改善:预测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早期元改善的预测因素及对其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丰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24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基线下降<4分定义为早期无改善,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如咖庇分析确定早期无改善的预测因素及其对转归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5例患者,年龄(63.88±11.12)岁,男性63例(74.1%);早期元改善45例(52.9%),早期改善40例(47.1%);3个月时转归良好48例(56.5%),转归不良37例(43.5%)。早期无改善组高血压(73.3%对45.0%;x^2=7.083,P=0.008)和糖尿病(33.3%对15.0%;x^2=3.826,P=0.051)患者的构成比以及基线空腹血糖[(8.74±4.28)mmol/L对(6.87±2.57)mmol/L;t=2.471,P=0.016)显著高于早期改善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高血压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早期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896,95%可信区间1.108~7.570;P=0.030)。转归良好组早期改善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58.3%对32.4%;x^2=5.626,P=0.018);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无改善是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优势比3.187,95%可信区间1.099~9.242;P=0.033)。结论高血压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患者早期无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无改善与转归不良独立相关。
徐祖兵曾芳芳袁亚辉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心血管科住院患者院内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特点、病因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等相关因素,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心血管科住院患者2 789例,其中26例(0.93%)发生院内卒中,从2 763例未发生院内卒中患者中随机纳入13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卒中组高血压(73.08%对50.77%;x2=4.348,P=0.037)、心房颤动(50.00%对15.38%;x2 =15.56,P=0.000)、感染(30.77%对7.69%;x2=11.304,P=0.003)、吸烟(46.15%对21.54%;x2=6.886,P=0.009)、饮酒(26.92%对11.54%;x2=4.233,P=0.040)、既往卒中史(19.23%对4.61%;x2=7.062,P=0.008)和服用抗高血压药(42.31% 对21.54%:x2=4.985,P=0.026)的患者比例以及收缩压[(143.43±18.59)mm Hg对(129.52±23.52)mm Hg;t=3.209,P=0.003](1mm Hg=0.133 kPa)、舒张压[(88.77±ll.35)mmHg对(77.55±14.60)mm Hg; t=2.421,P=0.020]和同型半胱氨酸[(19.27±ll.08)μmol/L对(15.30±5.25) μmol/L;t =2.814,P=0.006]水平均显著高于心血管科对照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优势比(odds ratio,OR)3.310,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07 ~9.076;P=0.020]、感染(OR 3.270,95% CI 1.024 ~ 10.438;P=0.045)、收缩压(OR 1.023,95% CI 1.002~1.045;P =0.031)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 1.089,95% CI 1.009 ~1.175;P =0.029)为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心房颤动、感染、收缩压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为心血管科院内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能对降低其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徐祖兵李小兵洪道俊吴裕臣
关键词:卒中住院病人住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