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雷

作品数:20 被引量:84H指数:5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脱氧
  • 9篇脱氧葡萄糖
  • 8篇显像
  • 7篇正电子
  • 6篇正电子发射
  • 5篇PET/C
  • 5篇PET/CT
  • 4篇肿瘤
  • 4篇氟脱氧葡萄糖
  • 4篇氟脱氧葡萄糖...
  • 4篇18F-FD...
  • 3篇断层显像
  • 3篇血管
  • 3篇正电子发射断...
  • 3篇结节
  • 3篇发射型计算机
  • 3篇肺结节
  • 3篇PET-CT
  • 3篇成像
  • 2篇影像

机构

  • 8篇安徽省立医院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5篇兰州军区兰州...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方雷
  • 10篇汪世存
  • 9篇展凤麟
  • 9篇潘博
  • 7篇谢吉奎
  • 7篇谢强
  • 5篇安建平
  • 5篇赵辉
  • 5篇余永强
  • 4篇毛军峰
  • 3篇王万勤
  • 3篇李运
  • 2篇李九林
  • 2篇钱银锋
  • 2篇肖景坤
  • 2篇谌业荣
  • 2篇徐晓红
  • 2篇沈赛娟
  • 2篇代伟
  • 1篇杨吉刚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2篇中华核医学与...
  • 1篇安徽医学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放射免疫学杂...
  • 1篇临床肺科杂志
  • 1篇安徽医药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安徽卫生职业...
  • 1篇中国临床保健...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MSCT灌注及MRDWI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急性期脑组织微循环和水分子扩散等的改变及其两者间关系。方法:将5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组,10例;B组,SAH组,24例;C组,假手术组,24例。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SAH模型,分别于术后5~90min行MSCT灌注及MR DWI扫描,观察兔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结果:首次枕大池注血后5min,兔脑皮层CBF、CBV即显著升高,15min CBF、CBV升高达峰值,30、60和90minCBF、CBV逐渐降低,但90min仍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二次注血后,兔脑皮层CBF、CBV上升较首次注血后缓慢,幅度亦有所降低,于二次注血后30min上升达峰值。兔SAH急性期脑CBF、CBV变化为全脑弥漫性改变,基底节区变化趋势与大脑皮层一致。SAH组动物首次注血后10~90min连续观察,ADC异常脑区范围逐渐扩大,双侧基底节区ADC值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90min回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次注血后ADC值下降更为明显,于注血后20min降至最低点,然后逐渐回升,90min尚未回复基线水平。结论:SAH急性期脑损伤并非直接由脑血流量下降引起,皮层传播抑制(CSD)可能参与SAH后急性期的发病级联。
王万勤方雷钱银峰余永强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循环灌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PET/CT和MSCT联合应用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8
2009年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18F-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r tomography18F-FDG PET/CT)和多排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联合应用在孤立性肺结节(SPN)诊断中的价值。方法87例SPN患者均行PET/CT及肺部病灶MSCT检查,影像诊断结果与病理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7例SPN中,MSCT诊断正确64例,误诊23例,误诊率26.4%。PET/CT诊断正确70例,误诊17例,误诊率19.5%。MSCT和PET/CT联合诊断,80例诊断正确,7例误诊,误诊率8.0%。MSCT、PET/CT及两者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2%、68.1%、79.8%;89.5%、61.3%、81.4%和97.7%、74.2%、91.5%。MSCT和PET/CT单独诊断SPN的准确性无统计学意义(χ2=0.625,P=0.239),MSCT、PET/CT与两者联合应用诊断SPN的准确性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62和5.318,P=0.005和0.021)。结论SPN的MSCT和PET/CT影像特征均有一定的重叠。单独采用MSCT或PET/CT诊断肺结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MSCT和PET-CT协同诊断的准确性高于MSCT或PET/CT单独诊断。
汪世存方雷潘博展凤麟谢强谢吉奎
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肿瘤分期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CT与MRI特征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分析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CG)CT与MRI特征,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G15例,其中CT检查4例,MRI检查7例,CT+MRI检查4例。对其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共检出病灶34个,病灶主要分布于额叶、颞叶、顶叶。CT平扫病灶大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MRT1WI大多表现为低或等信号(96.1%),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100%);瘤周多为轻度或中度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大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或花环样强化。结论MCG具有一定的CT与MRI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其在影像学诊断上仍需与转移瘤、多发性硬化、多发性淋巴瘤鉴别。
方雷余永强钱银锋柏亚王万勤肖景坤谌业荣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Explora FDG4制备^(18)F-FDG、质量控制及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正电子药物18F-FDG的制备与质量控制以及影响18F-FDG合成效率的因素。方法使用医用回旋加速器,通过18O(p,n)18F核反应,采用Explora FDG4全自动合成系统制备了18F-FDG静脉注射液,对于制备的药物进行质量控制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Explora FDG4合成效率65%,18F-FDG放化纯度99% 18F-FDG其他指标符合药典质量要求,反应体系中残留的水等影响合成效率。结论制备的18F-FDG静脉注射液使用临床PET-CT检查。
谢强汪世存谢吉奎方雷潘博展凤麟
关键词:18F-FDGPET-CT自动化合成影响因素
^1H—MRS在神经变性疾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方雷余永强
关键词:神经变性疾病MRS^1H病理表现生化变化神经影像学
正电子药物生产及使用中的辐射防护被引量:6
2008年
谢吉奎汪世存谢强方雷潘博展凤麟
关键词:辐射防护正电子药物18F-FDG
神经淋巴瘤病的^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神经淋巴瘤病^18F—FDGPET/CT影像特征,并探讨其在评估神经淋巴瘤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8例神经淋巴瘤病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5~82岁)^18F—FDGPET/CT影像学资料,比较神经淋巴瘤病受累周围神经与健侧周围神经PET/CT表现的异同,并利用SPSS12.0软件对两者SUVmax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神经淋巴瘤病患者PET/CT共发现病灶11个,PET示病灶均沿神经丛、神经束或椎问孔走行,表现为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为6.54±3.23;病灶CT表现为沿神经束或神经根管走行的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与周围软组织及邻近脂肪间隙分界不清。健侧对应部位周围神经在^18F-FDG PET/CT上未见明确显影,其SUVmax为1.15±0.48。神经淋巴瘤病受累神经与健侧周围神经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57,P〈0.001)。结论神经淋巴瘤病^18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沿神经丛、神经束或椎间孔走行的束条状、根块状或结节状FDG异常摄取灶,PET/CT可以准确反映肿瘤细胞对周围神经的浸润,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分布及肿瘤活性。
方雷安建平赵辉毛军峰徐晓红李运代伟廖兰萍
关键词:脱氧葡萄糖
对比剂剂量及注射流率对去卷积法兔肝脏CT灌注值的影响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探讨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时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对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方法对8只实验兔采用配伍组设计:处理因素为注射流率,分别为0.5ml/s、1.0ml/s、1.5ml/s;配伍因素为对比剂剂量,分别为0.5ml/kg、1.0ml/kg、1.5ml/kg。将灌注扫描数据传入工作站,利用Perfusion3中的肝脏灌注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各灌注值。结果对比剂剂量对主动脉、门静脉和肝实质增强峰值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比剂注射流率对主动脉、门静脉的增强峰值时间有显著性影响(P<0.05);注射流率和剂量对肝血流量(HBF)、肝动脉指数(HAF)、肝血容量(HBV)、毛细血管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去卷积法肝脏CT灌注成像可以定量研究肝脏微循环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稳定,对对比剂剂量和注射流率要求相对不高,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肖景坤刘斌王万勤方雷吴兴旺余永强
关键词:肝脏灌注成像对比剂
18氟-脱氧葡萄糖PET/CT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18氟一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PCNSL患者的”F-FDGPET/CT表现。【结果】11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单发7例、多发4例,共16个病灶,其中大脑半球11个,基底节2个,右背侧丘脑1个,累及胼胝体并跨越中线1例,左侧小脑半球1例。瘤周1级水肿6例,2级水肿3例,3级水肿2例(3个病灶),1例无明显水肿。所有病灶均为高摄取,标准摄取值(SUV)最大值为21.6,较对侧脑组织SUV明显增高,靶和非靶比值(T/NT)最大值3.72,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PCNSL18F-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对临床有提示性诊断,尤其全身PET/CT显像阴性而脑实质内单发或多发异常高代谢灶并T/NT〉1.5时,诊断价值更大,同时也为肿瘤活性区脑立体定位穿刺提供了精确部位,提高了活栓的成功率,避免了不必要的外科手术。
潘博汪世存方雷展凤麟谢强谢吉奎李九林沈赛娟杨吉刚
关键词:发射型计算机
18F-FDGPET/CT对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总结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影像特征,探讨18F—FDGPET/CT在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检查或长期随访证实的8例周围神经恶性病变患者18F-FDGPET/CT影像学资料,比较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与健侧周围神经PET/CT表现的异同,利用SPSS10.0软件对受累的周围神经及健侧对应部位周围神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行配对t检验。结果8例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患者共发现病灶12个,PET示病灶均沿神经束或椎间孔走行,且表现为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FDG代谢异常增高,SUVmax为6.86±3.87,同机CT病灶表现为沿神经束或神经根管走行之束条形、根块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病灶均与周围软组织及邻近脂肪间隙分界不清;健侧对应部位周围神经在18F—FDGPET及同机CT上均未见明确显影,其SUVmax为1.10±0.46;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与健侧周围神经SUVmax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31,P〈0.001)。结论18F—FDGPET/CT可以准确反映肿瘤对周围神经的侵犯及转移,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分布及肿瘤活性,对继发性周围神经恶性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方雷汪世存潘博展凤麟谢强谢吉奎李九林沈赛娟
关键词:周围神经肿瘤脱氧葡萄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