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瑛
- 作品数:12 被引量:50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三维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在鉴别诊断黄斑裂孔中的分析应用
- 石安娜石浔刘维峰金昱曾瑛廖小捷
- 高度近视眼弧形斑形态与眼底病变关系的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高度近视眼近视弧形态与近视性眼底病变发生的关系,为临床上早期发现近视性眼底病变提供形态学上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高度近视眼25例46眼患者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图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视力等资料,将单纯漆纹样裂纹改变眼设为A组(5例10眼);出现近视性眼底病变眼为B组(17例30眼;包括A组);无近视性眼底病变眼为C组(8例16眼);分析3组近视弧类型、近视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近视弧面积比、黄斑部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体积等形态学变化。结果 A组、B组、C组矫正远视力分别为0.45±0.29、0.34±0.25、0.82±0.22,A、B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B2组近视弧形态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组比较:近视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95%可信区间分别是5.85~8.45mm2、2.67~6.79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95%可信区间分别是2.03~4.04mm2、0.08~2.07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与近视弧面积比比较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95%可信区间分别为0.28~0.47、0.00~0.25。75%(24/32)环形弧眼、82.7%白色脉络膜萎缩弧眼出现近视性眼底病变。A、B、C3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黄斑部视网膜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近视性眼底病变明显影响视力;近视弧面积超过5.85mm2,白色脉络膜萎缩弧面积达到2.00mm2且与近视弧面积比超过0.28以上,白色脉络膜萎缩弧、环形弧的出现,均应警惕近视性眼底病变的发生。
- 刘维锋石安娜曾瑛金昱王莎莎石浔
- 关键词:吲哚青绿血管造影三维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 角膜塑形技术矫治青少年近视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术矫治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探讨。方法观察80例150眼青少年近视佩戴角膜塑形镜6个月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及中央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6月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25、P=0.65);与佩戴前比较,角膜前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83、P=0.00)、角膜后表面曲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11、P=0.90)、中央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1.05、P=0.29)。结论角膜塑形术主要通过改变角膜前表面曲率途径可有效矫治近视。
- 樊江波刘维锋曾瑛胡爱梅
-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近视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态学分析及单次光动力治疗临床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分析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图像特征,并观察单次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CNV的临床效果。方法确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12例13眼,进行单次PDT治疗,随访1~24个月,平均7.7个月,观察PDT前后症状、视力以及CNV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眼底照像的变化,探讨CNV的形态学特征及PDT治疗效果。结果 60.0%眼视物变形症状减轻或消失。末次随访时84.6%眼保持PDT前裸眼视力或不同程度提高。OCT将CNV分为类圆形、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结果示8眼类圆形CNV经过PDT治疗后6眼(占总数的46.2%)CNV瘢痕形成、2眼(占总数的15.4%)无改善,其他型CNV5眼(占总数的38.5%,包括纺锤形、不规则形及色素上皮下型)经过PDT后CNV消退。眼底血管造影示92.3%眼荧光素渗漏减弱或消退,7.7%眼荧光素渗漏未见减弱。眼底照像可见69.2%眼有Fuch斑;30.8%眼有灰色、扁平、较小病灶,相应处CNV形成;30.8%可见黄斑新鲜出血。结论 OCT对病理性近视CNV形态分型、观察具有重要意义;单次PDT具有抑制或消退CNV的作用和稳定视力的临床效果。
- 刘维锋石安娜金昱石浔曾瑛
- 关键词:光动力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科首诊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通过分析首诊眼科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临床资料,了解不同阶段DR的临床特征,对DR患者进行全面监测、及时治疗,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致盲性眼病。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09年4月DR住院患者72例144眼的病史资料及眼部特征。结果 1)DR患者眼科初诊时51~70岁占64%,糖尿病病史病程5年以下占40.9%。2)视力:轻、中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0.49±0.28)、重度NPDR组(0.47±0.31)与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0.19±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视野敏感度:轻、中度NPDR组为(28.1±2.0)dB,与重度NP-DR组为(24.7±4.4)dB和PDR组为(24.5±4.0)d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 potential,VEP):44.3%眼VEP正常、55.7%眼VEP异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macular imaging of opticalcoherence tomography,OCT):68.4%眼黄斑结构正常,31.6%眼黄斑结构不同程度水肿;81.9%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对称,31.6%眼底检查联合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判断DR分期不符合。结论 DR眼科首诊以51~70岁、DM病程5年以下的轻、中度NPDR为多;重度NPDR期视力无下降但视野敏感度下降,NPDR期双眼病变的不称性、黄斑病变与周围视网膜病变的不平行性、眼底检查与FFA的不符合性应引起重视;眼底检查联合眼底照相能满足基层DR临床诊疗的基本需要。
- 刘维锋石安娜金昱曾瑛王莎莎蔡淑红唐琰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科首诊
- 黄斑裂孔患者三维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与视力分析
- 刘维锋石安娜石浔金昱曾瑛廖小捷
- 角膜塑形术对眼视觉质量、调节功能的动态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对中低度近视眼的对比敏感度、调节近点、调节灵敏度、正负相对调节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过程。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8月至2013年8月就诊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83例166眼。按戴镜时间分为4组:1组(戴镜前50例99眼),2组(戴镜后1~3个月36例72眼),3组(戴镜后时间>3~12个月38例76眼),4组(戴镜后时间>12~40个月42例84眼)。检查对比敏感度,采用移近法测定调节近点,测定正、负相对调节,±2.00 D翻转拍测定调节灵敏度。结果 (1)对比敏感度:与1组(3 c·d-1:1.80±0.16;6 c·d-1:2.06±0.15;12 c·d-1:1.84±0.15;18 c·d-1:1.42±0.15)比较,2、3、4组各空间频率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2)调节近点变化:与1组(9.10±1.88)cm比较,2、3、4组调节近点分别为(7.74±1.90)cm、(7.43±1.35)cm、(7.03±1.26)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3)单眼调节灵敏度变化:与1组(8.70±2.46)周·min-1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3组、4组调节灵敏度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06)。(4)相对调节:正相对调节,与1组(-2.07±0.88)D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0);3组、4组正相对调节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6)。负相对调节:与1组(+2.57±0.58)D比较,2组、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3、0.98),4组负相对调节减少(P=0.002)。结论角膜塑形术引起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阈值均下降,调节能力增加。调节灵敏度、正相对调节能力保持稳定后呈增加趋势,负相对调节能力保持稳定后呈下降趋势。
- 刘维锋胡爱梅徐志红曾瑛石浔
-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
- 现代角膜塑形技术控制近视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研究角膜塑形术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观察18例35眼佩戴1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裸眼视力、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变化。结果 1年后裸眼视力与佩戴前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佩戴前后1年屈光度、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7,P=0.18;t=-0.94,P=0.35)。结论角膜塑形镜能有效控制近视发展。
- 曾瑛石浔胡爱梅
- 关键词:角膜塑形术近视疗效
- 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特殊屈光不正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 CL)矫正特殊屈光不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35例63眼特殊屈光不正进行RGP CL验配,观察其有效性(矫正视力)、安全性(角膜染色、角膜内皮计数、眼压、角膜Q值、泪膜破裂时间)、控制近视效果(眼轴、视力、屈光度)、依从性(随访次数、护理情况)。结果 RGP CL 7 d矫正视力(0.95±0.03),与框架眼镜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P=0.01);1年后泪膜破裂时间为(12.50±3.82)(st=0.91、P=0.34),角膜内皮计数(3109±138)个/mm(2t=-0.62,P=0.53),眼压为(15.9±1.77)mmHg(t=-0.3,P=0.76),Q值为(-0.21±0.22)(t=-1.53,P=0.87),眼轴长度为(27.34±0.91)mm(t=-0.86,P=0.39),等效球镜为(-7.95±0.71)DS(t=-1.06,P=0.31),与配戴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出现角膜荧光素染色;94%自行摘戴护理镜片,87.5%按时复诊。结论RGPCL配戴安全、有效、依从性好,能有效矫正各种疑难屈光不正、能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 刘维锋熊公平胡爱梅曾瑛李颖洁
- 关键词: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安全性有效性
- 黄斑裂孔形态学分析及其与视力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研究黄斑裂孔3D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形态学图像和视力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39眼患者(其中黄斑全层裂孔17眼、板层裂孔10眼、假性黄斑孔12眼)3D频域OCT图像,分析黄斑裂孔大小、深度、位置及其周围视网膜厚度变化与视力的关系。结果全层黄斑裂孔、板层黄斑裂孔患者矫正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P=0.109);全层黄斑裂孔表面积〈0.25um。组视力好于0.25~0.78um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4,P=0.001);全层黄斑裂孔视力与裂孔面积、裂孔基底宽度成负相关(r=-0.604,P=0.01;r=-0.518,P=0.03),与裂孔位置无相关性(r=0.157,P=0.54);板层黄斑裂孔视力与裂孔面积、基底宽度、位置无相关性(P=0.28、0.18、0.36,均〉0.05)。2组裂孔表面宽度、基底宽度、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裂孔深度、裂孔底至RPE外界厚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全层黄癍裂孔、板层黄斑裂孔1mm中心环、1—3mm环内4个象限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组与假性黄斑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6mm环内4个象限视网膜厚度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全层黄斑裂孔表面积大小明显影响视力,视力与裂孔大小、基底宽度相关;板层黄斑裂孔视力与裂孔形态无相关性。全层和板层裂孔除裂孔深度、裂孔底至视网膜色素上皮外界厚度外,其他形态学比较无差异性,两者3mm内区域视网膜厚度变化不同,3mm外区域视网膜厚度变化相同。
- 刘维锋石安娜石浔金昱曾瑛廖小捷
- 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