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与磁共振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探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河南省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高度疑似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MR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为诊断"金标准",分析CT、MR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HI分型、病灶位置。结果:62例患者经DSA诊断共确诊50例出血性脑梗死。MRI检查结果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CT,其中敏感度、准确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发现HI 48例(96.00%)较对照组41例(82.00%)更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8.23±1.03)mm~2,病灶数量为(2.56±0.44)个,CT检出最小病灶面积为(10.38±1.17)mm~2,病灶数量为(2.48±0.37)个,面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20,P<0.01)。结论:CT、DWI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但MRI能够明显提高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效能,可为临床诊疗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 于山朱曼
-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出血性脑梗死
-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短暂性脑缺血病患者诊断敏感性及特异度的影响
- 2017年
- 目的探究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短暂性脑缺血病(TIA)患者诊断敏感性及特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1月永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疑似TIA患者,均采用MRA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RA诊断灵敏性、特异度以及准确性、漏诊率、误诊率。结果经DSA检查证实,本组97例疑似患者中共82例TIA患者;MRA诊断敏感性为96.34%(79/82),特异度为93.33%(14/15),准确性为95.88%(93/97)。结论 MRA诊断TIA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度,极大提高诊断准确性,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具有推广价值。
- 朱曼
- 关键词:磁共振血管成像敏感性特异度
- 核磁共振应用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诊断中应用核磁共振(MRI)的临床意义。方法: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皆予以常规X线检查与MRI检查,确诊后采取对症治疗,对比分析2种检查的结果,同时总结预后情况。结果:45例患者经常规X线检查显示皆为阴性,而经MRI检查后则显示均为阳性,检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损伤情况多为韧带损伤、关节周围软组织挫伤等,予以针对性措施及时处理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经MRI复查显示膝关节信号异常部位损伤明显减轻,并且异常信号消失。结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患者采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率高,而且可为临床针对性处理把握时机,促进患者早日痊愈出院,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借鉴。
- 刘红权陈艳朱曼
- 关键词:膝关节隐匿性骨折核磁共振X线
- 高分辨率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肛瘘患者中的评估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肛瘘患者中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65例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高分辨率MRI、DWI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统计高分辨率MRI联合DWI评估Parks分型的结果,并分析其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及准确度。结果:手术结果显示,65例患者中括约肌间型32例,经括约肌型23例,括约肌上型6例,括约肌外型4例。高分辨率MRI评估分型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较强(Kappa值=0.723,P<0.05);高分辨率MRI联合DWI评估分型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强(Kappa值=0.879,P<0.05);高分辨率MRI检查准确度为81.54%(53/65)、高分辨率MRI联合DWI检查准确度为93.85%(6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分辨率MRI联合DWI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可明确肛瘘分型,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 朱曼
- 关键词:肛瘘弥散加权成像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诊断子宫内膜癌分期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术前行磁共振成像检查。比较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肌层浸润程度的诊断差异。结果: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浅肌层和深肌层浸润准确率、灵敏度以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子宫内膜癌分期和肌层浸润程度等方面的诊断准确率高于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
- 朱曼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成像
- 文颅脑静脉性血管瘤MR影像诊断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提高对颅脑静脉性血管瘤的再认识。方法与资料自2011年1月~2013#-10B所遇到6例颅脑静脉性血管瘤;磁共振扫描仪为GE Signa HDe 1.5T及安科SuperVan1.5T。常规扫描T1WI、T2WI、FLAIR、DWI,可疑病例加扫GRET2*、SWI、MRA、MRV。结果病灶多位于额叶白质内,同侧侧脑室旁,T1WI为等、高或低信号,T2WI为高或低信号,SWI、GRET2。序列为点、条状低信号,MRA、MRV均未见明显异常,增强扫描可见“水母头”样强化。结论MRI是诊断静脉性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磁共振增强扫描“水母头”是特征性表现。
- 刘红权陈艳朱曼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静脉性血管瘤
- 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观察
- 2017年
- 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对早期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30例,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比不同影像学检查方式对疾病分期检出率及典型征象检出率。结果:MRI对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Ⅰ期、Ⅱ期检出率显著高于CT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影像学方法对疾病Ⅲ期、Ⅳ期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MRI检查对早期股骨头坏死典型征象显示率均高于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坏死施以磁共振成像检查对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且对疾病临床分期检出结果理想,可清晰检出患者早期疾病典型征象,在早期股骨头坏死诊断中有着极高的应用价值。
- 朱曼
-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磁共振
- 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超声心动图声像学表现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诊断中超声心动图声像学的表现。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的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50例,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其对于该疾病的诊断价值及声像学特点。结果:在50例患者中单纯主动脉瓣受累者36例(72.00%),单纯二尖瓣受累者6例(12.00%),主动脉瓣与二尖瓣同时受累者8例(16.00%);主动脉瓣反流31例(62.00%),二尖瓣反流8例(16.00%);主动脉瓣狭窄13例(26.00%),二尖瓣仅表现为轻度狭窄,包含3例(6.00%);左心室扩大患者14例(28.00%),左心房扩大患者36例(72.00%),全心扩大患者4例(8.00%),左心室心肌肥厚患者5例(10.00%);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患者10例(20.00%),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患者44例(88.00%),平均LVEF为(55.78±11.33)%。结论:超声心动图是检查心脏瓣膜受累情况、心脏功能与形态的重要手段,操作便捷、费用低,对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朱曼
- 关键词:钙化性心脏瓣膜病老年超声心动图
- 磁共振在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诊断中的价值
- 2018年
- 目的探讨利用磁共振诊断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利用磁共振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利用利用磁共振检查的结果分析主要分为三类:单发息肉型、多发小结节型及充满型。单发息肉型有12例,在磁共振的图像出现单发息肉,突出宫腔内的息肉状肿物在磁共振上呈现等T1和稍长的T2信号。其中有10例患者出现纤维纵轴条状的低T2信号影,然后利用磁共振增强检查发现患者病灶出现明显的不太均匀的强化信号,而宫腔内的液化坏死部位没有出现强化信号而有2例患者出现囊变的T2高信号影;多发结节型有2例,在磁共振图像上主要出现突出宫腔的直径约为0.5cm的多个小结节,呈现等T1和稍长的T2信号,利用磁共振增强检查后结节主要呈现轻度均匀的强化;充满型有2例,在磁共振图像上在宫腔内充满息肉状病灶,呈现等T1和稍长的T2信号,但T2信号呈现不均匀。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样腺肌瘤利用磁共振进行检查呈现明显的特点,在临床上有助于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朱曼
- 关键词:磁共振子宫内膜息肉腺肌瘤
- 对比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诊断中应用CT与核磁共振(MRI)的临床意义。方法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CT诊断,而研究组采取MRI诊断,对比分析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诊断异常阳性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诊断出颅脑损伤部位也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采取核磁共振诊断可取得更好的诊断结果 ,异常阳性率更高,而且颅脑损伤部位诊断更详细,值得借鉴。
- 刘红权陈艳朱曼
-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核磁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