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友
- 作品数:69 被引量:1,432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区分晚第四纪断层作用驱动的和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以桑干河大同盆地河段为例被引量:2
- 2004年
- 针对晚第四纪期间 ,华北大同盆地内桑干河河道相继受到玄武岩涌入、沿河谷断层作用和气候波动等外来变量的扰动 ,我们提出一个概念模型以区分断层作用驱动的和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如果由玄武岩阻塞作用所造成的基准面抬升河段有足够的河流功率进行垂直下切 ,并等于基准面抬升量的话 ,那么 ,该河段河床高度减小 ,其比降相对于邻近上游河段会降低。研究区盛行的温湿气候条件有利于长期提供充足水流 ,维持基准面抬升河段的垂直下切。我们利用平衡剖面分析 ,从量值上把沿河谷断层作用驱动的流水下切从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中区分出来 ,并通过对河流阶地记录的流水作用历史的复原 ,进一步区分由断层作用驱动的和由气候引起的流水下切事件。同时 ,提出掘蚀作用。
- 程绍平李传友杨桂枝任德凤
- 关键词:玄武岩断层作用气候波动晚第四纪
- 南北地震带强震迁移特征及其与南亚地震带的联系被引量:23
- 2007年
- 南北地震带1500年以来7级以上强震迁移显示出3种方式:由北往南大致等时距的迁移、由南往北多样式的迁移和一个时段内全带范围内的成组强震群发活动。从以往100年的强震活动分析,南北地震带的活动还与从缅甸至印尼苏门答腊的南亚地震带强震活动相关联,前者的强震往往滞后于后者几月至数年发生。因此,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岛西面海里发生8·7级大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能忽视。南北地震带上述多种强震迁移活动特征既与印度板块向NNE的碰撞、俯冲过程有关,也与青藏高原与其东北缘稳定、坚硬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块体的相互作用有关。
- 汪一鹏马瑾李传友
- 关键词:南北地震带
- 珠江三角洲部分断裂晚第四纪垂直位移速率被引量:20
- 2003年
- 珠江三角洲地区断裂比较发育 ,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方式皆具有垂直差异运动特征 ,且大多数都呈隐伏状态。文中在对三角洲发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已有钻孔资料 ,沿断裂两侧寻找位置相互靠近、且能揭露出时代和堆积环境相同的地层层位的一对或多对钻孔进行对比。根据断裂两侧相同层位现今所处海拔高度的差异确定它们沉积以来的垂直位移量 ,再根据该层位的测年数据计算断裂的垂直位移速率。共计算了 5条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垂直位移速率 ,位移速率值为 0 14~0 4 7mm/a。
- 宋方敏汪一鹏李传友陈伟光黄日恒赵红梅
-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纪位移速率计算方法
- 东天山包尔图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性质及形成机制被引量:1
- 2019年
- 对天山内部大型断裂带晚第四纪以来的运动学特征进行研究是全面认识天山现今构造变形样式的重要途径。包尔图断裂是东天山内部的一条大型断裂,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无人机摄影测量以及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对包尔图断裂晚第四纪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断裂在晚第四纪为左旋走滑-逆冲的运动性质。包尔图断裂错断了库米什盆地西北缘山前晚更新世以来的冲洪积扇,地貌上主要表现为断层陡坎、地貌面及冲沟的左旋位错。基岩山区一系列跨过该断裂且形成于中更新世的水系发生了系统性的左旋位错,形成了0.93~4.53km的左旋位错量,表明断层长期活动。通过对山前3处典型变形地貌面建立高精度数字模型,精确测量了不同时期冲沟的左旋位移量及陡坎高度,结果表明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有逆冲分量;博罗可努-阿齐克库都克断裂(博-阿断裂)、开都河断裂和包尔图断裂所围限的2个次级块体的相对运动是包尔图断裂左旋滑动的主要原因。包尔图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的运动特征不仅对调节天山内部的水平方向变形有重要作用,同时还吸收了一定的SN向缩短变形。
- 任光雪李传友吴传勇汪思妤张会平任治坤李新男
- 关键词:地貌特征
- 断裂带两侧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以北川地区的地震滑坡分布为例被引量:21
- 2011年
- 目前在地震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岩性、地形地貌、坡度、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对滑坡的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忽视了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式对滑坡分布所起作用.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崩塌灾害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发育,但在断裂带两侧呈不对称分布,80%以上的滑坡、特大型滑坡主要分布于断裂带的上盘.这一现象在汶川地震重灾区之一的北川地区表现尤为明显.本文以GIS为平台,通过对北川地区地震滑坡空间分布特点及断裂带两侧的地貌高程、坡度、岩性、余震分布、地表变形、地震动加速度等因素的分析,探讨了导致该区断裂带两侧滑坡分布差异特点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北川地区地震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距断裂带5 km的范围内,上下两盘的滑坡崩塌分布在数量和面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上盘的滑坡分布面积为下盘的8倍多;在滑坡易于发生的高程(<1500m)、坡度(25°~40°)范围,上下两盘所占比例相当,但是出现在下盘的滑坡数量远远低于上盘,相同坡度范围内上盘的滑坡发育比例达到下盘的3倍以上;位于上盘并紧邻断裂带的寒武纪、震旦纪地层中的滑坡崩塌最为发育;由于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逆冲性质,余震及大的地表变形都发生在断裂带上盘,地震动加速度在上盘衰减速度低于下盘,表现出一定的上盘效应.从这些分析结果可以推断,引起研究区断裂带两侧滑坡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不是地形坡度和岩性条件,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式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 陈晓利李传友王明明李正芳
- 关键词:地震滑坡影响因素
- 柴达木盆地北缘石底泉背斜构造地貌特征及地质意义被引量:2
- 2021年
- 石底泉背斜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宗务隆山与红山围限的山间盆地内,与怀头他拉背斜、德令哈背斜构成宗务隆山山前的第1排褶皱构造,限定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对研究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地壳缩短和青藏高原的向N扩展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通过地质地貌填图、高精度差分GPS地形剖面测量、地质剖面测绘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等方法,获得了石底泉背斜的构造地貌特征。基于宇宙成因核素定年获得构成褶皱主体的Fan3洪积扇的年龄为(158.32±15.54)ka,该年龄与共和运动同期,表明石底泉背斜的形成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共和运动。综合洪积扇变形量和废弃年代,获得石底泉背斜自158ka BP以来的隆升速率为(0.06±0.01)mm/a,缩短速率为(0.05±0.01)mm/a。石底泉背斜的褶皱作用表明,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山间盆地的褶皱作用与山前逆断裂的逆冲缩短相同,均对造山带前陆的地壳缩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董金元李传友郑文俊李涛李新男任光雪罗全星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北缘褶皱变形
- 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 李新男李传友
- 文献传递
- 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晚第四纪左旋滑动速率
- 青藏高原内部及其周边主要活动走滑断裂的滑动速率一直被作为理解大陆变形的重要依据。通常认为,断裂的高滑动速率体现了刚性块体之间的局部变形(Tapponnier et al.,1982,2001;Avouac andTapp...
- 李传友张培震尹金辉闵伟
- 关键词:滑动速率海原断裂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
- 文献传递
- 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断裂第四纪活动新知被引量:12
- 2001年
- 野外工作期间 ,在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发现两个切割第四系的断层剖面。这是首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见到的断裂第四纪活动的直接地质证据。对两个剖面作了详细介绍 ,并通过三角洲第四系的分析和对比 ,确认五桂山南麓断裂在中。
- 宋方敏汪一鹏李传友陈伟光赵红梅
- 关键词:第四纪珠江三角洲
- 香山-天景山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古地震研究
- 李新男李传友